APP下载

审题立意一招鲜
——作文《给我一把伞》升格指导

2016-06-01江西省九江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叶俊玉

高中生之友(中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藩篱淡泊钱钟书

○江西省九江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叶俊玉

审题立意一招鲜
——作文《给我一把伞》升格指导

○江西省九江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叶俊玉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2016年5月25日凌晨,世纪文豪杨绛先生于北京逝世,享年105岁。在她身上,我们能领悟到很多的人生哲学。

世人皆知钱钟书是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却很少有人知道其夫人杨绛比钱钟书出名更早。杨绛有篇散文《隐身衣》,文中直抒她和钱钟书最想要的“仙家法宝”莫过于“隐身衣”,希望借此安心治学。《杨绛文集》出版时,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筹划其作品研讨会,杨绛打了个比方风趣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根据上面这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选准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不得透露个人信息;(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点拨】

上述材料,既可以看成是一则新闻材料,也可看成是一则普通材料。由两个段落组成。那么如何来切入这则材料,准确审题立意呢?这里先介绍一种审题立意的方法——主体切入法。

什么叫主体切入法呢?就是在整体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去寻找事件中的主体,即主要角色,并通过抓住这一主体去挖掘深藏在字里行间的丰富内涵。当然,这个主体,既可以是人物角色,也可以是寓言故事中一些承载主题情感的动物或事物。

这则材料,貌似出现了两个主体,一个是杨绛(夫妇),一个是出版社。但仔细品读,可以看出,作文切入的主体应该是杨绛。

材料第一段介绍了她逝世的情况,并着重点出她带给人们的人生哲学;第二段则详尽地谈到了她与钱钟书先生奉行的人生哲学的具体内涵——淡泊品质,用“隐身衣”装扮自己,以淡出世人的名利观,拒绝喧嚣名利,在物欲横流的世俗中,保持一份低调,做“一滴清水”。

而出版社这一主体,却是以对立面的身份出现的,是用来反衬杨绛先生淡泊这一品质的。如若从这一主体出发去审题立意,那就会给自己一个误导,行文的过程就会不自觉地发生偏离。

为此,本则材料我们主要应抓住杨绛这一主体,在此基础上,分别从低调、淡泊名利、保持本真等角度来审题立意。现提供几种立意,仅供参考。

1.低姿态,亦高贵;

2.至清若水隐沧海;

3.筑一道淡泊的心墙;

4.低调花香满乾坤;

5.用清水反射生命的光彩;

6.拒绝名利,保持本真;

7.沉潜如鱼,心清若水。

【原文呈现】

给我一把伞

○一考生

①“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杨绛如是说。

②诚然,每个人生来都是一滴清水,不染尘杂。然而,尘世间却充斥着永远下不完的“肥皂雨”,生于凡尘俗世的人们,避之不及。于是,本该是清澈明净的清水,却成了肥皂水,利益的风一吹,肥皂水就开始膨胀成泡,最终的结局必是碎裂,再寻不见踪影。

③人们常说,专心致志,宁静致远。然而在利益面前,有多少能人可专心依旧?在舆论的重压下,又有多少人的内心可宁静如初?

④也许,你会说,陶潜不是“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淡泊之人么?是的,陶潜淡泊名利,不为利益所惑。

⑤也许,你会说,袁隆平不正是顶着舆论重压而研制出了杂交水稻的坚毅之人么?是的,袁隆平不顾舆论重压,沉心钻研。

⑥然而,我要说,我们都不是陶潜,没有那份可淡泊名利之心;我们都不是袁隆平,没有那种沉心静气的强大定力。我们,只不过是世俗街井之中那为求生存而苦苦挣扎的平凡者。

⑦我们要的,是一把伞。

⑧是的,一把伞。一把能为我们挡住那漫天肥皂雨的伞,一把能让我们的心灵维持最初的洁净无瑕的伞。那把伞,是正确的舆论导向。

⑨处于当今社会,文化越来越多元化,沟通越来越便捷迅速,舆论却越来越混乱不堪。多少报社记者,仅持片面之词,断章取义,给当事人带来了多少伤害!多少电视节目,标新立异,领多少无知少年走上歧途?

⑩就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为例。获奖后的他不得不忙于各种各样的商业活动,无法安心创作。得获殊荣者稍有风吹草动,记者便蜂拥而至。如此这般,便是圣人也难以忍受吧,又何况我们这般的凡夫俗子?

⑪舆论的错误引导,所影响的不仅仅是受关注者的精神、利益,更关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

⑫当然,如今的新闻媒体对舆论的引导已渐趋好转。然而,舆论问题仍旧不容轻视。唯有所有新闻工作者一同努力,以正确的、积极的价值观去引导大众舆论,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能真正跨上一个新台阶!

⑬给我一把伞,让肥皂雨不再污染清水之心,让清水长流,世间长清!

【升格建议】

上文初看还不错,但细细咀嚼,在审题立意方面还是出现了一些偏差。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其重心放在了“外界的舆论”上,这对材料主旨的理解,还是有偏差的。因为从材料看,其主体应该为杨绛,焦点应该放在她对人生真谛的理解上——“隐身”自己,安心治学。

为此,文章的重点应该放在杨绛这一主体上,并从这一主体的角度进行审题立意。所以文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升格:

1.修改标题

文章的标题“给我一把伞”,虽然比较形象生动,但是在主题的直指上还是不够明确的。可以将之改为“筑一道淡泊的藩篱”,这样,就直接切入“杨绛”这一主体了。

2.删除文章中没有表现力的语段

文章大部分的语段都是从舆论这一外在因素入手来切入材料主旨的,但这偏离了材料的中心,像这些语段可以删除,如②③⑤⑥⑦⑨⑪⑫段落中大部分语句。

3.修改留用的句子

首先,作为论据的材料,如原文第④段中的陶潜、第⑩段中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两则材料,可以通过重新表述,来作为升格作文中的论据,以服务于文章主旨。修改完善后的论据如升格文中的第⑥段。

其次,原文第①段如若作为升格文章的首段,那么表现力是不强的。为此,可取其“清水”二字来修饰首段中的“内心”,达到开门见山感情强烈之效;另外,可将原文中的第①段,与钱钟书先生的材料相结合,来作为升格文中第③段的论据,以进一步强化升格文中第②段的观点。

再次,将原文第⑧段分解成升格文中第②⑤⑦段的三个分论点,以使升格文结构严谨、主题鲜明。

最后,将原文第⑬段进行优化表述,作为升格文中的点睛之笔,以达到升华主题的作用,如升格文中的第⑪段。

4.增加论据材料

为了丰富文章内容,强化论据的表现力,升格文还增加了梭罗、嵇康两则材料。

【升格佳作】

筑一道淡泊的藩篱

○一考生

①聒噪的蝉,一入秋便销声匿迹,黯然入土;远离人烟的沉香木,静静地吸纳天地日月之精华,用心一也,终成千年稀种。杨绛先生说:“我需要一件隐身衣。”这隐身衣,便是在如“清水”般的内心筑一道淡泊的藩篱。(用类比的方法入题,更妙。同时运用了原文中的“清水”二字来修饰“内心”,开门见山,点明题旨。)

②筑一道淡泊的藩篱,是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为内心修砌一方宁静的天地。(将原文第⑧段重新表述成升格文中的第②⑤⑦三个段落,作为分论点重新构建全文。和原文第⑧段相比,这样的处理更具表现力。)

③世纪文豪杨绛先生与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在出名以后,不愿被外界干扰,为此,杨绛写了一篇《隐身衣》来抒发他们对安心治学的渴望之情。面对外界的纷扰,杨绛淡淡地说自己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而钱钟书也有“吃了鸡蛋,为何一定要知道下蛋的母鸡”这一名言。(沿用原文中的首段与第二段中的语句,并充实了钱钟书先生的材料。)

④名利就像是那一个个肥皂泡,固然绚丽,却也轻盈脆弱,终究都是虚幻缥缈之物;而唯有如清水一般,淡泊超然,方能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坦然。(化用原文第②段最后一句,如此表述,更能凸显主旨。 )

⑤筑一道淡泊的藩篱,是一种淡然处之的心态,一种岿然不动的超常定力。

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公,不为五斗米折腰,用平静淡然的心态,筑起一道淡泊的藩篱,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赐予;诺贝尔奖得主莫言获奖后,以岿然不动的定力,回绝了众多采访,筑起一道淡泊的藩篱,淡然地经营着自己的写作人生。(直接化用原文中的两个论据材料,只不过莫言是从相反的角度着手。)

⑦筑一道淡泊的藩篱,是一种超然于物外的智慧。

⑧远离世人,漫步于瓦尔登湖的湖畔,细嗅大自然的鸟语花香。《瓦尔登湖》是梭罗在淡泊藩篱上种出的芬芳四溢的花。不畏权贵,嵇康隐居山林,以月为伴,以酒为友,拒绝一切世俗纷扰。瞧,那隐隐约约传来的打铁声,是他苦心经营的淡泊藩篱上迸射出来的火花。(增加的两则论据材料,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⑨在内心修筑起一道淡泊的藩篱,在纷扰尘世中还自己一方宁静的天地,静静地开花、结果,芬芳四溢。

⑩正如白落梅在《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中所言:“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淡泊的内心,如点佛香,轻烟升起;如品香茗,清香四溢。淡泊之中,透出生命的芬芳,自有心蝶飞舞,轻盈如春天的梦。(比喻论证,乃点睛之笔。)

⑪筑一道淡泊的藩篱,让肥皂泡不再污染清水之心,让清水长流,世间长清!(对原文结尾句进行完善,这样更能凸显升格文的主旨。)

【升格启示】

通过升格,同学们是不是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呢?下面我们就“审题立意”一起来梳理一下心得吧。

一审主体,准确立意。

在审题立意的各个环节中,审准主体,是抓住材料主旨的重要方法。为此,一定要梳理出材料中的主体,这是审题立意的首要环节。此步,可以先找出一个或几个主要角色,然后根据角色之间的关系,权衡并确定我们写作的主体。如本文的作文材料,先可以找出两个人物角色主体,其次权衡他们之间的主次关系,以确定审题立意的主体,以便我们切入审题。

二拟题目,把握立意。

这一步是上一个环节思想的物化与推进。俗话说,一个好的标题,就是作文成功的一半。我们可以在抓住主体切入的基础上,挖出一些能表明材料主旨的一个或几个关键词,如从本则材料中挖掘出的“淡泊”“低调”等词语,然后以这些关键词为中心,重组一个短语来作为文章的标题。做好了这一步,基本上就确保了文章立意的准确性。

三分论点,构架立意。

这一步也是不能少的,有了这一步,文章的结构才更为严谨,主题才更为鲜明。如何做呢?我们只要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将标题分解成两个或三个不同的分论点,以此来搭建文章的框架。当然,在分解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论据材料的内涵或关键词进行表述。

猜你喜欢

藩篱淡泊钱钟书
钱钟书清华园养猫
淡泊,在风骨之内
发掘、发展、发现——突破记叙文写作藩篱
甘于淡泊,勇于自强
钱锺书还是钱钟书?
钱钟书被女儿“难倒”
医改成功需打破部门藩篱
淡泊才能明志
破藩篱 插翅膀——承德与北京的故事
坚定信心 突破藩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