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閟宫》“虞”字毛传孔疏确义申说

2016-06-01

辞书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毛传大字典大雅

黄 静



《閟宫》“虞”字毛传孔疏确义申说

黄静

《诗·鲁颂·閟宫》二章:“无贰无虞,上帝临女。”毛传:“虞,误也。”孔颖达疏:“《传》‘虞,误’。正义曰: 《大明》云‘上帝临女,无贰尔心。’《传》云: ‘无敢怀贰心’,以为民无贰心。《传》以虞为误,则亦为民之情,谓民无疑误也。王肃云: ‘天下归周,无贰心,无疑误,上帝临命汝。’《传》意或然。”毛传“虞”之释语“误”确义为何?而孔颖达疏毛传“误”之释语“疑误”又当何讲?下面所引可代表当前学界的一般看法:

《汉语大词典》:“虞: ⑤欺诈。《诗·鲁颂·閟宫》: ‘无贰无虞,上帝临女。’毛传: ‘虞,误也。’马瑞辰通释: ‘虞与误古同音通用……《广雅·释诂》:“虞,欺也。”误亦欺。’《左传·宣公十五年》: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汉语大字典》:“虞: ⑨贻误。《诗·鲁颂·閟宫》: ‘无贰无虞,上帝临女。’毛传: ‘虞,误也。’孔颖达疏: ‘无有贰心,无有疑误。’”

《辞海》“虞”义项⑥义例与《汉语大字典》同。

我们认为,《汉语大词典》未得毛传之义,而《汉语大字典》则未得毛传孔疏之义,因而对毛传孔疏确义有进一步申说的必要。

首先要说的是,《汉语大词典》释《左传·宣公十五年》“虞”为“欺诈”,是正确的。但从马瑞辰对毛传“虞,误也”之解,而将《閟宫》“虞”释作“欺诈”则误。试想,“虞”之基本义为“欺”,若此“虞”为“欺”,毛传为何不直接以“欺”释“虞”,却用一个与“欺”毫无关系的同音借字“误”来作释,这种以同音借字表示被释字基本义的做法并不符合训诂常例。可见,马氏通释未能把握毛传确义,而其所解似不可靠。

《汉语大字典》将“虞”释作“贻误”,据其体例是以毛传孔疏为据的。然孔疏为“疑”而非“贻”,难道孔疏也是用“贻”的音近假借字“疑”进行解释的吗?《汉语大词典》:“贻误: 耽误。”书证引《红楼梦》、洪仁玕《戒浮文巧言谕》、陈夔龙《梦蕉亭杂记》,以及鲁迅《书信集·致李桦》四例。《辞海》:“贻误: 耽误。”书证仅《红楼梦》一例。而《辞源》则未收“贻误”一词。将上引二书对“贻误”的释义施于《閟宫》“虞”显然不妥。而且,由其所引书证可知,“贻误”是清代才出现的一个词,唐人孔颖达不可能用“疑误”来记录后来才出现的“贻误”一词。换句话说,也就是孔疏所说“疑误”并非清代才有的“贻误”。《汉语大字典》之解当是不明孔疏确义的猜想。

我们以为,毛传和孔疏是正确的,只是后人或因不明孔疏确义,而出现或弃孔疏而另解毛传,或不明孔疏而猜想等导致的错误。如: 《玉篇·虍部》:“虞,误也。”王引之《经义述闻·大戴礼下·营之以物而不虞》:“营之以物而不虞”引王念孙按曰:“虞者,误也。”又《大戴礼中·自设于隐栝之中》:“《文王官人篇》‘营之以物而不虞’,《逸周书》‘虞’作‘误’。”

而孔疏以“疑误”释毛传“虞”之释语“误”,属训诂学所说的同义扩词释词法。也就是说,孔氏认为毛传“误”是“疑”的同义语,而以同义词“疑”“误”连语释之。再从孔疏将“无虞”释为与“无贰”义近同之“亦为民之情”看,也正是将“虞”看作“贰”的同义语而用“疑”来作解的。孔氏此疏完全正确。

“疑”为“二心”,还可从“疑贰”连语并表“二心”得以证明。如: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议者莫不疑贰。”(按: 言议者没有人不怀二心。)

《三国志·吴志·朱然传》附朱绩:“孙綝秉政,大臣疑贰,绩恐吴必扰乱,而中国乘衅,乃密书结蜀,使为并兼之虑。”(按: 言大臣们都怀二心。)

《张温传》:“然诸葛亮达见计数,必知神虑屈伸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无疑贰。”(按: 言一定没有二心。)

《晋书·殷浩传》:“时桓温既灭蜀,威势转振,朝廷惮之。简文以浩有盛名,朝野推服,故引心膂,以抗于温,于是与桓温颇相疑贰。”(按: 言殷浩与桓温有二心。)又《刘毅传》:“赞曰: 刘生刚愎,诸葛凶恣,患结满盈,祸生疑贰。”又《慕容廆传》:“靖以待之,必怀疑贰,迭相猜测防。”又《姚襄传》:“将军轻纳奸言,自生疑贰。”又《孙盛传》:“时丞相王导执政,亮(谀)以元舅居外,南蛮校尉陶称谗构期间,导、亮颇怀疑贰。”皆其例。

宋胡瑗《周易口义》卷五:“上下相交,君臣相接。故上无猜忌之心,下无疑贰之志。”(按:言臣子没有二心。)牛钮《日讲日经解易》卷十七:“待民若子,以定其交,使上下感通,略无疑贰。”(按: 言丝毫没有二心。)《读易术》卷八:“心怀疑贰则情意迷乱。”(按: 言怀有二心就心不专一。)明季本《诗说解颐》卷二十三:“人心所在,即上帝之所临也。故武王之心无所疑贰,顺之而已。”(按:言没有二心。)

孔疏“疑”即“贰”之解,又可从其对“无贰无虞”的结构及语意分析中得到佐证。疏曰:“传以虞为误,则亦为民之情,谓民无疑误也。”从“亦为民之情”,完全可以看出孔氏是从句子结构角度把“无贰无虞”析为平列关系:“无虞”同“无贰”,“虞”与“贰”义近同。孔疏这个句子结构的解释,不仅与其以“疑误”释毛传“误”的词语释义照应一致,可为互证,而且与《诗》“无A无B”表义通例完全吻合。据我们的调查,《诗》中“无A无B”式句子共十一例,与“无A无B”同类的“靡A靡B”式三例。《尔雅·释言》:“靡,无也。”这些句子中的“A”“B”词性、意义皆近同。如:

《陈风·宛丘》:“无冬无夏,值其鹭羽。”(按: “冬”“夏”均指季节。)

《豳风·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按: “衣”“褐”均指衣服。)

《小雅·斯干》:“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广韵·之韵》:“非,不是也。”(按: 也就是“邪恶”。)林义光《诗经通释》:“仪,读为俄,《广雅·释诂》: ‘俄,邪也。’”(按: “邪”即“不正”。亦即“邪恶”。“非”“仪”义近同。)

《小雅·十月之交》:“无罪无辜,谗口嚣嚣。”又《巧言》:“无罪无辜”。《小雅·正月》三章:“民之无辜”郑玄笺:“辜,罪也。”(按: “罪”“辜”义同。)

《大雅·生民之什》二章:“无灾无害,以赫厥灵。”又《鲁颂·閟宫》一章:“上帝是依,无灾无害。”《正字通·火部》:“灾,祸也。”《字汇·宀部》:“害,祸也。”

《大雅·假乐》三章:“无怨无恶,率由群匹。”《玉篇·心部》:“怨,恨望也。”(按: 即怨恨。)《广韵·暮韵》:“恶,憎恶。”(按: 即憎恨。)

《大雅·荡之什》四章:“不明尔德,时无背无侧;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按: “背”“侧”均指身边近侍。“陪”“卿”均指辅佐之臣。)

《大雅·荡之什》五章:“既愆尔止,靡明靡晦。”(按: “明”指白天;“晦”指夜晚。泛指时间的不分昼夜。)

《大雅·云汉》四章:“大命近止,靡瞻靡顾。”(按: “瞻”“顾”均为看顾。)

上述各“无A无B”句中“A”“B”语义近同关系,完全可证“无贰无虞”之“贰”“虞”义必近同。试想,若孔氏心里并不清楚“无贰无虞”为平列结构,“虞”与“贰”义近同,怎会有“无虞”“亦为民之情”的与《诗》“无A无B”句式表义通例完全吻合的说法呢?又怎会以“疑误”释“误(虞)”而使字义的解释与句子结构的分析成为一体呢?

又及,《春秋辩义》卷十九:“晋是时霸业已衰,与盟诸国不无虞贰,鲁辱见止,郑贰于楚。”“虞”“贰”为同义连语,并作“二心”。句言此时的晋国国力已经衰弱,参与会盟诸国没有不怀二心。此既可作孔氏“无贰无虞”为同义平列正解之明证,亦为孔疏“疑”即“贰”之明证。

综上所述,我们以为,《閟宫》“虞”是“误”的借字,毛传以“误”释“虞”,其实是以本字(或曰“误”的基本义)释借字。孔疏用同义扩词释词法以“疑误”释毛传“误”,是深得毛传的正确解释。“疑”即“贰”,义为二心。

参考文献

1.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六版彩绘本).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2.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卷八).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

3.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2版).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 崇文书局,2010.

4. 李圃主编.古文字诂林(第七册).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5. 李圃主编.古文字诂林(第十册).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246133)

(责任编辑郎晶晶)

猜你喜欢

毛传大字典大雅
大雅新风
大雅新风
大雅新风
《毛诗故训传》的修辞观研究
The New Result of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Medieval Calligraphy: A Review of The Manual of Calligraphy by Sun Guoting of the Tang: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Manuscript and Its Author
《汉语大字典》“人名用字”考误举隅
《汉语大字典·广部》疑难字考释
《汉语大字典·异体字表》所收籀文隶定字考察
笔墨筑大雅 撇捺写真意
郑玄《毛诗笺》之“兴”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