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玄《毛诗笺》之“兴”探微

2009-11-04李世萍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9年9期

李世萍

摘要:《毛诗笺》灵活地标示兴体,共比《毛传》多出148处,表明郑玄看重兴的譬喻义,由此“注入”儒家思想,更好地发挥诗教功能。郑玄还对兴有一定的理性认识。

关键词:兴;郑玄;《毛传》

据朱自清先生统计,《毛传》共有116篇注明“兴也”,标在首章次句的共有114篇。这表明《毛传》以兴的发端义为主。郑玄标兴不限于首章,也非一章一兴。这说明郑玄以兴的譬喻义为主,因而标兴数量大大超过了《毛传》。

《诗经》常用动植物起兴,毛传一般只简说物象特征,较少引申。郑玄常用“兴者……喻”形式补充说明毛义。先说明草木鸟兽的特点,找到本喻体的契合点,然后发挥兴义。如“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笺云:“葛者,妇人之所有事也,此因葛之性以兴焉。兴者,葛延蔓于谷中,喻女在父母之家,形体浸浸日长大也。叶萋萋然,喻其容色美盛。”郑玄由葛的延曼、叶的茂盛联想到女子的成长和美丽。“通过‘兴喻中介,郑玄将诗意从实际生活的情感抒写中,引入到了玄妙高深的经典意义世界,使自然事物普遍具有了社会意义。”①

据檀作文统计,《毛传》标兴而郑玄作了具体解说的,共70例。②这些篇目的兴义按思想内容大致分为三类:

其一,表现君臣关系,或与政教、治乱相关的。如《北门》“出自北门,忧心殷殷”传:“兴也。北门背明乡阴。”笺云:“兴者,喻己仕于暗君,犹行而出北门,心为之忧殷殷然。”郑玄揭示了本体和喻体,说明忠臣因遇昏君而忧伤不已。其他还有《风雨》、《北风》等。

其二,以礼仪注兴。其中表现婚姻礼仪的很多。如《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笺云:“不可者,本有可道也。木以高其枝叶之故,故人不得就而止息也。兴者,喻贤女虽出游流水之上,人无欲求犯礼者,亦由贞洁使之然。”郑玄不仅说明乔木不能止息的原因,顺势注入贞节观。《麟之趾》、《湛露》等也是如此。

其三,注入君明臣贤的德治思想。如《甫田》“无田甫田,维莠骄骄”笺云:“兴者,喻人君欲立功致治,必勤身修德,积小以成高大。”《有杕之杜》、《隰桑》等亦然。

郑玄看到了“兴”有申发的余地,故不厌其烦地说明兴义,借此“注入”儒家思想,其兴义也就更加曲折。郑玄把《籜兮》等很多诗理解为美刺某公,甚至不惜曲解诗意,这是诗教的需要。“《诗经》研究中出现的‘美刺理论在汉人的观念里着重于诗和王政的直接关联,其隐藏的深层原因可能在于对政治改良的一种愿望。”③

《毛传》标兴而郑玄不标兴,多半为更好地说明其礼仪等思想,篇目仅有《关雎》等21篇。《毛传》不标兴郑玄以为兴的数量很多,大体可分两类:

一类是《毛传》干脆不标兴的有:《殷其雷》、《抑》等20篇郑玄标兴一处;标兴两处的有:《草虫》等6篇;标兴三处的有:《燕燕》、《静女》、《旱麓》;《正月》、《四月》、《凫鷖》标兴五处、《泮水》标兴八处;共计33篇64兴。

另一类是同一篇目,二者皆标兴,《毛传》只标一处,而郑玄多处标兴。郑玄多标一处的有:《葛覃》等21篇;多两处的有:《汉广》等14篇;多三处的有:《绿衣》等7篇;多四处的有《沔水》、《白华》;而《邶风·谷风》则多标了六处。在45篇诗中,郑玄比毛传多标兴共计84处。

以上两类相加,郑玄比《毛传》多标兴共计148处。这首先因为郑玄看重兴的譬喻义而非发端义,还与他对兴的理性认识有关。

《出车》“喓喓草虫,趯趯阜螽”笺:“草虫鸣,阜螽跃而从之,天性也。喻近西戎之诸侯,闻南仲既征猃狁,将伐西戎之命,则跳跃而乡望之,如阜螽之闻草虫鸣焉。草虫鸣,晚秋之时也。此以其时所见而兴之。”这表明郑玄体察到了兴产生的动因,即诗人被当时所见事物触发而联想的结果。

《正义》曰:“言举一物以兴其余也。”郑玄从鸟兽推广到万物,即不暴夭动物,应取之有时。可见兴义可类推联想,其义无穷,说出了兴的奥妙。因此郑玄才更多地引申发挥,把许多兴义都牵扯到政教上。

《隰桑》“隰桑有阿,其叶有难”笺云:“隰中之桑,枝条阿阿然长美,其叶又茂盛可以庇荫人。兴者,喻时贤人君子不用而野处,有覆养之德也。正以隰桑兴者,反求此义,则原上之桑,枝叶不能然,以刺时小人在位,无德于民。”此例说明,郑玄认为兴义不一定要类比联想,也可以用逆向思维,从其反面进行推想,看似美化,实寄讽刺意味。在此类反求兴义的兴体中,郑玄多半借古讽今。

郑玄在解说兴义时提到的“以其时所见而兴之”,“而言兴者,广其义也”,“正以某某兴者,反求此义”表明郑玄对兴已初步有了一些理性认识:他认为兴由外物所触发,兴义所指极为灵活,可用类比思维,把兴义扩大到同类或相似的事物;也可用反向思维,从所说事物的对立面进行联想。这样,郑玄标兴自然就极大地增多了,而兴的内涵也变得更加丰富复杂了。

参考文献:

[1]刘毓庆.郑玄《诗》学的基本框架及其价值取向[J]·山西大学学报,2007(3)。

[2]檀作文.朱熹诗经学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160—168。

[3]郜积意.经典的批判——西汉文学思想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168。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2008年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郑玄《毛诗笺》思想述论”(项目编号:SZ0807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