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羔羊急性腹膜炎的诊断与治疗
2016-06-01周文茂
新生羔羊急性腹膜炎的诊断与治疗
新生羔羊(出生至7日龄内的羔羊)急性腹膜炎一般为断脐消毒不严格,致使病菌自脐带断端入侵血液,经血液循环扩散至腹腔,引起腹腔发炎继而发病。这一时期由于羔羊尚处于发育初期,免疫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弱而易引发。急性腹膜炎是新生羔羊常发病之一,如果因为误诊、错诊、就诊不及时,极易导致病羔病情加重,甚至引起死亡,这对肉羊健康养殖及保障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会带来较大的风险。笔者长期从事畜禽疫病防控工作,对本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防控和治疗等有一定的了解。现将鉴别诊断与处理简介如下,仅供同行参考。
一、发病原因或机理
羔羊生后,由于养羊户缺乏防病意识与技术知识,导致对脐带不消毒或消毒不严格,致使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致病菌经脐带断端侵入而继发感染,导致病菌大量繁殖并侵入血液继而引发本病。
二、临床症状
本病基本特点:发病急、时间短、病程快。病羔发病初期,精神萎靡、不吃奶,体温升高至41℃以上;不运动,强迫运动时呈现慢步移动,吃奶减少或不吃奶;肠音增强,进而肠鼓胀、全腹鼓胀,腹式呼吸消失。病至后期,病羔卧地不起,肠音减弱或消失,腹部下垂,可视黏膜发红,有时可出现膀胱积尿,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触诊腹壁紧张,病羔有疼痛表现,腹腔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或淡红色混浊渗出液。
三、诊断
本病不易诊断。由于新生羔羊抗病能力弱,感染后往往容易引发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在某一种主要疾病的基础上引起其他疾病。同时,由于基层条件所限、疾病诊断技术与知识缺乏,实验室病原诊断难以开展,因而难以做出准确的诊断,常常因诊断不明而延误治疗。
1.临床诊断。可结合病羔有脐带感染的病史,针对临床病羔体温升高、不明原因脱水,肠鼓胀、全腹鼓胀,触诊腹壁紧张、有疼痛表现,腹腔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或淡红色混浊渗出液,可做出初步诊断。
2.实验室诊断。抽取腹水检查,可发现腹水中有嗜中性白细胞和巨噬细胞。
四、防控与治疗
1.防控。一是养羊户要时刻谨记“防重于治”的理念。依据新生羔羊通过脐带感染性本病的临床症状,重点抓好预防工作;一旦发病,要早发现、早治疗,减少损失,保障效益。二是本病的发生主要因脐带感染而引起。羔羊出生后,脐部创口用3%过氧化氢清洗后,用消过毒的剪刀断脐,离脐带5厘米处用消过毒的线扎紧,脐端涂上3%碘酊,杀灭病菌;实行科学接羔,可有效预防和减少本病的发生。三是新生羔羊要注意除湿保暖,及早吃初乳,以增强抗病能力,获得母源抗体;还要注意,母奶已满足不了羔羊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时,必须及时补喂草料。
2.治疗。一是抗菌消炎。可用青霉素20万单位、链霉素5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天3次;同时用 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亳升,缓慢静脉注射;或用20%磺胺噻唑钠注射液2毫升静脉注射,每天4次。二是制止渗出。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亳升缓慢静脉注射,每天1次;或者用10%氯化钙溶注射液10亳升缓慢静脉滴注,每天1次。三是促进渗出液的吸收和排出。病羔腹水较多时,可立即穿刺放液,用 0.1%雷佛奴尔溶液充分洗涤腹腔后,注入青霉素20万单位、链霉素 50万单位。
3.纠正脱水,维持酸碱平衡。一旦病羔脱水,要及时进行静脉补液,可用5%葡萄糖注射液50亳升、复方氯化钠注射液250亳升、5%碳酸氢钠注射液10~20亳升,混合1次静脉注射。
4.应用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每千克体重0.15~0.3毫克,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亳升中,静脉注射。
5.加强护理。病羔应置于安静温暖的棚舍中,减少运动,让其充分休息。对不吃奶的病羔,可用人用橡皮导尿管进行投奶,做到定时、定量、定温。为防止消化不良,可用胃蛋白酶0.3克、乳酶生0.3克、胰酶0.3克,1次口服,每天2次。
(周文茂 石家庄市畜牧兽医技术开发中心 0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