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白细胞输血与常规输血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方面的差异比较
2016-06-01刘志宏
刘志宏
少白细胞输血与常规输血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方面的差异比较
刘志宏
目的:分析比较少白细胞输血与常规输血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方面的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需要输血的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式输血,观察组患者采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过敏性输血不良反应1例,发热性输血不良反应1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对照组患者发生过敏性输血不良反应2例,发热性输血不良反应3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结论:少白细胞输血技术能够显著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要低于常规输血方式,两者之间有明显差异。
少白细胞输血;常规输血;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技术是临床上救治危重患者、挽救患者生命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在常规输血过程中患者经常发生过敏、发热及蛋白尿等不良反应,不仅影响到治疗效果,有时甚至危及到患者生命安全。有研究成果表明,输血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输入血浆中的异体蛋白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状[1]。近年来,为了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各种新型输血技术不断涌现,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就是其中之一。该技术是根据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机理,采用细胞筛选方法去除输注血浆中的白细胞,改变输注血浆中的成分,减少引发不良反应的因素,从而达到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的目的。本次研究采用对比的方式,分析比较少白细胞输血与常规输血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方面的差异。现将研究过程及结果报告如下,以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需要输血的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患者。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18—49岁,平均年龄(32.5±3.9)岁;其中输血原因:外科手术大出血12例,产科大出血10例,外伤出血9例,消化道大出血7例,其它原因大出血12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19—50岁,平均年龄(32.8±3.7)岁;其中输血原因:外科手术大出血13例,产科大出血10例,外伤出血10例,消化道大出血6例,其它原因大出血1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式输血。在输血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情况,如果发生不良反应,立即根据不良反应的类型及相关症状,积极采用静卧、终止输血、注射抗过敏药物等措施进行紧急救治。
(2)观察组患者采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按照常规输血方法,将利用细胞筛选方法去除白细胞的血浆输注给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情况,如果发生不良反应,立即按照与对照组相同的方法进行处置。
1.3 观察指标
(1)两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发生的过敏、发热、血红蛋白尿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2)[2]输血不良反应判断标准:输血不良反应是指患者在接受全血或成分血后,因为输入的血液中异体白细胞所引起的,无法预料的意外反应。具体临床表现为患者在接受输血期间或输血结束后1—2h内,体温升高1℃以上,合并伴有发热、寒战、盗汗、恶心、呕吐、皮肤潮红、皮肤出现红疹及消化道反应等症状。但通常不会出现血压下降、溶血等症状。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采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P<0.05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中出现过敏反应症状3例,占比为6.0%;出现发热反应症状2例,占比为4.0%;血红蛋白尿2例,占4.0%,共发生不良反应7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4.0%。观察组患者中出现过敏反应症状1例,占比2.0%;出现发热反应症状1例,占比为2.0%;共发生不良反应2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0%。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人体中的血液为人体各个系统、各个部位、各种器官的正常运行提供所需要的营养及氧,同时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如果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如意外伤害、外科手术、产妇分娩等出现大出血,将会引发缺血性休克、供氧不足、心脏骤停、脑细胞死亡、器官衰竭等并发症状,甚至危胁到生命安全。为了提高失血者的生存几率,尽可能挽救失血者的生命,人类发明了对失血者进行血液输注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革命性的医疗技术,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输血技术己经成为目前临床上救治危重病人的重要手段,然而,输血所引发的不良反应也一直困扰着医疗工作者,也使得输血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在输血技术早期应用阶段,由于对血液分型存在认识上的局限,不同血型的血液输注在一起,常常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随着ABO血型鉴定技术的逐步成熟,目前临床输血中很少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更多的是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也是目前通常意义上所指的输血不良反应的[3]。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及输血结束后一段时间内,患者发生的意料之外的剧烈反应。具体临床表现为: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及输血结束后1—2h内突然出现发热、寒战、盗汗、恶心、呕吐、皮肤潮红、皮肤出现红疹及消化道反应等过敏反应症状。严重者伴有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及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等并发症状。有研究成果认为,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输注血液的成分中含有异体白细胞,而异体白细胞进入患者体内会引起强烈的排异反应,同时还可能分解出大量的炎性因子,改变患者的免疫能力,产生2型免疫反应,这种免疫反应的产生可直接导致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同时有分析认为,人体白细胞是人关免疫缺Pea病母、巨细胞病母、人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等诸多病毒的载体,在常规输血中存在发生传播多种传染性疾病的风险[4]。因此,应用少白细胞输血技术输血,由于筛除了输注血液中的白细胞成分,可以有效降低输注血液中的炎性因子,避免患者免疫功能的改变,控制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在确保输血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了宝贵的血液资源。同时由于筛除了输注血液中的白细胞成分,还可以降低多种传染性疾病传播的风险。有统计数据显示,应用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将输注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降至0.5×109/L时,可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携带多种传染病病毒传播的可能[5]。在本次研究中,应用少白细胞输血技术的观察组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明显低于应用常规方法输血的对照组10.0%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少白细胞输血技术能够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单位:广安区人民医院)
[1]黎云.少白细胞输血技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研究[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16,(3):31-33.
[2]林厦.去白细胞输血及大剂量常规输血的临床比较[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4):119-120.
[3]韦庆成.少白细胞技术输血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4,(36):28-29.
[4]薛育晓,赵春米.大剂量常规输血及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5,(10):90.
[5]李景兰.不同输血方法对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效果对比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5,(8):136.
objective to analyze less white blood cell transfusion and conventional blood transfusion in reducing differences in blood transfusion reactions. Selection methods in January 2014 - January 2015 100 cases of our hospital needs a blood transfusion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is study, the patients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the 50 cases in each group. Blood transfusion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by routine way.
Little white blood transfusion; Regular blood transfusion; Blood transfusion adverse rea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