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2016-06-01陈琼娣
陈琼娣
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陈琼娣
目的:探究血常规检验中应用不同采血方法的价值和效果。方法:从我院2014年8月至2016年4月接收并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中随机性抽取128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采集末梢血进行检测,研究组采集静脉血进行检测。分析并对比两组血常规检验患者应用不同采血方法进行检验的临床价值与特点,包括血液中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进行血常规检验的研究对象分别通过静脉血与末梢血采集并检验,结果显示,研究组采集静脉血检测后其WBC指标明显较对照组末梢血标本的检验值低,且差异性较大(P<0.05),具有统计学研究价值。而研究组采用静脉血采集并检测后其RBC、PLT、Hb、Hct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对象采用末梢血采集方法的检验值,数据的差异性较大(P<0.05),具有统计学研究价值。而末梢血采集检测与静脉血采集检测在MCHC、MCH、MCV等指标方面不存在较大差异性(P>0.05)。结论:静脉血与末梢血采集并进行血常规检测都可以起到一定的临床检测价值,对于MCHC、MCH、MCV指标的检测都可以起到较好的检测效果,但针对RBC、PLT、Hb、Hct等指标的检测应用静脉血采集检测其准确性更高,值得在临床上推荐和应用。
血常规检验;临床应用价值;静脉血;末梢血
表1 两组研究对象分别应用不同方法检测后的指标分析
本文通过分组对不同方法血常规检验的研究核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可靠性建议和策略,以供参考。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8月至2016年4月我院接收并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中随机性抽取128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采集末梢血进行检测,研究组采集静脉血进行检测。分析并对比两组血常规检验患者应用不同采血方法进行检验的临床价值与特点,包括血液中各项指标的差异。其中研究组男性有38例,女性患者有26例,年龄区间在 25-70 岁,平均年龄为46.3±2.3岁;同一时期抽取的对照组中男性32例,女性32例,年龄区间在28- 68岁,平均年龄为43.9±3.7岁,两组抽取的研究对象按照2005年WHO制定的《 血常规检验各项指标的参考标准》[1]排除了严重脏器受损与精神异常患者,均为自愿参加本次实验研究,且两组对象在身高、体重、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等因素上不存在明显性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价值(P>0.05)。
1.2 研究方法
血液采集:清晨抽取研究组对象的静脉血8毫升,加入抗凝剂后颠倒混匀数次,待检测;抽取对照组研究对象的末梢血后制作成标本,将其放置在抗凝管中,待检测。使用迈瑞三分类血球仪检测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IT)、血红蛋白浓度(HGB)、MCHC、MCH和MCV等指标。
1.3 统计学数据处理
所得试验研究数据均采用统计学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选用卡方值检验、t检验,在P<0.05的情况下认为差异具备统计学研究价值[3]
2 结果
2.1 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静脉血与末梢血进行检测的指标分析(如表1)。
3 讨论
很多疾病的诊断都需要通过分析其血液中细胞的形态、数目和结构等来进行判断,而血常规检验也逐渐成为实验室常规指标检测中最为广泛和普遍的项目之一[4]。当前针对血常规检验的指标包括RBC、PLT、Hb、Hct、MCHC、MCH、MCV和WBC指标,通过对血液中各项目的指标进行观察核分析,从而对患者的血液情况进行判定,分析患者的是否因血液问题而致病。当前血常规检验的方法主要为静脉血和末梢血采集检测,两种检测方法都可以起到一定的临床检验价值,但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5]。为提高血常规的检测价值,需要加强对不同采血方法的血常规检测的研究,并分析其不同方法检测中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本次实验研究中应用静脉血检测中检测效果更好,其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的末梢血检测,值得在临床检测中应用和推荐。
(作者单位: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
[1]崔凤霞,孙丹.浅谈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4,07:85-86.
[2]高梅,张凌峰,付永航.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价值比较[J]. 中国医学创新,2014,24:46-48.
[3]范丽娜,文蔚.140例血常规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的对比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04:501-502.
[4]钮文思.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验在儿科中的应用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22:3028-3029.
[5]孙丹丹.静脉血与末梢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准确性对比分析[A]..中国中药杂志2015/专集: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科技论文写作培训会议论文集[C].: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