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对接的障碍与冲突

2016-06-01项义军教授张金萍副教授

国际贸易 2016年1期
关键词:第三国中俄战略

项义军(教授) 张金萍(副教授)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对接的障碍与冲突

项义军(教授)张金萍(副教授)

欧亚经济联盟是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等国共同构建的区域多边合作的重要平台,“一带一路”战略则是中国实施的开放型区域经济合作安排和对外经济合作的新平台。目前,俄罗斯以欧亚经济联盟为依托的东移战略,与中国以“一带一路”为平台的向西战略对接的时机逐渐成熟。本文主要从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及与沿线第三国关系层面分析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对接可能面临的障碍和冲突,为破解中俄战略对接障碍和规避战略对接冲突提供依据,推动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对接的进一步落实。

一、中俄缺乏长期稳定的经贸合作基础

中俄外交关系始于明末清初,至今350多年。在1949年以前,中国与俄国及前苏联在领土、边界及外蒙古等问题上存在分歧,经贸合作规模与地域有限,经贸合作长期以边境小额贸易为主。20世纪50年代,在美欧等西方国家经济封锁的不利环境下,中国与前苏联在政治、社会文化,特别是经济领域等多方面进行了密切合作。前苏联援建中国新建、改建、扩建企业、车间等项目共400多项,涉及军工企业以及机械制造、电力电站设备制造、汽车、轻纺等部门。可以说,在政府积极参与和引导下,这一时期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不仅有力地支持了中国工业发展,而且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双方经贸合作规模扩大及合作领域拓展。20世纪60年代,随着两国在国内经济发展模式和国际事务上的政见分歧,中苏关系进入低谷。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与前苏联关系逐步恢复,1984—1991年两国进入合作的第二个高潮期,从1984年的黑龙江省边境贸易开始,以边民贸易和中小企业间进出口合作为核心。20世纪80年代末双边贸易额持续大幅度攀升,1990年两国贸易额为43.8亿美元,是1981年(22490万美元)的18.5倍,达到双边贸易史上最高点,出现了“政冷经热”局面。随着1991年前苏联解体及俄罗斯政治与经济全面调整与改革,中俄政治、经济关系停滞不前。2000年普京执政后,中俄政治互动增多,但俄罗斯国内经济中心区处在欧洲,经贸合作对象也以欧洲国家为主,中俄之间出现了“政热经冷”的现象。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及2014年美欧因乌克兰事件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使俄罗斯更加重视与中国的经贸合作,进入到中俄“政经双热”时期,这也是双方的理性合作时期。

从中俄350余年不平稳的发展关系来看,目前双方良好的合作态势能否持续还有待检验:一方面取决于当前双方政府、企业、民众对中俄多层面全方位合作是否有一致或相近的认知;另一方面取决于能否找到一种对双方均有利的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合作模式,即无论谁主政都能认同和执行的合作模式及相关配套政策。

二、中俄贸易规模小、层次低且方式单一

(一)中俄货物贸易规模与两国大国地位不符

中国GDP世界排名第二,俄罗斯GDP世界排名第九,中俄不仅是经济大国,也是对外经贸大国。中俄拥有4291公里的共同边界线,而且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一直扮演着中国与欧洲国家贸易的“中间人”角色,从理论上说,中俄之间存在巨大的贸易商机。但与此不相符的是,目前双边贸易额与两国经济大国地位与地缘优势不相匹配。从表1中可以看出,截至2014年,虽然中国连续七年是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但自2004年以来俄罗斯在中国对外贸易排名中一直在8~11名之间徘徊。中俄双边贸易额仅占中国对外贸易额的2%左右,2014年中俄贸易额884亿美元,距中俄双方提出的2020年达到2000亿美元仍有很大差距。

表1 2004—2014年中俄经贸地位变化情况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商务部国别报告——俄罗斯贸易报告2005—2014年

(二)中俄货物贸易层次低

多年来,中俄双边贸易主要以中国出口轻工业品等劳动密集型商品,俄罗斯出口石油、木材、有色金属等资源密集型商品为主,高科技、高附加值商品在双方进出口中占比很低。表2反映了2004—2014年间中俄进出口商品结构及占比。俄罗斯对中国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为矿产品,2014年中国自俄罗斯进口的矿产品的占比更是达到历史新高,即77.0%;俄罗斯对中国出口居第二、三位的是木及制品和化工产品,但随着全球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提高,这两类产品对华出口占比均有所下降。同一时期,俄罗斯从中国进口的前三大类商品分别为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和贱金属及制品,并且自2008年以来从中国进口商品结构和占比十分稳定。显然,中国对俄罗斯资源的依赖性更大,中俄双边贸易合作框架仅是源于双方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存在互补性,双边贸易合作层次较低。从长远来看,这种低层次的互补性进出口贸易结构将是阻碍中俄双方提升经贸合作档次和拓展合作领域的主要障碍之一。

(三)中俄贸易方式单一

目前,中俄贸易仍以边境贸易为主,但边境贸易对腹地拉动力不足。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边境线长达2981公里,占中俄边境线的70%,黑龙江省在地理位置上与俄罗斯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近年来,作为对俄贸易的“桥头堡”,黑龙江省对俄进出口总值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2/3以上,占全国对俄进出口总值的近1/4,而俄罗斯也是黑龙江省十大贸易伙伴中贸易额唯一保持持续增长的第一大传统贸易伙伴。因此,黑龙江省对俄边境贸易的情况可以代表中国对俄边境贸易情况。目前,黑龙江省对俄贸易方式仍主要以边境贸易和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薄弱,没有真正深入到中俄腹地,对腹地经济拉动力不足。从表3中可以看出,2006年至2009年间,黑龙江省对俄的边境小额贸易占半壁江山,远高于一般贸易。虽然自2011年以来,黑龙江省与俄罗斯一般贸易额迅速攀升,但加工贸易仍十分薄弱,且增长缓慢,2012年对俄加工贸易额仅为1.4亿美元,这与黑龙江省与俄罗斯地缘优势及资源互补优势极为不符。

三、中俄相互投资规模小且领域集中

从表4可以看出,2003—2013年间,俄罗斯对中国每年直接投资额占中国吸收外商投资总额的0.2%以下,中国对俄罗斯的直接投资额明显高于俄罗斯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额,但占中国总对外投资额比例不足3%。从总体来说,目前中俄之间相互投资的主体仍然是中小企业,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低技术的贸易、微电子、餐饮、木材加工、农业等领域,缺少能源以外的战略性大项目合作和大公司参与。虽然近几年中俄一些大企业开始参与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合作,但谈的多,真正按计划落实和实施的不多。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双方目前国家层面的经济领域合作多停留在协商和协议阶段,实质合作主要体现在能源领域;二是俄罗斯国内经济环境不稳定,市场成熟度低,相关制度执行不力,中国企业进入风险较大;三是中俄企业希望合作的领域存在差异,中方强调能源之外的贸易、金融、制造业等领域的合作,但俄方目前主要大笔交易仅限于能源行业;四是俄方合作项目推进力度不足,项目从立项到建成周期较长,合作企业建设成本高,风险大。以中俄同江—下列宁斯阔耶铁路界河桥项目为例,虽然该桥建成后将使同江铁路与俄远东地区至西伯利亚铁路运输大动脉相连,在中国东北与俄远东之间开辟一条新的运输大通道,年过货能力达2100万吨,对中俄双方货物贸易意义重大,但自2008年3月该项目正式立项开始就历经波折,到2014年2月才正式开工奠基,但截至2015年5月,中方已完成投资9.5亿元,完成总工程的60%,而俄方尚没有开工的消息。

表2 2004、2008、2011—2014年中俄进出口商品结构及占比  单位:%

数据来源:商务部国别报告——俄罗斯贸易报告2004、2008、2011—2014年

表3 2006—2012年黑龙江省对俄四大类贸易方式统计表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黑龙江商务年鉴(2007—2013年)

注:黑龙江商务年鉴(2011年)中没有2010年黑龙江省对俄该指标统计数据

四、中俄经济合作软件及硬件不匹配

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后,各项对外经贸合作制度与政策逐步完善。俄罗斯2012年才加入WTO,其对外投资与贸易政策、海关监管制度等均有待进一步完善。俄罗斯亚洲地区特别是远东地区是中俄经济合作的重点地区,目前这一地区交通运输等物流设施陈旧且不足,阻碍了双方实质性合作的推进。俄罗斯欧洲铁路网非常密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而东部亚洲部分铁路网比较稀疏,只有一条横跨亚欧大陆的铁路。俄罗斯东部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基本上都建于中国与前苏联友好时期,这些道路大都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实际通行能力较低。具体到与中国接壤的远东地区:铁路运输的主要固定资产的破损程度已达到70%;公路石子路占公路总营运里程的34%,公路桥梁多为木质结构,不能保证大吨位交通工具通过;港口设施陈旧,港口附近车站建设滞后,无法发挥铁海联运及太平洋沿岸不冻港的优势;两国交接的口岸公路与铁路运输能力低下,仓储规模与能力严重不足,因特网使用与信息管理滞后,制约了经济走廊建设的快速发展。

中国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相邻的黑龙江、内蒙古、吉林三省区的路网情况要优于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路网情况。相比俄罗斯,中国拥有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技术、资金和成本优势,但在这一领域进行实质性合作取决于俄方的意愿和找到一种双方都能够接受的合作方式。

五、中俄战略对接的利益冲突及与第三国关系

(一)中俄战略对接在共同第三国的利益冲突

中国向西和俄罗斯向东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的实施将会涉及共同合作空间的第三国,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交叉与冲突,如果不能很好地协调中俄在共同第三国的利益,将可能造成中俄战略对接项目的落实出现障碍。

中亚各国既是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屏障,也是向西北推进贸易、能源合作的战略伙伴。近年来油气资源丰富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中亚国家开始积极开展对外能源合作。其中,作为进口能源第一大国且具有地缘优势的中国是这些国家能源合作的重要伙伴。自2004年开始,中国与上述中亚三国开始能源开采、能源运输管线建设及能源进出口贸易方面的全面深度合作,目前已经建成运行了一条石油管线和三条天然气管线,第四条天然气管线计划2016年竣工。与中亚三国的能源合作不仅稳定了中国能源进口规模,而且分散了能源进口风险。中国与中亚各国能源合作必然会影响俄罗斯在中亚的能源利益。但从长远考虑,中俄在中亚的能源利益冲突并不存在根本矛盾,中俄可以借助上海合作组织平台,落实普京曾提出的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能源俱乐部”的设想,在中亚实现资源、资金、技术、市场、能源运输基础设施的优势互补。同时,中亚各国的能源运输基础设施也可以成为俄罗斯向中国出口能源的通道,以避免重复建设带来的时间与资源的浪费。

表4 2003—2013年中俄相互投资规模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4)

事实上,“一带一路”战略与欧亚经济联盟既不是排斥与反排斥的关系,也不是覆盖与反覆盖的关系,而是相互协作、相互补充和互利共赢的关系。中俄双方可以通过积极有效的沟通与谈判,建立中俄在共同第三国的利益协调对话机制,减少合作各方的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规避利益冲突,降低在共同第三国的合作成本与风险。

(二)中俄与战略对接涉及的共同第三国的关系

中俄与战略对接涉及的共同第三国的关系将直接影响中俄战略对接的实现与运行效果。一方面,第三国与中俄关系的“冷热不均”可能导致第三国对中俄的政策歧视,影响中俄在第三国的利益协调;另一方面,第三国的配合度也会影响中俄战略对接顺利实施。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强调“五通”——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物流通和民心相通,其中政策沟通是最重要的。在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对接中,不仅要求中俄政策沟通,还要与战略实施中涉及的第三国进行政策沟通,打造中俄与第三国的经济与安全利益共同体是所有行为的前提。

2013年10月习近平在中国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着力加强对周边国家的宣传工作、公共外交、民间外交、人文交流,巩固和扩大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长远发展的社会和民意基础,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中国是全球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70多个国家的最大出口市场,其中包括大部分中国周边国家,但部分周边国家釆取的是“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双重取利战略。因此,应根据沿线国家与中国关系的亲疏,分层次建立与这些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目标,防止第三国利用中俄关系谋利,破坏中俄经济合作基础。

(三)第三国政局稳定性与经济民族主义的影响

中俄战略实施需要第三国的配合,第三国政局与政策的稳定性是中俄战略成功实施与对接的前提。第三国偏向任何一方或第三国与中俄以外的其他国家关系的亲疏,以及第三国内部政局不稳都会影响中俄利益实现。

首先,第三国不可避免的政党分歧、政局不稳、政策变动、人事变化及政府办公效率等都将影响中俄战略对接沿线国家的经贸政策环境。一旦出现沿线国家单方面的政策环境变化,可能会带来适应政策变化的额外成本或损失。例如,中国在墨西哥已经中标的高铁项目由于反对党抵制而流产。

其次,中俄战略实施面临经济民族主义的压力。目前,中国日益增加的能源与资源渴求,以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越来越大,使中国企业涉外经济活动范围逐步拓宽,甚至涉及第三国的敏感行业,再加上一些中国企业资质不足、环保意识薄弱、对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不够熟悉与尊重、不注重产品质量提高与知识产权保护等,引发东道国厌华仇华的民族主义攻击,这也会对中俄战略对接造成不利影响。例如,中国在缅甸的油气项目可能存在造成土地流失和环境污染等风险,导致沿线部分民众反对,而油气管道经过缅军与克钦独立军的持续武装冲突的掸邦地区,给项目的正常运行带来了不确定性。

最后,中俄战略对接中涉及的沿线第三国设置的各种贸易、投资壁垒也会引起其他参与中俄战略对接的国家不满;而第三国与其他国家的冲突与矛盾将间接影响中俄在第三国的利益。

六、“中国威胁论”影响俄罗斯及第三国的合作意愿

伴随原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美国收缩了在亚洲的势力范围,而同一时期中国的崛起被认为是填补了美国在亚洲的地位,进而出现了“冷战”结束初期的“中国填补真空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军事威胁论”以及21世纪初的“中国经济威胁论”等由于对中国误解而带来的不利的国际舆论环境,影响了其他国家与中国经贸合作的意愿和程度。

(一)“中国威胁论”对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

近年来,伴随着中俄高层频繁互访及陆续出台的一系列经济合作协议及大项目实施,“中国威胁论”有所缓和 ,但仍然对中俄经济合作顺利实施有一定的影响。

首先,俄方担心远东地区成为中国经济殖民地。俄罗斯东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相对落后,急需输入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启动经济发展。虽然有地缘优势的中资企业的进入能够带动甚至支撑当地经济发展,但俄方国内存在的排外经济民族主义则担心俄罗斯会成为中国的能源原料供应地和制成品市场,甚至成为中国经济附庸和经济殖民地。因此,他们主张“后苏联地区为全球发展的一个独立中心,而非欧洲和亚洲的郊区”,提出对中俄合作应实施“介入和防备”为主的政策。

其次,俄方担心远东地区成为中国的“移民国家”。俄罗斯东部地区人口出生率低且流失严重,劳动力明显不足。中资企业进入将面临不得不输入劳动力的局面。俄罗斯“中国威胁论”主张者担心俄罗斯远东成为中国“移民国家(地区)”,认为需加以防范。实际上,中国实施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后,已经出现了劳动力缺口,少子化和高龄化负效应已经显现。尽管“全面二孩”已开始实施,但该政策不可能在短期内扭转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的状况。而且,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东南亚国家劳动力移民地。

最后,在具体合作项目上,俄方合作意愿低、项目落实难度大。一方面,部分俄罗斯官员及学者基于保护国家利益考虑而不欢迎外商投资,合作意愿低。在上海合作组织中,自贸区曾一度成为禁忌话题,俄方担心中国挟巨大经济优势排斥俄罗斯。另一方面,多数合作项目谈判周期长,项目落实难。例如,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的黑龙江大桥项目谈判多年,目前仍未落实。所以,中俄战略对接不单单是资金、技术和双边利益协调机制的问题,潜在的“中国威胁论”思维是两国战略对接的隐性障碍,需要通过双方的沟通、互利合作,打消俄方顾虑。

(二)“中国威胁论”对第三国合作意愿的影响

“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在“一超多强”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推行的以区域经济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区域合作机制。这一战略的实施涉及沿线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大部分国家比较落后且不是中国的盟友,与中国关系是远近有别的伙伴国。因此,受众多内外因素的影响,这些国家与中国进行区域经济合作的意愿也有很大差异。欧美等国将“一带一路”战略解读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使沿线国家对中国产生误解。其中,东盟各国的“中国威胁论”舆论导向将直接影响“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亚国家的“中国威胁论”认知将阻碍“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而间接影响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和战略对接。虽然中国崛起在客观上确实对周边国家带来一定压力,但正如习近平主席2013年1月讲话提到的“大不等于称霸”,“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发展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机遇”。因此,“中国威胁论”需要政府通过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和文化教育交流等“软实力”外交,与周边国家构建“经济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来缓解和消除,为顺利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以及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对接铺平道路。

七、美欧等发达国家的战略对抗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调整了全球战略而重返亚太,俄罗斯为平衡国内经济发展和地区安全而将战略东移,中国经过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而迅速崛起,中俄美三个大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诉求及动向是决定亚太地区未来经济稳定与地区安全的关键因素。未来5年既是普京对俄罗斯人民承诺的提升俄罗斯国际政治与经济地位的关键期,也是中国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由于中俄两国面临相似的内外环境和未来发展目标,近几年两国关系持续改善,已经建立起全面、平等、互信、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目前,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经济方面,中俄两国的国际地位都是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不能忽视的,他们认为中俄密切合作会威胁美欧各国在亚太地区的地位和利益。“一带一路”战略的终点站是欧洲,中国希望通过实施这一战略,一方面将中欧“两大市场、两大力量、两大文明”联结在一起;另一方面带动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国际空间。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本以加强与原独联体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主要目标,现在俄罗斯将其作为与中国 “一带一路”战略对接的主要平台,开启了与中国的经贸合作谈判,同时几乎停止了2014年前与欧盟、美国进行的类似经贸合作谈判。此外,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调整和对接的共同地区是中亚各国,而被称为“世界岛”的中亚地区历来被视为国际政治、军事的敏感区,中俄以经贸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介入中亚地区,虽然填补了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在该地区经济输入的空白,但也可能会危及他们在当地的政治与安全利益。这种不可避免的利益冲突必然会引起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警觉,他们可能会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对中俄区域经济合作进行干扰和对抗,这将对中俄战略对接带来巨大的阻力。

结束语

2015年3月中国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明确提出:“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中俄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为重要路径的战略对接是从战略高度深化双方经贸合作,该战略对接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也会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跨国战略对接的范例。虽然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有利益诉求一致的基础,但也不能回避合作中的障碍与冲突。同时,中俄与周边相邻国家的关系会左右中俄战略对接效果,中俄双方的对等发展才有“战略对接”落实的可能性,这也是两国长久合作的基础。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责任编辑:白宇)

猜你喜欢

第三国中俄战略
中俄今起海上联演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海外水泥EPC项目第三国设备管理关键环节把控——技术服务(五)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战略
战略
世界経済立て直しけん引を両国の企業は第三国協力の道探れ
2016年中俄贸易有望实现正增长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