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图书馆藏徽州文书保护初探*
2016-06-01叶湄,王蕾
叶 湄,王 蕾
中山大学图书馆藏徽州文书保护初探*
叶 湄,王 蕾
中山大学图书馆入藏大量徽州文书,文献保护成为重要工作内容。文章探讨徽州文书的特殊性,分析徽州文书保护工作原则,梳理中山大学图书馆藏徽州文书保护实践,提出徽州文书保护建议。
徽州文书 文献保护 中山大学图书馆
1 徽州文书的特殊性
1.1 文献物理形态的复杂性
徽州民间历史文献是古徽州遗存的历史上徽州人在具体的社会生产、生活与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原始记录,是徽州社会、文化发展以及生产劳动、社会交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状况的最真实、具体的反映,依据文献性质大体可以划分为民间文书和其他文献[1]。徽州文书具有不同的物理形态,其中纸质文书既有与古籍形态类似的簿册文书,又有与档案形态类似的散件文书;非纸质文书则有布帛文书、字画、木制品、纺织装饰物、木匣、竹篓等。因此,徽州文书保护不仅要有防治纸张变质的措施,还要有针对不同文献物理形态的独特保护方法。对大批量的徽州文书而言,文献保护措施不能一概而论,甚至件与件之间都要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
1.2 纸张的年代和材质差异
中大图书馆藏徽州文书跨越明、清、民国、共和国等多个时代,文献载体具有年代的差异性:多属清中后期、民国初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少数属于明和清前期。大部分文书的纸张至今已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不同程度地出现酸化、老化、虫蛀等纸张变质情况。
大部分徽州文书采用普通宣纸、竹纸、毛边纸,且没有经过特别的防蛀技术处理。文献载体的化学成分及其制作方式对文献载体的耐用性和持久性影响很大,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及光学性能,直接影响到文献的使用和文献载体的保存[2]。故从长远保存考虑,必须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1.3 原始保存环境的差异
徽州文书来源于民间私藏或基层机构档案,原始保存环境各异。由于不同类型文书对百姓社会生活的重要性不同,民间私藏时对不同类型的文书会采取各不相同的保护措施,比如重要的家族宗谱、土地契约会被重点收藏保管,而普通的日用书籍、账册等则因翻阅、增补频率高而破损较严重。部分徽州文书有不同程度的破损:或被油、污水、茶等污染,或被鼠蚀、虫蚀,或撕裂、断裂、残缺。此外,在清点徽州文书时,笔者时常发现破损严重的文书跟纸张完好无损或破损不严重的文书叠放在一起,很容易发生污染扩大现象,因而必须隔离,防止交叉污染。
1.4 清点环节的特殊性
大部分徽州文书属于散件,且购入时大多是一大叠折叠、卷曲的纸张,甚至揉成一团,然后用若干报纸包裹,与用塑料袋装的文书一起堆叠于纸箱之中。为此,馆藏机构需开展二次清点,即把大量叠、卷、团形式的徽州文书展开、展平,并对每一件文书扫尘去污,理清数量,甄别类型及载体形态。徽州文书的清点过程相当于对每一件文献采取基础性的独特的保护措施,因而其保护工作需考虑“清点”这个特殊环节。
2 徽州文书保护工作原则
徽州文书是数量较大、文献类型较多的民间历史文献,其文献保护方式具有不同于古籍等文献保护的特殊性。对徽州文书的文献保护而言,需要结合徽州文书的特有属性,探索出适合它的文献保护原则。
2.1 尊重民间历史文献的属性
2.1.1 保留原始样貌
徽州文书的原始样貌包括纸质文书的原始样貌、其他物理形态文献的原始样貌。以纸质文书为例,文献的原始样貌具有反映文书在民间使用情况的信息,比如某些契约文书的花押位置的纸张被挖掉,从破损状况看,该文书有“破洞”“残缺”等,但实际上花押位置纸张被挖掉是持契人特意为之,表示该契约已废弃。这类“破洞”“残缺”含有使用方式上的隐藏信息,不应将其当作破损而采取修复等保护处理措施。
保持徽州文书的原始样貌还体现在文书清点、扫描、修复过程中。比如,除虫、展平等操作不能对文书进行二次破坏;纸张良好但线断且部分装书线缺损情况下,不需要重新装订,保留线断及装书线缺损的原有样貌;在不影响翻阅的情况下,即使有破损,尽量采用一般的除虫、控制温度、湿度等延缓性保护措施,不用修复;必须修复时,注意保护封装形式、纸张原貌等。
2.1.2 保持文献的原始顺序性
民间历史文献的原始顺序性包括文献的区域性、归户性、前后顺序。比如,同一箱或同一包徽州文书指向相同的行政区域性;徽州文书在购入时用报纸包裹的不同捆指向这些文书不同的归户;包裹内文书的前后排放顺序还可能体现该类型文书的使用方法等信息,因此不能随意改变。徽州文书文献保护环节必须尊重这一原则,不能因破损、虫蛀严重,需要隔离而移动某件文书在原有包内的顺序。
2.1.3 尊重原有的保存方式
徽州文书的原始使用人、收藏人主要是百姓或基层官方机构,由于不同类型文献的功能不一,故可能有不同的收藏和保存方式。民间对徽州文书的收藏、保存方式对研究者探究某一些类型的徽州文书具有参考意义,也具有民俗学、社会学意义。故而,当徽州文书转移至图书馆等收藏机构重新入藏时,需尽可能保留文献原有的保存方式。比如,徽州文书中的宗谱因其在家族中的收藏价值,往往会采用特别的保存方式,如在每一册宗谱中夹放多个香薰防蛀包,再把几册宗谱用定制的檀木箱子装起来,由于保护得当,这些宗谱因此纸张良好、几无虫蛀,翻书时清香扑鼻。对此类徽州文书宗谱,清点后应把每册宗谱放回原檀木箱,采用原有的保存方式。
2.1.4 区别保护不同物理形态的文献
徽州文书具有不同的物理形态,图书馆等收藏机构可借鉴文物、档案、古籍等的保护原则与执行标准,对徽州文书中不同物理形态的文献进行区别保护。
2.2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大部分徽州文书是纸质文献,故可沿用文献保护学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所谓“防”,即在徽州文书清点、入藏、编目、著录、电子化、提阅等环节采取减缓、抑制文献载体发生变质的措施:(1)提供标准的文献存储环境;(2)冷冻杀虫,预防文献进一步毁坏;(3)为文献提供有效的保护载体;(4)采取再生性保护措施;(5)制定针对徽州文书的保护制度。所谓“治”,即对已经劣变的文献载体进行修复或对无法读出的文献进行处理[2],包括修复文献,以及对虫蛀、霉蚀的文献进行隔离、杀虫、消毒。
2.3 结合图书馆管理工作合理利用
图书馆须做好徽州文书文献保护与图书馆管理工作相结合。文献保护不能仅立足于对文献的知识内容及其载体形态的保护,还应结合使用者需求和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在保护的同时合理利用。具体而言,在开展徽州文书实物提阅、宣传展览、建立特色数据库时,采取相应的文献保护措施。
3 中山大学图书馆藏徽州文书保护实践
中大图书馆藏徽州文书在清点前、清点中、清点后三个阶段的不同环节采取了不同的保护措施,详见表1。
表1 中山大学图书馆藏徽州文书文献保护的环节与措施
3.1 未清点前应保持入藏时的原始状态
中大图书馆藏徽州文书在购入时多用报纸或塑料袋包裹若干文书,形成小包,然后将若干小包叠放于纸箱中,纸箱用胶带密封,并标注编号,最终状态是一箱箱编有编号的文书。小包多是由销售者在收集、收购时根据收购地点(区域性)或户(归户性)或文书类型(如票据、簿册)等因素,把同一地点收集的或同户或其认为类型相同的文书集在一起,用报纸或塑料袋进行包裹。这使徽州文书的原始状态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因此整理者须保护这种顺序性,具体做法是:打开箱子、拆开小包包裹后,依然按照小包内的徽州文书叠放顺序排定财产登记号并进行清点。
报纸或塑料袋包裹的做法在文献保护上的意义还在于:有利于文书隔绝湿气,减少直接层叠累积造成的纸张破坏,一定程度上避免有虫蛀破损的文书对其他文书的危害;密封的厚纸箱则进一步使各小包文书隔绝外界环境,既减缓文书受外部温度、湿度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箱内破损虫蛀文书对外部环境的影响。
3.2 清点过程中的保护
3.2.1 逐箱逐包清点
徽州文书的原始状态具有民间历史文献的特有属性,包括区域性、归户性、前后顺序。为保持这种购入时的顺序性,馆藏徽州文书遵循了逐箱逐包进行清点的原则。
3.2.2 清点的内容
在古籍库房内打开每一箱文书后,先拍照记录,然后再按箱内叠放顺序取若干小包,提取出古籍库房,到清点整理的工作场所进行清点整理。对每一小包中的徽州文书,按照拆开包裹后文书的叠放顺序,自上而下一份一份地展平、扫尘、除虫、拍照、记录破损状态、入无酸塑料膜封装。清点的作用在于:一是财产清点与登记;二是保护具体到每一件的徽州文书;三是记录每一件徽州文书的原始状态。
3.2.3 清点整理的场所
徽州文书清点整理的场所在中大图书馆古籍阅览大厅。该厅常年有中央空调系统,保持温度为25℃±2℃、湿度60%±5%,保证了离开古籍库房的徽州文书仍处于相对干燥的环境。首先在清点整理的工作台铺上干燥的牛皮纸,然后再放置徽州文书,既保障拍照时照片的背景统一,又使文书处于干燥状态。
3.2.4 展平、扫尘、除虫
清点整理工作人员须将每一份徽州文书,甚至每一册徽州文书中的每一页展平,包括把单张折叠、揉成一团的文献展开、铺平成一面,把有褶皱的文献尽量铺平,把簿册类文献折叠或翻翘的边角展开、压平等,辅助工具有镇纸、尺子、石板等。展平的目的在于发现每一份文献的破损状况,便于保护处理,也使每一份文献更好地还原其纸张的原始状态,便于日后取阅。徽州文书展平后,工作人员会对需要扫尘、除虫的文书用毛刷清理纸张上附着的灰尘、纸屑、虫屎、蛀虫尸体(文书先经过冷冻处理,几乎没有活虫)等。冷冻杀虫是为了杀灭存活的蛀虫,而这一阶段的扫尘、除虫则进一步为文献清洁打扫,杜绝隐患。为保证细致度,清点整理会具体到簿册类文献中每一页的装订线附近等较难清洁的角落。
3.2.5 保护载体——无酸塑料夹
徽州文书在民间私藏时多被叠放于家中的箱子、抽屉中,或露天摆放,纸张长期接触空气,而且一般情况下呈散件的形态,没有封装的保护载体。为更好地保护,并预防纸张进一步酸化,中大图书馆对馆藏徽州文书一律采用无酸塑料夹封装。这种存放载体是由一种透明、无味的无酸塑料膜裁成一定大小后对折而成的夹子,相当于一个左边密封、右边及上下边打开的文件夹,整理好的徽州文书则若干份一组放入夹子中,数量不定,视实际情况而定:(1)纸张状况良好的散件大文书10份按清点顺序叠放于一个夹子;(2)纸张状况良好的散件小文书(如税票、印花税、邮票)20-40份按清点顺序叠放;(3)簿册则视册子厚度而定,一般1-5册按清点顺序叠放于一个夹子;(4)虫蛀特别严重的及霉蚀的徽州文书,为避免相互污染,1份文书单独放于一个中型夹子内,再把这个夹子与其前后的文书按清点顺序叠放于大夹子内;(5)断裂、絮化、掉渣、非常薄的徽州文书,为避免摩擦产生的破坏,1份文书单独放于一个中型夹子内,再把这个夹子与其前后的文书按清点顺序叠放于大夹子内。
无酸塑料膜的封装存放保护使破损严重的文书有所隔离,纸张品相相对一致的文书集合在一起,避免相互污染。又因为无酸塑料膜具有一定的厚度与重量,封装好的徽州文书一个个夹子按顺序叠放,相当于对纸张进行压实,有利于文献进一步隔绝空气与展平。
3.2.6 建立清点整理档案
针对每一份徽州文书,建立一个清点整理登记档案:记录每一份文献的财产登记号、物理状态(材质、形式)、破损状态,配合照片用于区分每一份文献的差别,并根据破损定级编排文献需要修复的前后顺序。其中,“物理状态”记录文献的材质(如纸张、布帛)及文献的形式(如散件、簿册、卷轴)。“破损状态”的标准参考《全国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WH/T 22-2006),制订便于实际清点过程中作判定的、适用于徽州文书的破损定级执行标准。破损类别不严格区分成因,按文书当下的物理形态分为霉蚀、粘连、污渍、虫蛀、破洞、絮化、撕裂、断裂、折痕磨损、边缘磨损、残缺、线断等。相较于《全国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借鉴与采用“霉蚀”“粘连”“虫蛀”“絮化”“撕裂”“缺损”等术语,不采用其确定破损成因的“酸化”“老化”等术语,并把“鼠啮”“烬毁”等残缺情况统一归类为“残缺”;增加“污渍”(包括油、水、茶、墨、灰尘等污渍)、“破洞”(文献中出现的非虫蛀的人为损坏)、“断裂”(文献由一张断裂成多张的情况)、“折痕磨损”(文献纸张因折叠频繁而出现的折痕处磨损残缺)、“边缘磨损”(文献纸张边缘因保存不善、摩擦等原因而磨损残缺)等破损成因情况。
因破损情况的登记主要用于区分文献间的差异,在清点工作中,分配到每一份文献的清点时间有限,且“破损等级”的判定存在人为差异,故采取较为简单的破损等级判定标准。根据每一份徽州文书的破损状态,徽州文书的破损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破损指各类破损状态占文献面积50%以上,文献处于高危状态,不能按一般清点步骤进行处理,会优先排在修复的名单中,便于日后进行提取和修复;二级破损指各类破损状态占文献面积20%-50%,且文献需要进一步展平处理,但不具备修复的紧急性;三级破损指各类破损状态占文献面积20%以下,破损对文献的影响较小,可不经过修复处理而入藏。中大图书馆制定的判定徽州文书破损等级的标准还不太严谨,需在清点实践中调整修改。
3.3 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法
3.3.1 非纸质徽州文书的保存与保护方式
徽州文书大部分是纸质的,小部分是非纸质的,如布帛文书、民俗实物(如木板印模)、装文书的木匣和竹篓、簿册类文书夹带的防虫药包、香草。这类文献应采用特殊的保存与保护方式,还要贯彻与其前后的纸质文书保持顺序性的原则。中大图书馆在徽州文书整理过程中,对非纸质文献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对布帛文书,参考纸质文书的做法,先扫尘、除虫,然后用无酸塑料膜封装,单独1个塑料膜装1份文献。(2)对民俗实物(如木板印模),因其形状不易用塑料膜夹子封装,在编定财产登记号后,用塑料袋装好,直接置于古籍库房的金属铁柜内,置于该文献所属小包的纸质文书旁。(3)对装文书的木匣,如果材质耐虫蛀腐蚀,且品相良好,仍能使用,则木匣内的文书一般在拍照、编定财产登记号、记录破损状态后仍放回木匣,保持木匣与木匣内文书的原始状态。(4)竹篓一般因其形状不适合再放置展平后的文书,故竹篓内的文书会采用无酸塑料夹封装的方式保存,而竹篓则单独置于古籍库房内用报纸包裹好。(5)对簿册类文书中夹带的一些防虫药包、香草,尊重原有保存方式,仍为各簿册文书保留防虫药包、香草,只是在拍照、扫描时临时移开。
3.3.2 簿册类文书保存方式
民间历史文献中簿册类文书与古籍的差别在于:隶属同一系列的古籍一般书籍大小一致,厚度一致,便于叠放保存;民间历史文献中簿册类文书类型、尺寸、厚度、破损程度不一。中大图书馆对徽州文书中簿册文书的保存暂采用如下方式:尽量减少一个塑料膜夹子内所装簿册的数量,采取平铺各簿册的做法,降低封装好后的塑料膜夹子的厚度。对已用木匣、函板封装的成套书籍(一般情况是宗谱),保留封装形式,放置在与这些书籍同属一箱包的文书层。
3.3.3 散件文书与簿册文书混杂时的处理
散件文书与簿册类文书混杂在一起,清点时只能按照徽州文书小包内原始的叠放顺序分编财产登记号,这样就形成前后不同形式的文书(簿册-散件-簿册-散件)叠放在一起,面积不一致的接触面对散件文书不利。为此,现有做法是把散件文书用中号无酸塑料夹封装,再与其前后簿册文书一起叠放,尽量使散件文书得到一定的保护。如何处理散件文书与簿册类文书的保存,使之得到合适的保护,又不破坏簿册与前后文书的原始顺序性,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寻求突破的问题。
4 徽州文书的保护建议
(1)建立保护档案。在保护档案中,按“箱-包-件”的顺序分别标明文献的原始样貌、形态、破损状态、后期整理各阶段对其进行的调整及保护措施、有无特殊处理等。针对民间历史文献的特殊性,在文献保护学领域应该制定关于民间历史文献保护档案的行业标准。
(2)对每一个徽州文书的收藏机构而言,不能仅追求清点与扫描的速度而忽视文献保护,使文献遭致人为破坏,各收藏机构应制定清点、扫描、修复的标准和规范。
(3)各徽州文书收藏机构根据自身条件摸索保存、保护方式,对文献保护的重视程度、具体做法差异较大,互相探讨很少,不利于徽州文献保护工作的交流与借鉴。因此,徽州文书收藏机构需要加强交流合作,共享经验,共同解决面临的难题。
(4)加强徽州文书文献保护的专业队伍建设。相关专业人才需要具备一般的文献保护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特殊文献的保护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经验,具有实际操作能力。
[1]王蕾,申斌.徽州民间历史文献整理方法研究——以中山大学图书馆馆藏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4(4):120-126.
[2]刘家真.文献保护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32-65.
[3][4]刘家真.文献遗产保护[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5-40.
[5]林明,邱蔚晴.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实践谈——中山大学图书馆的做法[J].图书馆论坛,2014(5):65-70.
[6]张承志.文物保藏学原理[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7][8]刘家真,廖茹.我国古籍、纸质文物与档案保护比较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7):88-96.
[9]刘家真,程万高.中国古籍保护的问题分析与战略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4):8-13.
(责任编辑:刘洪)
On the Preservation of Ancient Huizhou Documents in the Library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YE Mei,WANG Lei
With a large number of Ancient Huizhou Documents in the Library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the preservation of those literatures has become challenging.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articularities of Ancient Huizhou Documents,analyzes the protective principles,summarizes the practice of Library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in preserving Ancient Huizhou Documents,and makes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preservation of Ancient Huizhou Documents.
Ancient Huizhou Documents;preservation;Library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格式 叶湄,王蕾.中山大学图书馆藏徽州文书保护初探[J].图书馆论坛,2016(9):5-10.
叶湄,女,硕士,中山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王蕾,女,博士,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藏部主任。
2016-06-25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徽州文书分类法与元数据标准设计研究——以中山大学图书馆藏徽州文书为例”(项目批准号:12CTQ007)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