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地区古戏台类型及建筑装饰艺术研究
2016-06-01WangWei袁浩浩YuanHaohao
■ 王 薇 Wang Wei 袁浩浩 Yuan Haohao
皖南地区古戏台类型及建筑装饰艺术研究
■ 王 薇 Wang Wei 袁浩浩 Yuan Haohao
明清时期安徽地区的戏曲发展较为兴盛。皖南作为当时安徽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中心,戏曲文化更是繁荣一时,与之相应的古戏台建筑也颇为兴盛。皖南地区的古戏台在建筑和文化方面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通过实地调研皖南地区现存古戏台,分析和研究了古戏台的存留状态、建筑类型、空间布局、建筑构造和建筑装饰等方面。旨在丰富皖南古建筑的内容,同时为研究皖南建筑文化、徽派类型学、地方戏剧史等提供实物例证。
皖南地区;古戏台;建筑类型;空间布局;建筑装饰
0 引言
古戏台是中国戏曲文化的一个缩影,它不仅承载了中国古典的戏曲文化,还是中国世俗生活的真实写照[1]。徽州人善歌舞,早在东晋时,新安歌舞即已蜚声海内[2]。明清时期戏曲活动是人们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安徽地区以古徽州为中心的戏曲发展更是丰富多彩。古徽州地区现存的古戏台以皖南地区祁门县留存最多。
“皖”是安徽省的简称,皖南地区是指安徽省长江以南地区,包括芜湖、马鞍山、铜陵、宣城、池州、黄山市。这里也包括古徽州地区,徽州是富甲一方“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的实力达到顶峰,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之久,素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徽州文化也自然地成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3]。皖南地区的戏曲发展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是不可分割的。
1 古戏台留存现状分析
据文献考证,安徽省现存的传统戏场古戏台仅有30余处[4]。笔者实地调研皖南地区戏台共18处,包括祁门县、休宁县、歙县、徽州区、宁国县、泾县等地(表1)。受文物保护法和文物保护思想的传播,当地的古戏台都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与修缮,例如祁门县新安乡珠林村馀庆堂古戏台和祁门县闪里镇磻村敦典堂古戏台。但也有些地区的古戏台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掘与重视,而导致其受到严重的破坏。如休宁县海阳镇萝宁街霞屏巷程氏祠堂戏台已被改造成住所,功能被完全更换且不能识别出戏台原有面貌;歙县郑村乡堨田村吴宅古戏台更是破烂不堪,年久失修;而祁门县闪里镇坑口村会源堂戏台于2013年底毁于火灾,对于此类的破坏是非常令人惋惜的(图1)。
表1 皖南地区现存古戏台一览表
2 古戏台建筑空间布局
皖南地区现存明清古戏台按其功能特点可大致可分为祠堂戏台、家庭戏台、寺庙戏台和公共戏台[5]。根据戏台的使用对象不同,其空间布局也不尽相同。
2.1 祠堂戏台
祠堂戏台是最常见的一种戏台形制,戏台与祠堂相结合。祠堂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在家族或者村落中有着特殊的含义,而且拥有重要的地位。
皖南地区古戏台不同于城市中的戏台,也不同于北方乡村戏台和花戏楼,有着独特的个性。它建在宗族领地的祠堂中,位于祠堂的门厅,与享堂、寝堂相对。一来是维系宗族血缘关系的需要,二来是体现宗族的威严[6]。皖南地区以祠堂戏台保留最多,这对研究建筑、祠堂文化、戏曲文化都有重要意义。
图1 部分戏台现状图
典型的皖南地区祠堂平面布局为三进三开间形式,这种布局的特点是戏台结合入口布置并位于第一进。戏台台面在入口处留空,唱戏时则把台面置上,称之为活动式台面;而有的入口位于台面下部,人从台底穿过,称之为固定式台面(图2)。祠堂入口也可从拆卸部分通过,后面两进分别是享堂和寝殿。整个平面布局既能保持寝堂的安静,又能与享堂正对,体现祖宗与子孙同乐。戏台不仅作为戏曲表演的场所,在空间布局上也起到了内外过渡的作用。
祁门闪里镇磻村敦典堂古戏台(图3)坐南朝北,由门楼、戏台、廊庑、享堂和寝殿组成,总建筑面积340m2。戏台、天井及廊庑面积约170m2。敦典堂位于祁门闪里磻村中,四周都是民房,地势由南到北依次抬高。戏台位于整座建筑的前端,向后依次为天井和庑廊、享堂、天井、寝殿。
图2 戏台台面类型图
图3 敦典堂古戏台外观/平面图
戏台属于皖南古戏台平面的基本形制——三开间形式,中间的明间是演出区,两边的次间是文武乐房。戏台底部架空,由台前木梯而上进入戏台,台面高度为1.57m。戏台和享堂都是1层建筑,寝殿为2层。戏台采用穿斗结合抬梁式构造,不仅可以节约材料还可以获得较大空间。
2.2 家庭戏台
家庭戏台的出现是伴随着私家厅堂演出的发展而产生的。这种演出形式在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十分盛行。一般在私家或者官衙的厅堂、庭院进行,亦有在私邸构筑戏台用于专门演出的情况。演出只对一部分人迸行表演,这部分人包括城市富商巨贾、达官贵人、皇亲国戚和文人士大夫等[7]。根据调研,皖南地区的家庭戏台相比祠堂戏台而言较少,但在规格和质量上都相当高。
歙县郑村乡堨田村吴宅戏台宅院(图4)三开间四进深,戏台底部架空,除戏台外都是上下两层。面阔10.45m,进深44.61m,占地面积约466.17m2,宅院平面功能布局由外到内依次是:轿房、享堂、天井、寝殿和观戏楼、院落、戏台。院落一侧有耳门,通往巷道。
图4 吴宅戏台外观/平面图
观戏区域位于宅院的后部,分为戏台、空院和观戏楼,戏台呈“凸”字形,台宽10.45m,进深5.15m,脊高7.34m,台面距地高2.1m,砖木结构。戏台前的空院,约100m2。戏台的正对面是别致的观戏楼,呈“凹”字形,方格花窗,回廊曲折,宽10.45m,深4.25m,分二层,楼上为雅座,两边伸出的厢房是闺阁小姐看戏的包厢,楼下是一般人看戏的地方。观戏楼右侧,有一条花窗长廊,圆形门洞,演戏的艺人在观戏楼下化好妆,可由此直达舞台。这种凹凸的形制不仅可以增加观戏的人数,还能让表演区突出便于观看。鉴于这种凹凸的形式,建园时宅主就用 “凹凸山房”匾额来形容此形制。
2.3 寺庙戏台
寺庙戏台与庙宇相连,以用戏曲来祭祀神灵。汉唐祭祀的表演内容以音乐舞蹈和百戏杂技为主,随着宋以后戏曲的成熟,民间神庙祭祀就和戏曲文化结合起来[8]。其空间布局与祠堂戏台类似,基本形制是毗连供奉的神灵正殿,组成庙宇的一部分。
泾县云岭乡关帝庙戏台中的关帝庙(图5)是供奉关羽的庙宇,因新四军教导营营部曾设在此,现为新四军军部修械所旧址。整体为二进院落,面临道路,道路与建筑之间有一道水流,入口处有一座石板桥。建筑平面布局依次为戏台、院落、正殿,院落左右分别开门,通向庙宇的附属部分。戏台部分底部架空,台面部分为2层,观众从底部穿过,演员则通过底部的木扶梯进入戏台上部。供奉关帝的正殿是1层,其整体高度要高于戏台,体现了主从关系以及对神灵的敬畏。
图5 关帝庙戏台外观/平面图
正殿为三开间四进深,面阔13.6m,进深10.7m,面积约145m2,屋脊高7.4m,为穿斗结合抬梁式构造。从戏台经院落到正殿地势渐高,由院落的3个阶梯进入正殿。正殿前三进空置出来,最后一进设置神龛,放置关羽像。
戏台五开间四进深,面阔16.35m,进深6.45m,面积约105m2,戏台高度约3m。在台口有两根伸出的柱子,使整个台面向外突出呈凸字形。戏台四周均以实墙围护,只留出戏台表演区向外,因而后台的面积较大。
2.4 公共戏台
根据调研,皖南地区公共戏台常常布置于村落中心或重要建筑(如宗族祠堂)附近,戏台前面通常有较大的场地,因为是单独的建筑,所以总体空间布局较为简单。喜庆节日期间戏班在此演出供村民观看,它通常是村落活动的中心。由于它服务的人群多,因而公共戏台的体量一般要大于其他3种形式的戏台。
歙县璜田戏台(图6)位于璜田村中心的一座祠堂对面,现祠堂已不在,戏台对面是一片开阔的广场。戏台坐南朝北,面阔13.65m,进深9.66m,面积约132m2,台高1.7m,台基为封闭的万年台,四周用石料砌筑,戏台右侧有一门洞,有数阶石梯而上,也是戏台的入口。
戏台中间的屏风隔板凹进近3m,尺寸相对较大,凹字形的布局给戏班乐手演奏提供较大场地,前台区左右两侧各有一间房,为伴奏队间。木照壁为3扇双开的门,两侧凹入又各有一扇门进入后台,后台是存放戏班演出用具以及演员准备和候场的地方。
3 古戏台建筑装饰艺术
图6 璜田戏台外观/平面图
戏台作为戏曲的表演展示空间,自身外观也备受关注,因此戏台的装饰在戏台的建设当中也被重视。早期皖南地区砖木结构建筑的建造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建筑装饰体系,例如粉墙黛瓦、徽州三雕等装饰手法。古戏台的装饰形式丰富多彩,对戏曲文化的传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按装饰手法的不同暂将戏台的装饰分为构造装饰、雕刻装饰和绘画装饰。
3.1 构造装饰
皖南地区的古戏台属于砖木结构,某些构造不仅是建筑结构的需要,其本身也造型优美,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例如屋顶、墙、柱、梁以及其它小木作。
3.1.1 藻井
藻井形成历史悠久,早在2 000多年前的汉代墓室顶上,已有藻井装饰,且形制成熟[9]。它在戏台这类建筑中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可以说是对天花的装饰,它类似穹顶,在建筑构造和装饰层面其优美的造型和华丽的装饰的确能引人入胜,给建筑带来不俗的美学效果。建筑学术界对藻井的研究颇多,大都是在装饰艺术层面。在声学方面,中国传统戏台的声学特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戏台顶棚藻井的构造形式,以及这种构造对声音的散射和吸收程度。普遍的观点认为穹顶式的结构具有“拢音”效果,但邓志勇等[10]在对天津广东会馆“螺旋穹顶式藻井”的研究中提到,藻井很有可能对声音具有较强的散射和吸收作用,不但没有通常意义上所认为的“拢音”效果,反而对反射声的集中分布有破坏作用。因此藻井在声学方面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皖南地区古戏台藻井的存在比例数量可观,形制都较为典型,由底部汇聚到顶部聚合,有的过度比较平滑、有的内部型如斗拱层层而上,底部有八边形和圆形 (图7)。
3.1.2 屋顶
屋顶的造型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造型丰富多彩,被誉为建筑的“第五立面”,同时它类型多样,有硬山、悬山、歇山、庑殿等,官式建筑中更是等级地位的象征。皖南地区建筑多数是民式建筑,形制相对单一,但也有部分屋顶造型考究、形式优美。如金溪村戏台屋顶檐角有多层起翘,装饰效果华丽脱俗;关帝庙戏台屋顶檐角亦有起翘,但相对较淡雅并与该地区多数戏台的风格类似,与皖南徽派建筑简约朴素的建筑风格相协调统一(图8)。
图7 藻井
3.1.3 月梁
在建筑中梁是主要的承重构件,在古代木构建筑中梁大都是平直的,而在皖南建筑中却给梁一种弯曲的形状使其形似月亮,这样不仅在承重方面有利而且在视觉上起到美观的效果。皖南古戏台中的月梁有的位于额枋的位置应该属于枋,但其形状粗大,与梁的形状特点较吻合,与枋的形状特点相差较大,所以称其为月梁。
月梁有的体量较大,常位于屋檐下部,大都有雕刻,两端有卷杀,也有体量小的位于建筑内部或整体结构两端,部分雕刻细腻,有的则两端做简单的卷杀处理(图9)。
3.1.4 雀替和斜撑
雀替和斜撑这类构件在结构上的功能类似,都是在承重方面起到辅助作用。不同之处在于雀替是减少梁与柱之间的剪力,一般位于梁和柱交角处;斜撑一般位于柱子上端对该柱子上部构件起斜支撑作用,且一般位于建筑外立面。雀替和斜撑不仅在结构承重方面有作用,在经过雕刻和绘画之后其装饰作用大大增加(图10)。
图9 月梁
图10 雀替和斜撑
3.2 雕刻装饰
著名的徽州三雕包括木雕、石雕、砖雕。3种民间雕刻工艺素有“无宅不雕花”的美称,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堂、寺庙及园林的装饰以及一些家具的雕饰上,这些雕刻的纹样类型和内容题材自然也是丰富多彩[11]。雕刻艺术在皖南地区尤其普遍,古戏台中的装饰以木雕常见。
一般雕刻的部位有梁、枋、雀替、斜撑等部位,雕刻的内容一般包含人生百态、花草瑞兽。手法一般有浮雕和镂空,雕刻细腻形象,生动传神,使戏台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图11)。
3.3 绘画装饰
皖南地区是新安画派诞生地,相对于全国亦处于较高水平。新安画派不仅是徽州绘画的代表,而且是整个清朝及近现代画坛300余年有重要影响的绘画流派,在中国绘画史上占重要地位[12]。建筑绘画装饰普遍见于皖南地区的建筑中,极大地提升了建筑的审美效果。绘画题材一般包括植物题材、动物题材、人物题材、风景题材和各式锦文纹样题材等[13]。如泾县关帝庙戏台天花部分彩绘和太子殿戏台彩绘属于动植物题材,内容是花草瑞兽;其它戏台绘画题材也大都如此,不过也会根据地区特色有不同的表现;家庭戏台也会根据主人喜好绘制图案,如歙县吴宅戏台台前就绘有类似戏曲道具的图案;上文提到的雕刻装饰也常施以彩绘,使人物、动植物等形象生动(图12)。
图11 雕刻装饰
4 结语
纵观戏曲文化的发展,皖南地区的古戏台可谓独树一帜。戏台在结合当地建筑整体风格和民俗风情的前提下,为戏曲表演提供便利的场所,也为传统戏场建筑和徽派建筑文化的发展史增添一笔色彩。
调研显示,皖南地区戏台类型多样,装饰手法丰富。尤其以祁门地区的古戏台存留数量较为可观,且保护及修缮力度也相对完善,其它地区戏台则分布较为零散,甚至有些古戏台已经遭受到严重损坏,对于此种的毁坏,都是历史文物的极大损失。整体而言,古戏台的保护以及再利用还有待加强,在此笔者呼吁关注身边的历史建筑,进而保护历史建筑。
[1]王慧慧.古戏台的形成及其演变[J].文博,2006(04):43.
[2]周晓光.徽州文化史明清卷[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5:129.
[3]方利山.徽商只文化解读[J].黄山学院学报,2005(04):7-11.
[4]薛林平.安徽传统戏场建筑研究[J].华中建筑,2007(08):149.
[5]任舒雅.徽州古戏台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21.
图12 绘画装饰
[6]陈琪.藏在宗祠里的徽州古戏台[J].中国文化遗产,2013(05):42.
[7]王胜鹏.清时期江南戏曲消费与日常生活[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02-103.
[8]廖奔.中国古代剧场史[A].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5.
[9]刘叙杰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549.
[10]邓志勇,张梅玲,孟子厚.天津广东会馆舞台天花藻井声学特性测量与分析[C].中国声学学会全国声学学术会议,2006:352.
[11]徐力凡.明清古戏台建构的装饰性与南北对比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2.
[12]吴云松.徽州审美文化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7.
[13]黄成.明清徽州古建筑彩绘艺术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27-29.
Study on Ancient Stage Type and Architecture Decoration Art in the South of Anhui Province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in Anhui is more prosperous. As an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er in Anhui at that time, the south of Anhui Province had both once-booming opera culture and thriving corresponding ancient stage architecture. The ancient stage in the south of Anhui Province has a higher research value in architecture and culture. Through fi eld investigation on the existing ancient stage in the south of Anhui Province, ancient stage retention status, architecture type, space layout, architecture structure and architecture decoration are analyzed and studied. The paper is aimed at enriching the ancient architecture in the south of Anhui Province and simultaneously provides real examples for study on architecture culture in the south of Anhui Province, Huizhou typology, local drama history and the like.
the south of Anhui Province, ancient stage, architecture type, space layout, architecture decoration
2016-02-12)
安徽省财政厅和住建厅徽派建筑保护省级专项课题(HP2013YJ104)、2014年安徽建筑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和2011年安徽建筑大学校级教研项目(2011TX01)资助。
王薇,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硕导、博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袁浩浩,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