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道家“有无”观与造型艺术在视觉表现上的相通性

2016-06-01曹蕙如广西大学艺术学院530007

大众文艺 2016年6期
关键词:造型艺术道家图案

曹蕙如 (广西大学艺术学院 530007)

谢伟光 (鲁迅美术学院 116650)

论道家“有无”观与造型艺术在视觉表现上的相通性

曹蕙如 (广西大学艺术学院 530007)

谢伟光 (鲁迅美术学院 116650)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家讲求的“有无”与在造型艺术中的正负形图案中所体现出来的阴阳、虚实关系等都有一定的相通性。具体体现在图案的寸度、寸尺,色彩运用以及图形之间的大小位置等艺术把握和艺术处理上。

有无观;造型艺术;相通性

一、道家有无观的内涵

《老子》第一章就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万物是存在者;有,是存在;而没有任何规定性的存在,其实就是无。老子把有与无当成相互对立统一的两个哲学范畴,有与无都是道的属性,是道产生天地万物时由无形质落向有形质的活动过程。同样在造型艺术上也存在着“道”,而这个“道”则指的则是图案形成的规律以及具体方法等。并且在图案造型艺术中研究发现,道家的“有”与“无”思想与图案造型艺术在视觉的相通性上,具体体现在对艺术理论中图案的寸度、寸尺的把握以及图案的色彩、图形的大小位置关系等的要求上。

二、图形中所体现的“有无”内涵

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中的太极图分为黑白二色,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两部;黑白两方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方白点表示阴中有阳。道家的“无中生有”“有中生无”的阴阳关系,在太极图中体现得恰到好处。(如图1)以正负形为例的图案造型艺术中,在二维的平面空间中,形态与空间组合,显现出一定的物的形态。我们将形态本身称为正形,将它周围的空白处称为负形,又称为底,其图案画面的形成,也可以看到道家的“虚实相生”与“无中生有”的思想。正负形由原来的图形和底面的关系转变而来。形态和空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整体。

世间万物都处在无穷的变化之中,而且每个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但是世界是和谐的,不管是大自然还是社会,一切都处在和谐之中。这也许便是“有无”对立又统一的作用。很多山水画都是遵循着大自然的规律去表现这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在画面的黑白、虚实、疏密,或者用墨的浓淡、干湿等都是“有无”的一种表现。中国画中的“计白当黑”也是道家的“虚实相生”的关系一种体现。所以纸上的空白是中国画真正的画底。因为中国画底的空白在画的整个意境上并不是真空乃正是宇宙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这就充分体现了国画的造型艺术中,也能体现出道家的“有”与“无”“虚”与“实”的相对关系的。

三、通过图形的尺度、色彩、大小位置关系来体现相通性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想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德经》)这句话中的“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这些相对立的两个方面都是相伴而生的。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要想达到在图案造型艺术中视觉上的既定效果,就要讲求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和谐一致,图形与图形之间的恰当配合,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是对图形寸尺、寸度的把握。图形中的寸尺、寸度的理论虽然是来源于西方,但从有的图案中的最后呈现效果来看,道家中的“有”与“无”的思想与其是有相关联的,比如正负形、错觉原理下所呈现出来的图案等。正负形的空间关系中所体现出的图和底的关系正形和负形是构成图形的重要因素,黑为实,白为虚,两者相互作用,相互衬托,形成完整的图形。正形和负形波动涨落,使我们的视觉在不停地转换,一种运动的感觉自然产生。如图2艾德加·鲁宾的《阴阳花瓶》。鲁宾画的是一个花瓶,这就是所谓的“有”,通过对花瓶型制、尺寸的恰当把握,则将“无”的两张人脸也表现了出来。以此则形成了“无中生有”的效果。如果比例更改,尺寸变化则就形不成“无中生有”“有中生无”的正负形的效果了。因此图案造型艺术中的视觉上的要求跟道家“有无”在理论要点上的表达形式不同,但是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相通性的。

第二就是对图案之间色彩的搭配运用上。在中国的色彩表现上自古以来有着“墨分五色”的说法,“五”即“多”之意,而在西方一直讲求的是“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彩的变化。在色彩上道家的“有无”“虚实”的思想也处处彰显着。当物理的性质和直觉特性产生差异时,心理学上将这种知觉上的差异称之为错觉。

第三个要求就是图案之间的图形要相互呼应。要想达到图案在造型艺术中视觉上的完美要求单靠图形的形状、寸度、尺度以及图案色彩上的表现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画面的虚实变化可以使整个画面在造型艺术中的视觉上产生新的动静变化,图形的位置大小等的对比能够使视觉上产生新的差距变化等。(如图3)《自由组合点的运动性》,造型艺术中最基本的要素就是点,点的概念基本上不因为自身的大小而定,而是比较其它形的大小而定。一个点的状态的时候它是一个静态的,但当点与点之间的距离相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点就会相互呼应并在相互依存的状态下出现运动走向,这运动走向就是“无中生有”的结果,运动状态就暗藏了点中,点移动而形成了线。

所以“有”与“无”的道家思想与图案的造型艺术是有相通性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不同图案都越来越更丰富多彩,都越来越充满创造性的活力。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这句话把道家“有”“无”思想在造型艺术中视觉上的体现做了一个完美的写照,在顺应自然的情况下,图案的无形到有形的完美转换,从而生出“有”。这种道家的哲学思想在造型艺术中随处可彰显,同样造型艺术也是道家的艺术哲学精神的呈现载体之一,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是有一定相通性的。

[1]崔大华等著.《道家与中国文化精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12).

[2]帅民风著.《基础造型学教育课题初探》.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11).

[3]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造型艺术道家图案
鄂温克民族造型艺术传承与发展研究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
广州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基础部教改成果展示作品选
漫画道家思想
纤变墨画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