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不宜“翻转课堂”
2016-05-31陈良玉
陈良玉
摘 要:本文从介绍“翻转课堂”的概念和意义入手,通过分析我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现状,阐述只有建立起符合国情的教育制度体系;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办教育;顺应时势、科学合理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才能真正全面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振兴教育事业。文章从多个层面综合分析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不宜“翻转课堂”的观点。
关键词:翻转课堂;义务教育;成长规律;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5-0071-04
在全球教育信息化的大潮涌动中,我国的北京、广州、上海、江苏、浙江等教育发达地区的部分中小学校开展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实验。教育界专家对“翻转课堂”的实验效果则是各抒己见、评说不一。
通俗地说,“翻转课堂”就是运用计算机网络和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技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需求在家先行学习新知识,然后将疑问带到学校课堂中和老师及同学一起讨论解决;把传统的课内学习新知、课外消化巩固,“翻转”为课前自主学习,课内交流巩固。“翻转课堂”一般的做法是:老师先制作讲课视频或设计助学方案,在视频中讲解新的知识点和概念,然后把视频或助学方案作为课前资料发给学生。学生则在课前观看教师的讲课视频或根据助学方案进行自学;然后在学校的常规教学课堂上,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直接参与活动并进行针对性的助学辅导。
根据本人多途径深入调查研究,发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针对不同阶段的教育对象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尤其是对低年级学龄儿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突出的优点也可能成致命的缺点。因为“翻转课堂”模式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更需要学习者有一定的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信息化技术处理能力等。同时,由于“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利用统一固定的视频画面语言(或助学方案)来代替传统的即时性面对面教学方式,让学习者在观看视频(或助学方案)中接收现成的老师见解和结论,就必须建构新的师生人际关系和改变交流感知模式。然而,义务教育阶段(6至14周岁)的学生自制能力、综合分析和信息化技术处理能力等都比较薄弱和欠缺;在没有监护人现场监管和指导的情况下、进行所谓的个性化自主学习,很容易受到网络中其它元素的诱惑而放任其娱乐性、懒惰性的滋生,从而扼杀他们在学习新知识过程擅长即时互动交流的思维天性。
无论是从中小学校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发展规律去考量,还是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和当前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外部环境去调研;或者从教育教学改革和广大农村中小学校的教师信息素养等进行分析,都不宜在义务教育阶段推广普及“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
一、教育制度决定学校的办学行为模式
首先,国家与教育的关系只能是国家任务决定教育发展。义务教育阶段是为人的一生发展奠基的关键时期,它的成败不仅决定个人一生的命运,而且也关系到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同我们国家的兴衰存亡紧密相连。因此,国家依法强制适龄少年儿童必须接受一定年限的义务教育,这不仅是一个国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社会对每一个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通过教育制度和立法,确立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精神素养,这是国家和教育的责任。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的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所以,搞好教育这件民生大事,不仅体现全社会人民的心声,而且也凝聚着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其设立与运行必须遵循法治原则,即要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第一款“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1]”这就是说我国的教育性质是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第十九条第二款“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1]”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各层次学校的办学方向和行为模式。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对于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市化进程都起着关键的杠杆作用。可是,由于我国区域辽阔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义务教育在教学质量等各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异,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受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局限,推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阻力仍然很大。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分别到山西、吉林、河南、广东、重庆、云南、青海、新疆8省(区、市)对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结果的分析。[2]从城乡看,农村教育仍是短板;从区域看,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从学校看,不同学校间水平相差较大;从群体看,特殊群体保障水平还不高。总而言之,从多个视角进行分析,均表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水平在城乡、区域、校际、群体之间仍不均衡。例如: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还存在不少困难;特殊教育仍是薄弱环节,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低于普通儿童,辍学率也高于普通儿童。[2]成千上万的进城务工者一年四季流浪他乡,为了生存而奔波劳累,并长年蜗居工棚或廉租房;无数弱势群体为了生存需要不时地寻求各方的援助,更难分享到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据权威调查,中国目前18岁以下的留守儿童数量保守估计超过6000万,其中6至14岁的学龄儿童就占2052万之多。试想,这些弱势群体家庭的留守儿童,连生活起居都得委托他们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等亲人代理监护,又有多少家庭是具备现代教育信息化设施条件、可以提供其“翻转课堂”自主学习的呢?这些群体中又有多少家长或代理监护人有能力、有时间指导和监管孩子进行“翻转课堂”学习的呢?
其次,我们身处全球互联网的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虽不能闭关自守,但也不能置国情于不顾。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党的十八大也再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充分说明我们的教育方针中“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以德为先的重要性。教育的本质,体现在德育上是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体现在智育上是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体现在美育上是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追根溯源,今天在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上,许多人几乎已经没有概念。他们或者高谈公平教育,强调社会流动渠道必须畅通,或者标榜竞争,要求教学必须讲均衡说效率;或者忽视人的身心成长规律而空谈尊重未成年的学龄少年儿童,或者只要成绩出人头地而不管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等等。思想上的混乱和教育教学行为上的急功近利、盲目效仿带来对教育的评价混乱,导致办教育者和管理教育者无所适从。其实,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人的教育,除培养知识与能力之外,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善良的品性同样重要,这可谓是妇孺皆知的浅显道理。
因此,要治好中国教育之病,必须先治好随意跟风攀比和模仿教育教学模式的社会之病;否则,病灶不除,我国的教育事业实在难以迈开大步。只有首先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能促进教育公平的制度体系;把握好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科学合理地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才能真正解决好我国的教育问题,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学”“上好学”,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化,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以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也就是说,只有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律办教育,才能使我们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越办越红火而蒸蒸日上,进而实现伟大的中国复兴梦、强国梦。
二、遵循教育规律才会卓有成效
教育规律是教育发展过程中内部各因素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假如我们的教育行为违背教育自身规律、忘记教育初衷、忘记教育根本,最终只能让教育成为学生成长的伤心之地。因此,我们的教育行为应该符合科学,符合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满足其身心发展的需要;若违反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即必然失败。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少年儿童身心成长规律和特征之一,就是其心智尚未成熟,自控能力、认知力和明辨是非能力等都处于发展阶段。他们的好奇心和模仿力很强,但却缺乏针对性、深层次探究和思维的能力及经验;更不具备鉴别网络信息、网络广告、网络安全等等虚拟世界的真实性,也意识不到实施不当行为所引起的潜在后果和风险。如果处在没有成人监督和管理的环境中,放任学龄少年儿童进行所谓的独立自主、个性化学习,采用观看现成的教学视频或上互联网自学;由于其自制能力和判断是非能力的局限,不仅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和目的,而且还很容易受到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学龄少年儿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如果让不良的行为习惯持续发展下去的话;因长期以来受教育信息化技术产品的代劳,会导致身体相应器官的智能衰减和退化。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的教师依托信息化教育教学设施将学科建模变得支离破碎,凭经验主观地预测班级众多的教育对象会碰到共同的知识难点问题,提前瞎子摸象般地去设计微视频或助学方案,预设所谓的个性化学习指导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就等于变相地让学生的学习围绕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违背教育教学规律,而且明知故犯主观主义的错误,怎么能不越教越累呢?
由此可见,教育需要循序渐进,任何想颠倒或省略一些环节的做法都会得不偿失。因为少年儿童成长过程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尤其是少年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并未发育成熟,加上明辨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欠缺;如果贸然地让其独立观看现成的教学视频或要求他们根据老师的助学方案去自学,对那些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学龄少年儿童来讲,很难定位在教师预先设定的范畴开展自学活动。随之,在学校常规的教学课堂里,也就难以实现根据课前自学情况,通过课堂内小组的讨论、分析、交流来影响其他同学。同时,面对课堂内学生那杂乱无序的场景、五花八门的提问,普通教师将难以随机应变地正确控制和处理。最终,只能导致“翻转课堂”所谓的“课前自主学习,课内交流巩固”这一教学愿望成为泡影。那么,如何才能处理好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少年儿童的自控性、主动性、创造性、协调平衡地发展呢?笔者认为学校应该千方百计地采取措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这是实现高效学习的三件法宝。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少年儿童来讲,监护人和学校教师应随时随地注意自己的言教身传,在新颖有效的教学模式中帮助他们养成预习、作业、复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他们学会并善于分配时间,管理时间,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进而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直至达到能真正自主学习的目的。另外,对学龄少年儿童在不同的环境和场合发生的失控行为,在场的监护人或教师更应该根据其身心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实事求是地及时对其进行教育管理;可以采用相应的说理、引导、惩罚、批评、取消权利等多方面的措施;将情爱和威严、自由和纪律、自尊和自重有机的结合,平衡协调地处理好。
教育的本源就是对人类真善美的追求,我们的教育应担当起自己的使命,以人性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将关怀意识渗透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出人的价值主体地位,实施人性化的教育;培养具有完美人性的人,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获得幸福,实现对幸福的追求。从小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技能将影响他今后才智潜力的发挥,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少年儿童是终身学习生涯的初始阶段,也是其人生成长最好的奠基时段。让学龄少年儿童学会倾听能够沉淀和过滤其复杂和激动的情绪,学会自主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学龄少年儿童坚持阅读,可以开拓创新思想,让其终身受益匪浅;让学龄少年儿童学会整理事务、并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这些都是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能力。“翻转课堂”貌似迎合了这些问题,其实则不然。“翻转课堂”在学生自主学习阶段,虽然也要求将学习过程真实地记录,譬如整个过程的化费时间长短、概念要领的理解表述、解答问题的详细经过等,都要求以表格记录的形式反馈,便于教师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遇到的困难,从而进行个性化的辅导。而事实上,这只能对少数具备自主学习环境、且有自控学习能力者而言有效;对广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尤其是留守少年儿童、流动人口的子女、弱势群体家庭的孩子来讲,因客观上就不具备提供其自主学习或交流互动的“翻转课堂”学习环境和条件,就谈不上会有翻转课堂的实际效益。所以,在缺少有效的监管机制及信息化教育条件的环境中,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翻转课堂”无疑是将课堂灌输转移到课前,然后将学校常规的教学课堂变成做秀的舞台。这种不根据实际情况,不区别教育对象,过分夸大所有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教育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在义务教育阶段,诸多的教育专家均认为应该尊重少年儿童,合乎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及需要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例如: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的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最早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他的主要观点是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即‘教育要遵循自身规律,依据人的天性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他在其专著《大教学论》中,“还提出了许多重要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启发诱导原则、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以及因材施教原则等。”[4]无数的教育事例也都表明学龄少年儿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当中,更需要面对面的即时交流和沟通,才能有效构建起各学科知识的基础框架与模型。如今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当然需要互联网、慕课、手机和iPad,但更需要汲取高技术和互联网的思维,如自主性、开放性、个性化、互动性等。“翻转课堂”将课堂留给学生和家庭,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忽视直接式学习和经验型学习的差异,过分强调和夸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以经验主义和极端主义编织起来的神话。从某种意义上说,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是教育市场化绑架了教育,其结果只会摧残学龄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而祸国殃民。
三、教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
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理念虽然已经深入人心,但有效的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却仍然举步维艰,营造一个能让孩子心灵自由飞翔、思维任意绽放的学习环境依旧是难以实现的奢望。
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能局限于硬件的均衡,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校深层次的内涵发展。如果学校教育只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那么教育的结果可能会呈现出下面这些情况:有学历,却没有能力;有知识,却没有见识;有技术,却缺少思想;有证书,却没有人品。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不是说你掌握了多少书本知识,也不是说你多才多艺,除了这些,更重要的就是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如果我们只关注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思想品德、生活能力、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就不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就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国教育的当务之急是要改变育人理念,没有教师育人理念的转变,就不会有真正的课程和教育教学改革。想真正推进课程和教育教学变革,建立一个开放多元的教育观念尤为重要。而要形成多元开放的教育观念,则需要教师具备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心态,并随着时代的变化对新观念和思维充满渴望和好奇而不断地吐故纳新去完善自己。“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单向认为以教师团队教学,可以弥补单个教师的不足,发挥每个教师所长,领略思索问题的多样性,从而真正感知和理解教学多元化的意义。殊不知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中,教师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丰富的生命需求,更应该静下心来先去认真读懂学生,而不是局限于涉猎单一封闭的知识和学科范围。“翻转课堂”,把现在学校里原来的常规教学课程表全改为与学生座谈、交流、讨论、互动等。那么,在交流讨论的常规教学课堂上必定会出现好学多问者频频举手提问,而性格内向者却可能偶尔举手而得不到老师的青睐或眷顾后、连提问的机会都没有,进而失去学习的自信心。这种情景下,恐怕集该班所有的老师进驻课堂也难以公平公正地因人施教,只能使“翻转课堂”的实际效果事与愿违。
因此,课程和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充满创造性的活动,应该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从来没有一种可以包打天下的教育教学模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出台教育政策和转变教育教学模式与一代学生的命运休戚相关,我们的教育决策部门必须健全依法决策机制,确保决策的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我们的中小学校、家长以及社会所有成年人都应该善待天使般的学龄少年儿童,尊重他们的天性,让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拥有相对自由的发挥空间,让每个孩子找到自信,找到人生的亮点,找到自我价值。课程和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所以,我们的课程和教育教学改革务必要于法有据可依、依法渐次推进,充分发挥法治对教育综合改革的引领、规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深化课程和教育教学改革。“把促进教育公平公正、增进人民群众福祉作为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足点,把扶持最贫困地区和最困难群体作为优先任务,把改革资源配置方式作为根本措施,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重要保障,保证每个孩子都有学上,让每个孩子接受有质量的教育。”[5]功利性、市场化的教育很难成功,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改革或实验更是注定要失败。在这个风起云涌的信息技术时代,我们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以人为本来科学地推进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才不会迷失在信息技术的浪潮中。在推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对于学校来说,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校内外教育资源条件,构建起既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又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对教师而言,不但要树立新的学生观,更需要有新的课程观,注重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科学正确地相结合,将教师传授和学生探究有机的结合。只有如此,才能激励全体师生朝着统一的目标砥砺前行,促进学校由外延向内涵、向质量转变;从而有力地推动着我们的教育事业公平均衡、和谐协调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9.
[2]佚名.义务教育之困如何解?我国义务教育尚存四大不均衡[N].教育文摘周报,2014-1-29(1、2).
[3]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培训系列教材编写组.教育知识与能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6.
[4]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培训系列教材编写组.教育知识与能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8.
[5]刘自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推进教育综合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4-11-8(2).
(编辑:王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