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程教育课程共享、学分互认的探索与实践

2016-05-31冉利龙胡海斌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6年3期
关键词:远程教育

冉利龙 胡海斌

摘 要:我国高等远程教育迅猛发展,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被社会大众关注和学习,但优质资源缺乏开放共享,学习成果缺少转换认定,逐渐成为远程教育发展的瓶颈,严重影响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建设,通过探索和实践寻找解决方案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介绍了多所高校网院探索和实践联合成立联盟、制定机制、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建立课程开放共享平台实施课程共享、学分互认工作,并对该项工作两年来的运行现状进行了分析和反思。以期对我国远程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学分互认和转换模式的构建提供实践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远程教育;课程共享;学分互认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5-0015-04

一、背景

随着远程教育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大规模在线公开课的涌现,掀起了全民学习的浪潮,大量的人员参与到远程学习中。在远程教育中存在远程教育高校优质远程教学资源缺乏共享以及公共远程学习成果不能被认可等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有效解决将严重影响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案。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课程互换,学分认可,即合作高校间相互进行课程共享,学生互选课程获取学分;另一种模式是课程学分转换,认可学分,即合作高校之间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学习的课程实现相互认可与换算,认可学生学分。

在国外,一些国家建立了成功的课程共享、学分认证机制,例如,三大MOOCs机构的课程成绩,一些大学已经承认学生在MOOCs平台所取得的学分。而且不少国家建立了相应的学分认证机制,例如美国学分衔接和转移政策、英国的资格和学分框架、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以及欧洲资格框架和学分转换系统等,实现了各类课程学分的认证和转换。例如欧洲学分转换系统由学分的计算和成绩的评定、信息平台、学习协议构成,保证了不同院校之间相互认可全日制学生的学习成绩。美国公立高等教育机构中的学分互换在于促进区域内不同层次公立高校之间的学生流动,包括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学分互换和社区学院与四年制大学或学院之间的学分互认等,为希望跨校学习的学生提供方便。[1]

由于我国高等学历教育层次和质量标准众多,我国没有建立国家层面的学分认证和转换系统。学分互认还处在各个教育层次各自探索和实践阶段。国内外一些高校和机构在这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在国内,普通高校间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案例较多,例如上海、广州、贵阳、南京、长沙、北京、西安、北京学院路等大学城高校以及联盟高校间开展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探索和实践。[2]主要采用校区间互相开课、互相选课、互派学生、学分互认的模式。这些实践都发生在相邻高校或大学城高校之间,基本都是基于课堂教学,通过网络实现远程教学的很少。远程教育作为我国高等学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案例较少。我国众多的远程教育机构建设了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优质资源缺少开放共享,即使资源开放共享其学习成果也不能得到其他高校和机构的认可。众多的优质教学资源不能用于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等,不利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和终身教育的发展。

目前,在教育观念上对学分互认的理解认识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还不能充分理解学分互认在推进教育改革、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方面的意义;二是没有正确认识学分互认的学习成果存储、认定、积累和转换方面的功能。[3]

学分互认的实施,需要在尊重高校办学自主权、平衡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建立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规范、学分管理规则、学分互认运行规则等,各个教育机构本身也要建立与学分互认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推行学分制和选课制度,完善学分设置及教学质量标准等,使合作具有较高的复杂度。这就需要在联盟方式下,发挥沟通、协商、平衡等“柔性”机制的作用,使各个教育机构自愿参与、平等协商,以达成共识,促进合作。部分机构作为先行者组成联盟,在联盟范围进行探索,积累经验,同时产生引领、示范效应。[4]联盟内部部分成熟的规则,可能为政府所采纳,上升为政策。本文将介绍多所远程教育高校联合成立联盟,开展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等研究和实践,主要介绍联盟工作机制建设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具体运行实践活动及其运行现状。

二、研发中心联盟机制建立

在学分互认制度下,流动的是学分,但本质是教学品牌、教学资源、教学质量的互认和共享。联盟就是要通过课程开放共享,建立学分互认的运行规则、认证标准,以及解决运行管理问题来深化合作,促成和加强这种互认和共享。

1.联盟的建立和运行

2007年,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北京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北京网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远程高校联合发起并成立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研发中心(以下简称“研发中心”),其后陆续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华中科技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加入研发中心。研发中心致力于优质资源建设、促进各高校之间优质资源共享,以及高校间学生学分的互认和转换。研发中心已经联合各校师资建设了多门优质的公共基础课课程资源和体现各校特色的素质教育课程。在学分互认方面,由于各成员单位对学分互认的理解程度不同,研发中心决定实行分阶段推进的方法,优先实施达成共识的内容,为合作提供了灵活性。

2.研发中心的主要职能

研发中心主要职能是负责起草研发中心章程,开展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特点、规律、技术手段和建设标准等问题的深层次研究,组织各成员单位联合制作优质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促进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负责组织研究学分互认的方案和标准,制定资源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实施细则。搭建“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并与各成员单位教学平台对接,协商解决资源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过程中的有关问题,监控和指导项目的运行及效果,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服务。

3.成员单位的权利和义务

加盟机构的权利:为远程学生在“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开设个人的账户,使用平台的开放课程资源,对学生成绩进行管理。派出人员参与学分互认的相关工作;对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项目建设和运行提出意见和建议。

加盟机构的义务:参与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的研究、设计、建设和运行;制定相应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教学实施方案,开展共享课程的推介和本单位学生课程选修的指导、管理工作。依据标准,遴选和制作体现本校优势及特色的网络课程,并在开放课程平台供其他院校共享,以及负责课程资源的更新。组织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学术支持服务。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支付中心相应的运营成本经费。安排专人负责相应工作,并与中心进行工作协调,对各自单位的学生选课进行指导、监控、管理。根据共享课程的实际选课人数,按学期进行结算,向资源研发中心支付项目技术服务费用。

三、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运行实践

研发中心根据其职能和各成员的权责,探索进行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开放共享机制,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建立基于开放共享的教学服务和管理平台——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组织各成员高校开展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

1.制定实施方案、签订协议开展工作

研发中心制定“网络课程互选、学分互认项目实施方案”,并与各高校成员单位签订了资源开放共享协议和合作协议,研发中心与科技公司签订了开放课程平台合作运营协议,委托公司建设、维护课程开放平台,积极推动课程资源建设、职责分配、各自权益和平台建设工作。鼓励各校开展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每个院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方案,落实相关工作。学生通过各自教学教务管理平台接口进入开放课程平台选课学习。

2.开展学分互认的科学研究

研究中心设立专项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合作开展“远程教育学分互认”项目的研究。项目主要就学分认证与转换基本流程,学分认证与转换的核心内容、认证框架、认证规则、转换规则、转换工具等方面开展相应的研究,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5]

3.建立资源开放共享机制

以课程资源开放共享为抓手,推进学分在成员单位间的流动,充分发挥各校优质特色教学资源的优势,满足学习者多样化资源选择的需求,同时带动学习成果认证、存储、转换等业务的开展,逐步扩大学分银行的影响。建立了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管理办法,促进了资源开放共享的规范化、制度化。网络开放共享课程学分经费按照商定比例在学生来源方、课程资源提供方、研发中心等三方之间进行分配。研发中心以开放课程平台为载体,向各成员单位的学生开放共享各校优质的特色课程资源,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研发中心“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运行框架如图1所示。

4.建设优质特色课程资源

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课程主要以“小学分、小模块、小专题”素质教育课程为主。各成员单位根据研发中心制定的资源标准建设了具有各自区域、学科特色的课程。中心在对资源审核后,根据标准确认课程的学分。中心各成员单位已经建设小学分课程40余门,课程类型主要包括文学素养类、家庭生活类、工作技能类、科技类以及心理情感类等。课程以视频为主,每门课程0.2、0.5或1学分,40门课程合计32.5学分。

5.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平台

为了实现课程的互选、学分互认工作,研发中心委托科技公司建设了“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平台主要实现学生选课学习、系统管理和教学资源管理功能。选课学习模块包括学生选课、在线学习、作业管理、辅导答疑、在线测试、互动讨论、信息发布等功能;系统管理模块包括用户管理、资源审查、管理员管理、成绩管理、统计分析、计费管理等功能;教学资源库模块包括教学资源库、资源管理等功能。各远程高校网络教学平台与“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对接,在“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中选课、学习、测试等,成绩自动返回各校网络教学平台。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同时向全社会免费开放,社会大众可免费注册、选课学习,学习成果将获得研发中心的认证,其学分被各成员高校的远程学历教育认可。

为实现各高校远程学生的优质访问,研发中心在全国各地租赁了20余台网络服务器,搭建了云服务课程平台,避免了网络拥塞状况,实现学生就近访问学习资源,为远程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开放共享课程平台硬件基础设施由研发中心统一租赁,共享给各成员单位使用。每个成员单位只需要根据学生的使用量每年支付10万元左右的使用经费,即可享用优质的资源服务,与各成员单位自行租赁服务器建设课程开放共享平台,每年节约近30万元的教学成本。

6.选课学习及学分互认现状

各成员高校制定政策和措施,积极参与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于2013年3月上线运行,6所高校的学生在平台中顺利地进行了选课学习,资源共享工作实施效果良好。当前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已经共享6所院校建设的小学分素质教育课程40门,40门课程均被6所院校学生选学。

6所高校已经按照资源研发中心要求结合各自的特点制定了课程选修政策,积极推动素质教育课程共享工作的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平台自2013年3月运行以来,选课人数和选课数都不断猛增。截至2015年6月,6所院校远程教育选课学生人数达124,625人,选课153,351门,学习完成112,374门课程,总计109,624学分。学生在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学习总学时累计达到579,846小时,人均在线学习时间4.65小时。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学生累计登录1,084,237人次,人均登录在线开放课程平台8.7次,最高并发数达到3520。平台日均访问量732人次,日均学时数2541小时。

西南科技大学学生选修其他学校课程64,941门,获得62,645.5学分。北京交通大学学生选修其他学校课程2,504门,获得2,430.5学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生选修其他学校课程9,643门,获得8,948学分。福建师范大学学生选修其他学校课程1,757门,获得1,718学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生选修其他学校课程7,065门,获得7,027.5学分。华南师范大学学生选修其他学校课程1,256门,获得1,047.5学分。

四、总结与反思

远程教育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自开展以来,研发中心建立了相应的机制和课程开放共享平台,各单位建设了一批优质课程资源,实现了学生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在机制、平台、资源等方面仍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在机制方面,现有学分互认是建立在课程开放共享基础上,各高校认可研发中心对课程的内容和学分的统一认定。研发中心建立了资源技术标准,但是课程学分标准还不完善,各个课程学分的认定还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学分标准。在此基础上,研发中心可开展课程学分的转换规则、转换功能工具的研究和实践,既可开展共享开放课程学分互认,也可实现课程学分转换、认可学分。

在课程开放共享平台方面,通过学习支持服务中学生反馈的问题发现,由于学生选课学习数量庞大,课程平台的访问速度有时比较缓慢,此方面学生的意见较多。同时,建议研发中心进一步对课程平台选课导航、课程学习操作的人性化方面进行完善,改善学生使用的体验。

在课程资源方面,共享课程选课数据显示,成人学生更喜欢与个人素养和家庭生活相关的课程。因此,研发中心应该尽力满足学生工作、生活的需求,进一步组织各高校建设或购置管理类、个人素养类的优质课程资源,丰富学习资源数量。

在学习支持服务方面,素质教育课程更多提供的是非学术性支持服务,从学生反馈的问题发现,学生对学术性学习支持服务也有较强的需求。因此,研发中心应在完善呼叫中心服务的基础上建立课程答疑、互动讨论区和课程平台虚拟交流社区,加强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

五、结束语

远程教育发展和MOOCs的兴起,正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到来,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和学分互认转换逐步成为趋势。基于联盟的高等教育机构间优质课程开放共享、学分互认的探索和实践,既实现优势互补,使整体效能得到放大,减少了财力、物力、人力的消耗,又建立了一系列课程开放共享、学分互认的机制,对我国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学分认证和转换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优质课程资源的开放共享和学分认证转换模式、制度的建立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提升我国国民的整体文化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殷双绪,姚文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学分互认的典型案例分析及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12(11).

[2]谢妮,张子昂,姚江帆.高校校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5).

[3]鄢小平.我国学分银行制度的模式选择和架构设计[J].远程教育杂志,2015(1).

[4]郭富强.以联盟为基础的学分银行推进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远程教育,2015(2).

[5]张润芝.课程学分认证与转换的方法研究——以现代高等远程教育《C语言程序设计》为例[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148.

(编辑:王天鹏)

猜你喜欢

远程教育
多媒体教学古诗有感
探究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模式创新
关于军队任职院校发展远程教育的思考
2005—2015年中国远程教育机构及其学习者成本效益研究的量化分析
远程教育中教学交往策略探究
发挥远程教育平台优势?探索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
教育信息处理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网络远程教育学习行为及效果的分析研究
基于IPoverDVB—S单向传输模式的远程终端系统与数据维护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