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摘掉帽子,让“微课”变微课

2016-05-31张波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微课课堂教学课程

张波

摘 要:教育的变革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的“微课热”在教育界可谓是掀起了一场教育革命,是数字技术对传统教育发出的革命性挑战。由于微课本身的短板,导致微课“平台建设投入多,教学一线应用少”的现象非常突出,本文旨在对微课“落地难”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并结合作者教学实践重点阐述了微课“软着陆”的对策。

关键词:微课;三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2-0017-03

“见微知著,小课堂大教学”——当这一句口号喊响的时候,全国上下的教育工作者正在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以“微课”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对传统教育进行革命性的冲击,“微课热”现象持续不退。

自从广东省佛山市首届中小学新课程优秀课例片段征集评审活动开展以来,“微课”在全国各地迅速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各种名目的微课征集评比活动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基于微课的研究全面兴起,官方及民间微课培训此起彼伏,“微课”迅速地完成了从小学、中学、高校,直至社会大众的覆盖。

但,纵观“微课热”现象的背后,冷处理后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微课热”现象更多地仍停留在征集、评比、制作、培训、平台搭建等环节,真正将“微课”系统地应用于学科教学实践还比较少见,“微课”还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全面走进教学一线。查阅各级各类媒体报道,翻阅各层次关于“微课”的论文甚至是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不难发现广大教育工作者大多对“微课”的引用是加上引号的,“微课”并没有像课堂、像学案、像考试一样以一种平常的姿态得以应用,广大教育工作者仍然将其作为一种新鲜事物来对待,其仍然是戴着帽子的“微课”,而不是摘掉帽子的微课!这多少反映出微课的实践应用还没有全面走进教学实践环节,可谓是微课的“落地难”。

什么时候摘掉“微课”的帽子,让“微课”变微课,是“微课热”之后迫切需要“冷思考”的问题,化解微课的“落地难”,实现微课的“软着陆”是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微课的发展历程

2010年11月,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启动了“首届中小学新课程优秀课例片段征集评审活动”,广大一线教师对这种新型的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从此 “课例片段”的星星之火即成燎原之势,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熊熊燃烧起来。

2011年,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老师受到国外Microlecture概念的影响将“优秀课例片段”演化提升为“微课”,并发表了相关论文。自此,微课正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012年更是数字故事,TED、可汗学院、翻转课堂等概念与“微课”搅和的一年,各种乱扣帽子现象时有发生。

2013年,基于微课的在线教育全面兴起,官方及民间微课培训、征集活动不断,微课迅速地完成了从小学、中学、高校,直至社会大众的覆盖。

2014年,经过前期的懵懂和混乱期,微课理论及实践进入冷静沉淀期,微课初步形成了其固有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根基。是时候开始静心做点什么了,微课必须由资源建设开始逐步转移到教学应用,并延伸到课堂之外。

展望未来,我们将逐步发现“微课热”是短暂的,微课才是长远的。微课将由参赛导向、盲目平台建设导向进一步转向实践应用导向,各级教育部门亦将进一步转向共建共享机制的教学改革创新。我们将会看到微课征集评比越来越少,微课教学评比越来越频繁。

随着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微课的深入研究和反复实践,微课本身的含义也经历了曲折的挣扎,被誉为微课追梦人和创始人的胡铁生老师更是一再修改和完善其对微课的定义,发布了V3.0版本的微课概念: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1]

从上面定义的内容和版本号便可窥见微课在国内发展所经历的曲折道路。

二、微课的现状以及“落地难”的瓶颈所在

微课这一新鲜事物从2010年的星星之火开始,发展到现在的“微课热”现象,再到微课热的缓缓降温,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在对微课的深入研究和反复实践中发现,微课作为教育改革大潮中的新鲜事物,其真正的实践应用并没有像初期预想的那样红红火火,其更多的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还没有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我们暂且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地难”现象。

纵观这么多年微课实践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对于微课的制作培训、微课视频的征集评比、微课教学平台的搭建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很多学校更是以指标的形式硬性要求广大教师录制微课视频,以至于形成了“全民做微课”的热潮,在这股热潮下,官方的民间的微课平台有如你追我赶之势不断涌现而出,上至教育行政部门下至基层簿弱地区学校不断自建微课平台,更有商家企业积极参与其中,在这股大潮下好的微课平台、好的微课视频却比较少见。可见,当前微课的设计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不以应用为目的,导致微课的实践应用普遍较弱。

再次纵观教育部门在这股微课热中的导向作用,亦不难发现组织微课大赛、组织参加微课大赛、组织微课征集大赛、组织微课平台搭建和制作培训等活动非常积极,却罕见微课教学应用评比活动或是微课实践教学应用探讨活动,更难见到教育部门组织区域性的微课平台共建共享机制。优秀的教学平台没能得到课堂教学应用,大量的重复劳动却在复制进行,为微课而微课的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广泛存在。微课平台的搭建和微课视频的制作一定程度上还源于比赛,甚至源于职称晋升的激励,此乃微课“落地难”的外因。

诚然,微课的优势无需置疑,微课的短板我们也无需避讳,其“短小精悍”的特点既是其是优点所在,亦是其短板所指。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必须是生动活泼的师生互动,而不是单一的接受,知识是完整的体系,而不是一个个重难点的堆积。微课的短小精悍满足了碎片化学习、移动学习等优点,也极容易在碎片化的大环境中感染“浅阅读”的顽疾,把学习者带向肤浅、惰性思维、思维碎片化、注意力匮乏的境地。[2]故而很多教师将微课这种新型的课程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而不是成为课堂的主角。这是微课设计、开发及应用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此谓微课“落地难”的内因。

三、微课实现“软着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微课”,想摘掉帽子,走入寻常课堂,实现软着陆,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目的性。微课必需要为教学模式的创新而生,其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让教师教的轻松,让学生学的轻松,让教学过程更高效。任何教学模式的创新都与课堂载体无关,一切只与学习有关,微课走入寻常课堂教学过程,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才是微课真正存在的意义。[3]

任何教学与改革的研究最终都必须落脚在学生和教师身上,否则就只是流于形式,走了过程,徒增教师的工作负担,对学生的学习没有起到实质性的帮助。[4]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终归是要让学生用起来的,而不是作为一种搁置的资源,其永远不能为了比赛而存在,更不能成为一种“人家有我也要有”的政绩工程。

微课的制作,不在于技术的层面,更多的取决于教学设计和教师的教学智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微课的“短小精悍”最终必须落脚在“精”和“悍”上面,精——体现在教学设计的精巧,悍——体现在学习效果的震撼。短短几分钟的视频照样需要制作者进行周详的教学设计,需要制作者进行巧妙的设计构思,只有这样的微课视频才能真正撼动学生的心灵。否则,就形成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在学校范围内尽快实现微课平台搭建的顶层设计,达成多方共识,强化微课资源的实用性,是微课在教学一线实现软着陆的另一重要途径。当前环境下,学校需要的是什么?学生需要的又是什么?教师在两者之间扮演的又是什么角色?我们往往看到学校投巨资搭建的微课平台还要通过行政措施“摊派”给教师使用,教师“精心”录制的视频并不受学生欢迎,个中缘由,耐人寻味……

四、实施微课“软着陆”的一些对策及教学实践体会

微课的建设首先应该是从学生中来,学生、教师、校方达成共识,从微课的制作、借助或者架构自己的资源学习平台的应用、形式都要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从长远的角度去考虑,要建成学生乐用、教师善用,学校喜用的微课资源平台。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由比赛导向更多的转向应用导向,组织区域性的实践应用研讨,实施区域性的共享共建机制;教师层面,作为教学实践的施行者,亦应将重点转移到微课对课堂教学的支持和变革教与学的方式,使微课的教学应用常态化;学生层面,须强化微课在当前教学环境下的知识内化程度,避免知识学习的“浅阅读”。

2013年开始,“以学为中心”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在笔者所在的学校开始了新的尝试,学校大力开展以“自学-导学-思学”为核心的“三学”课堂教学实践改革。在其中,微课程的建设更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微课向微课程的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笔者作为一名信息技术专任教师,在“三学课堂”教学改革中作了大量微课程方面的实践研究,将微课视频的教学应用在“自学”和“思学”两个阶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效率。

诚然,“三学”理念的引入并不能改变微课的本质,但是在课前知识点的自学阶段却是恰到好处,学生通过微视频的学习能够初步掌握新的知识。当然,微课的单向交流,弱互动等短板所在,则要求课前自学阶段必须辅以导学案的预学练习,实现课堂内容的感性认识,微课的短小精悍辅以导学案的基础互动,实现了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第一次软着陆。

课堂导学中的师生互动交流和讨论亦是进一步强化知识,使学生从微视频的学习中进一步完成知识的内化和系统化过程。课堂思学阶段,是学生对知识的总结提升和温故知新阶段,亦是转化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阶段,因人而异,按需思学,微课再一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了微课的第二次软着陆。

五、强化微课在实践应用方面的几点展望

笔者所在的学校引入“三学课堂”的理念,将微课应用于日常教学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在信息技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师普遍反映课堂效率更高,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微课在日常课堂教学方面的软着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然而,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步伐才刚刚起步,实现微课在更多学科的课堂软着陆还有着漫长的道路,更进一步完善网络微课程平台的建设,强化网络微课程平台的功能,开发系统化的学科微课教学资源,扩充更广阔的课程资源用户,让学生家长、第三方课程资源开发者共同参与,我们的微课将可以在更多领域发挥更多的作用:①家长对子女的辅导;②转化学习困难学生;③学生课后复习;④缺课学生补课;⑤异地学习;⑥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我们更期待,“微课热”的这场大潮早日退去,大浪淘沙始见金,大潮退去,真金积淀,唯有洗尽浮华,仍然屹立于教学之中的微课,才是真正以应用为目的微课,才是我们需要的微课;只有摘掉帽子的微课,才是日常教学的微课。

参考文献:

[1]胡铁生. 胡铁生的微课(程)研究网,新浪微博,http://blog.sina.com.cn/u/1941326822.

[2]郑小军,张霞等. 微课的浅阅读趋向及其对策探讨[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12): 67-69.

[3]焦建利. 2014年微课与网络课件开发专业会议发言稿[Z]. 2014-4-10.

[4]杨晓哲. 微课,从制作到系统变革. 现代教育技术博文[Z].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be4ff90101cld6.html.

(编辑:郭桂真)

猜你喜欢

微课课堂教学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