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盛世画景里的动物世界:坐骑背后的秘密

2016-05-31周玥

读者·校园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骑驴马匹骑马

周玥

展开《清明上河图》去追寻北宋东京汴梁城的盛景,却意外地发现,画中最多的动物并不是马,而是驴。城内城外,大街小巷,总能看到驴子的身影。相反,想要找到一匹马,却得细细搜寻一番。

驴多马少不仅是《清明上河图》的特征,更是北宋社会的真实写照。北宋时,最适宜马匹生长的天然牧场——西北和北方的草原地区都不在疆域之内,政府只能依靠和辽、西夏的贸易以及西南藩族的进贡来获取良马。

北宋马少,对马的需求可并不小。国家的骑兵要骑马,官员、富户同样爱骑马。本来有钱人家买马、养马是寻常事,但在北宋却成了要命的大事。因为害怕私人买马出价太高导致政府买不到足够数量的战马,宋太宗干脆下诏:禁止富人和官员私自买马。不能买马又想骑马,于是租马业便在汴梁城里流行起来。

养马对于北宋政府来说也是一道难题。一开始,政府将马匹统一放牧,但花费巨大,得不偿失。于是政府又想出一种新的养马方式:官马民养。即以免除赋税的优惠,来鼓励民户饲养官马。但如果马匹死去,民户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一政策重新燃起了民间养马的热情,北宋马匹的数量因此有了一定增长。《清明上河图》开篇所画城郊那匹被人追赶的奔马,说不定就是当时汴梁民户所养的官马。

北宋学者王得臣所著《麈史》中说,宋神宗在位以前,汴梁城中的租驴业发达,熟人见面都在驴背上打招呼,熙宁元年以后,人们就改为骑马了。这说的就是北宋官民养马后马匹增多的情形。然而这对于北宋缺马的状况只是稍有缓解,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所以,在《清明上河图》中,骑驴的人并不比骑马者少。

北宋时,几乎家家户户都养驴。有人说,驴是宋人的吉祥物、赵家的功臣。传说在宋太祖赵匡胤未发迹之时,襄阳寺院有一位老僧人慧眼识英雄,将寺中唯一的一头驴赠送给他,使他得以骑驴前往北方投军,从此赵匡胤对驴情有独钟。

北宋的文人士大夫也爱驴:一来养驴、骑驴价钱便宜,二来又可追随“杜少陵骑驴客京华”的意境。骑驴在他们心中意味着清贫与落魄,同时也象征了操守和洒脱。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记载了不少北宋的官场轶事,其中就有一个“卖马换驴”的故事:宋真宗时,陕州法官刘偁在卸任后囊中羞涩,于是把做官时的马匹装备全部卖掉当盘缠,买来一头毛驴骑着回乡。陕州诗人魏野一生爱好穿白衣、骑白驴,自然将这位刘大人视为同道中人,于是写诗赠别:“谁似甘棠刘法椽,来时乘马去骑驴。”一时传为佳话。

驴在宋人眼中,不仅是可以和马匹相提并论的乘骑工具,更是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帮手。驴性情温顺,既善于拉磨,又能参与运输。洪迈的《夷坚志》里记载了一位叫许大郎的京城磨坊主,连开三间连锁磨坊,成了大财主。许大郎的成功,除了依靠他的经济头脑之外,最大的功臣就是他买来役使的三四十头驴。细看《清明上河图》中的驴,有的组成运输的队伍,有的驮着沉重的口袋,有的拉着满载的串车……似乎每头驴的身上都背负着汴梁城经济繁荣的希望。

猜你喜欢

骑驴马匹骑马
父子骑驴
父子骑驴
马匹喝水
真正的动物保护:马匹专用“跑鞋”
我经常想到死亡
拍脑瓜
十二个宝箱
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