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高考
2016-05-31卢十四
卢十四
2001年大概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一年。那一年我参加高考。
一直到高三的第一次模拟考试,我仍然是全班第30多名。不至于考不上大学,但很可能会沦落到××师范学院——那所大学就在我家门口的马路对面。好处是可以走读,每天去上学的路程比上中学时还近。
为什么会沦落到这般田地呢?很简单:中学6年,我已经玩掉五年半了。眼看离高考还剩一个学期,我觉得无论如何不能到家对面去上大学。破天荒地我让我爸请来一位英语老师给我辅导。
我爸就是中学教师,只要我自己有一丁点儿学习上的积极性,那简直想要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老师。可在过去的五年半时间里,我爸自己想给我补习数学都没机会。天知道我都是怎么鬼混过来的。
第一次去老师家接受辅导,我带了一本惨不忍睹的习题集。满满一大本,从头到尾都是红叉。老师翻着那本习题集,面无表情。我心中暗道:“老师啊,我,我,我一窍不通耶!”
但后来的一切出乎意料地顺利:那天下午,我们复习了整本习题集。两天后的英语考试,我两年来第一次及格。又经过两次辅导,150分的卷子,我能考到120分了——这也就是我的英语高考成绩。
我后来的经验是:先把成绩放到足够低,你就有很大机会赢取“进步最快奖”。英语成绩的一举翻身让我深受激励,终于“恩准”我爸给我辅导数学。然后是物理、化学……我猛然发现,任何一门课,原来只要稍微认真学习,取得进步是如此轻松。第二次模拟考试,我是全班第13名,进步了将近20名。
我所在的重点高中,每年常规招生名额只有150人,其他人就得花两万块钱入学,我是花钱入学者之一。如果用一个公式来表达,那就是:我的成绩+两万块钱=中考前150名=重点中学入学资格。
第二次模拟考试完,我无疑进入了年级前150名,也即抢走了某个常规入学者原来的位置。想到这里,我心中无比快活:爸妈当初的那两万块钱已经完全转化为我成绩的一部分,一分钱也没浪费。
这个翻身的过程说来轻松,其实何尝不是昼夜苦读、埋头题海的结果。但在当时,我整个人已经处于忘我的状态:一面是高考将至的巨大压力,一面是成绩飙升激发的士气……身在其中,就完全不觉得苦了。
拼命用脑的结果,非但没有让我呆滞、疲惫,反而让思维活跃无比。学习之余我还整天和同学一起写武侠小说,每日更新,全班传阅。那时候,读我的武侠小说也成了全班同学的乐趣,原因是:我把所有的老师和同学都写进了小说里!
那段时间我还第一次尝试给报纸投稿,一个月后,文章真的发表了。
高三的后半段每天就是做卷子,每天上学连书包都不用带。不知为什么,我总是回忆起那时骑车上学、放学时的情景:肩上没有书包,无比轻松快活;烈日下偶有清风,便心旷神怡。
写了这么多,其实我想说的是:备战高考这件事,行胜于言,且行必有果。我天资有限,又行动太晚,但就凭一个学期的努力,也总算没有沦落到去我家对面的师范学院。我算不上赢家,但也没输。
更重要的是,勇敢勤奋地面对高考,会让你获得诸多宝贵的人生经验:你会知道忘我地投入是何等快乐,会知道战胜自己的惰性是何等快乐,会知道努力付出换回收获时是何等快乐,会知道收获大于预期时是何等快乐……会知道自己其实可以做成什么事情,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并从中获取实实在在的自信。在我中学的前五年半,我一边浑浑噩噩,一边被磨灭了自信,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怀疑自己是否还有能力应付未来的学业、工作和生活。但通过高三最后的努力,我重建了自信。和那种未经考验的盲目自信不同,这种通过努力重建的自信会伴你终生,让你再也不会被打垮。
这只怕比高考本身重要得多。这比“上大学”更应该成为每个年轻人投入高考备战的理由。
不得不承认,我后来的人生中再也没有像高三时那样努力过,所以,我再也没有像高三时那样快乐过。
2001年就这样成了我人生中最快乐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