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新媒体资源的多维教学模式研究
2016-05-31赵宁社
赵宁社
【摘 要】文章根据90后大学生的特质和教学中新媒体的应用情况,依托桌面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新媒体资源,提出“传统课堂+网络课堂+泛在课堂”的多维教学模式,为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 教学模式 多维教学
引 言
据2015年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手机网民已达5.94亿,手机信息渗透率已趋向饱和,新媒体资源的网络覆盖已具规模。新媒介形态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和海量资源的丰富性极大地冲击着人们沟通、思维和学习方式,也给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中强调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目前,在校大学生多为90后新生代,他们是伴随电视、互联网、移动通讯长大的原住民,他们追求海量信息,新媒体应用能力强。依托新媒体资源,在传统课堂授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网络资源,将网络学习、泛在学习融入到整个教学体系中,从多个维度辅助教学有待进一步探索,开展相关模式研究与应用很有必要。
本文以发挥新媒体资源优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创新学习能力为出发点,构建基于新媒体资源的多维教学模式,将常规教学模式从传统课堂延伸到网络课堂和泛在课堂环境,研究新模式的教学策略、组织方法、教师角色定位和学生学习方式。对西安文理学院2012-2013级应用心理学、汉语言文学、英语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科学等专业学生、各个学科的教师,教务科、教学科和系部教学主任等调查访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
当前大学生的特质与教学现状
90后大学生置身于发达的网络媒体环境中,追求海量信息,新媒体应用能力强,具有“图像一代”的群体特征。在随机访问的316名学生中,智能手机的拥有率达99.1%;高达75.3%学生配有电脑或IPAD。利用电脑或智能手机登录互联网查找所需要的信息已是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但多数学生没有使用过手机辅助学习,且很多学生反映缺乏利用新媒体开展学习的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意愿比较高,多数学生愿意在闲暇的零散时间内开展自主学习,也愿意加入班级或专题QQ群、微信圈辅助学习。
多数教师认为网络教学与学习资源丰富是知识更新的有效途径,赞同多媒体、网络和手机等媒体参与到学习过程。调查显示,影响新媒体辅助教学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引导机制、硬件环境、学生学习态度,部分教师认为教学模式提升需要教学评价体系等政策的支持。可以看出,多数教师对新媒体参与教学持积极态度,主要因缺乏实施策略、组织方式等引导,教师使用网络、移动等新媒体开展教学的频率还不高。
依托新媒体资源的多维教学模式构建
根据教育学相关基础理论,在不同时空维度上教学资源的不同载体构建模型:依托多媒体教室的传统课堂教学;基于桌面媒体的网络课堂教学;基于移动媒体泛在课堂教学。如图1所示:该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依托手机、电脑、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将学习空间无限扩充,可随时获取各类学习资源,形成“传统课堂+网络课堂+泛在课堂”的教学模式。
1.嵌入多媒体的传统课堂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学习情境下,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应用多媒体演示开展教学可从多角度刺激学生感官,课堂集中、高效。
“多媒体”嵌入式渗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综合“看”“听”“说”“辨”,合理搭配媒体,给予学生不同感官的刺激,实现“全频道”接受、“多功能”协调、“全方位”体验,可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遵循教学传播学的基本理论——最小代价原理指导媒体资料的选择。在尊重知识产权的范围内,尽可能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加工整理,以少而精的新媒体资源制作出简而优的多媒体课件,避免素材选用的盲目性和唯技术论,提高工作效率。
着眼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利用媒体资源优势,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有意注意自然地转换为无意注意。其次,利用课堂媒体素材,按照认知规律,构建知识情景,控制好恰当的切入点、重点和难点的播放时间等,引导学生逐渐进入预设氛围,引发学生求知欲,将思维从抑制状态转化为兴奋状态。
2.基于桌面媒体的网络课堂
目前,网络课程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可通过公网获取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课程录像、习题及解答等。另外,还可根据知识元,利用Web引擎、Ftp文件传输等多种手段,在知识元库、信息服务系统、数字图书馆中等获得学习资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网络作为教学的一种媒介,教学适用面广。网络课堂可采用的模式为“明确目标——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结果反馈——总结提高”。课堂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和答疑,教师根据不同知识类型,充分利用新媒体庞大的信息量和快捷的信息传播方式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如何将新媒体资源和学习环境融合在一起,激发学习动机,以学习任务为核心,建立学习“定向点”,并以建立的“定向点”为中心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自身知识储备、学习任务要求自我探索,在网络教学资源中寻求问题的解答,针对较为复杂的问题,可以与同学协作,组成学习小组,也可以寻找网络上的学习伙伴,通过BBS、讨论区对问题进行探讨,培养学生协作学习能力。
3.基于移动数字媒体的泛在课堂
现代科技将课堂扩展到了时空广阔的网络上,提供给学生一个可随地、随时获得知识的学习环境,即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学习(泛在学习),意为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可以跨平台应用任何可以联网的设备进行学习。泛在学习具有间断性、终身化、个体定制的特征。
平板电脑、智能手机、GPRS、3G、wifi或宽带网络等移动资源为泛在课堂提供了支持,泛在课堂不拘泥于固定的程式,在非正式学习中不受任何外部因素的制约,以自我兴趣点出发查找资源,存在随意性;但如果作为学校教学组织的一种形式,则需要有特定的目标及教学评价,教师和学生处于“准分离”状态,但密不可分。
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及问题焦点,根据个性化需要选择学习方式,特别强调学生要自主负责,自订计划,自我控制,如图2所示。围绕问题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认知过程中可采用实时与非实时交流工具,与教师及同学交流,向专家请教,在探究与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泛在课堂极大地延伸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交流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在自我导向下从海量数据中及时获取信息的技能、自然或自发的学习行为,为终身学习提供了支持。
多维教学模式应用的注意点
1.教师定位
多维教学模式拓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教师面对的是多元和个性化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角色由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向学习的组织引导者转化。教师应把握好多媒体课堂主导、网络课堂引导和学生泛在学习中参与者的角色定位,营造民主和谐的宽松氛围。泛在学习中知识点的萃取要恰当,适合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能够完成学习任务,不可过大、过难,使学生能够体验到“时刻都有收获”的成功感,增强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信心,当学生学习面临尴尬困境时,教师要适度介入,引导和启发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
2.学生网络掌控力的引导
网络是把双刃剑,在为学生呈现海量资源的同时,也蕴含着纷繁复杂的干扰因素,如游戏、广告、不良信息等。学生利用新媒体的观念与习惯还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在学习中,教师应关注引导学生有效抵制各种网络元素对他们的诱惑,维护好学习资源与环境,自觉正确利用网络。
3.多媒体课堂、网络课堂与泛在学习课堂的相互融合
网络课堂、泛在课堂教学模式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使按部就班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得以改观,但模式还需雕琢与发展;多媒体课堂经过多年实践不断完善,已在教学中占据主要地位,三者之间不是简单的叠加或组合,而是相互促进、融合。授课过程中,教师可在某一个知识单元同时基于三者交叉应用,也可侧重于某一维度开展教学,根据具体情况,注意多种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⑴伴随新媒体的发展,我们已进入超越时空的无缝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学、学习资源触手可及。大学校园信息环境成熟普及,学生追求海量信息,新媒体应用能力强。而利用新媒体辅助学习认识不足,教学中使用网络、移动等新媒体的频率不高,师生反映影响因素主要是实施策略、组织方式缺乏引导。
⑵立足经典学习理论,提出依托新媒体的多维教学模式:传统课堂+网络课堂+泛在课堂,从不同时空维度延展教学组织。传统课堂基于多媒体,在师生互动中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网络课堂基于桌面媒体,以“任务选择——学习计划——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结果反馈”过程设计课堂;泛在课堂基于移动媒体,根据个性化需要,自订计划,自我控制,不断创新,为终身学习提供支持。
⑶该模式在应用中需重点把握好三个方面:教师多媒体课堂主导、网络课堂指导、泛在课堂参与的角色定位;对学生网络学习环境掌控能力的引导能迅速有效获取优质资源,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及游戏侵扰;三个维度课堂间的相互融合、综合运用。
2.建议
⑴作为课程正式学习方式,学生在自我探索和自主学习中需要借助良好的新媒体资源环境,学校可以在校园网络、优质学习资源建设等方面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服务与帮助。
⑵网络学习资源的设计和与学生保持线上交流,教师需要投入较多的精力与时间,如果该教学模式推广,可以考虑在教学评价机制和教师激励机制上提供相应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5。
[2]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中国电化教育》2012年第5期,第7-12页。
[3]周详、潘慧:《教育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
[4]杨现民、程罡、余胜泉:《学习元平台的设计及其应用场景分析》,《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第3期,第55-61页。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