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安地方楹联的档案价值

2016-05-31淮安市档案局江苏淮安223299

档案与建设 2016年2期
关键词:淮安楹联历史

叶 静(淮安市档案局,江苏淮安,223299)



淮安地方楹联的档案价值

叶静
(淮安市档案局,江苏淮安,223299)

淮安是江淮平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200多年的建制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聪慧的淮安人民创造了诸多不可估量、不断增值的宝贵文化资源,众多名人故居和历史遗迹让淮安这座城市散发出浓郁的文化芳香。

由于从事档案编研工作,笔者对淮安地方文化情有独钟,每当漫步在淮安古街弄巷、人文遗迹,总会被一幅幅构思精巧、文笔隽永的楹联所吸引,不免驻足停留,吟诵一番,细品其中之义。现撷取几例如下:

河下古镇联:聚徽商晋贾,黟山堂构汾阳宅;

扼漕要盐襟,江汉风波燕洛尘。

淮安府衙联: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

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

汉韩侯祠联:奠数千里长淮,神留桑梓;

开四百年帝业,功冠萧曹。

梁红玉祠联:也是红妆翠袖;然而青史丹心。

吴承恩故里联:东土西天降妖伏魔,万户传颂孙大圣;

楚风淮水述异志怪,千载推崇吴承恩。

清宴园联:云影涵灵,如坐天上;

泉流激响,行自地中。

楹联由两行简练文字组成,是中文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其格式工整、用字考究、意蕴无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瑰宝。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其形成到现在,一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能够适应不同时代的发展需求,呈现丰富多彩的社会内容,成为一种无可替代的应用文体。从某种角度看,楹联也和档案一样,记录历史,传承文明,弘扬文化,值得档案部门认真加以研究。

首先,楹联“言之有物”。楹联与其他的文学创作不同,通常取材于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景致,能以精炼的篇幅,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反映深广的社会生活内容。从不同时代、不同楹联的创作思路和内容入手,可以侧面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价值取向。

其次,楹联“雅俗共赏”。楹联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俯拾皆是。无论是学者文人,还是老人妇孺,都对楹联钟爱有加。楹联取材广泛、规则简单、风格多样,易懂、易学、易记,便于传播。这些特质如果被档案部门所用,能够更好地宣传推介历史文化。

再有,楹联“精巧实用”。楹联可以状物、抒情、叙事、评论,通常镌刻于亭台楼阁、名胜古迹,既有装饰美化的效果,也有教育、宣传、审美的功能。对楹联加以采集、汇总和研究,实际上就是档案征集编研的过程,对于扩大档案工作外延,丰富档案文化成果具有意义。

楹联长时间以来仅仅被认为是表现民俗的一个载体,并未得到档案部门应有的重视。就以淮安为例,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各界名流的佳句大多见诸诗文、刻于景点,但档案馆中所存楹联几乎为“零”。若以“大档案”的视角来看,楹联完全可以作为档案馆的特色馆藏内容,纳入征集进馆范围。可以这样说,每一幅楹联背后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借助楹联档案可以更好地提升档案馆的文化形象,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展示淮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如何做好楹联档案工作呢?为契合楹联的文化性,我从三个方面着眼,引用古语,表达自己的一些看法。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做好楹联档案工作,要立足一个“广”字,不能局限一隅,画地为牢。仍以淮安为例,收集楹联档案既要有纵贯古今的“经”线,也要有放眼全国的“纬”度,只要是与淮安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政治社会等相关的,都能“为我所取”,“为我所用”。如有必要,可以举办以楹联档案为主题的专项征集活动,这样能够取得更好的征集效果,弥补这方面的空白。

“玉不琢,不成器。”对于收集到的楹联,不是一收了之,要以档案业务规范的要求进行管理。包括对其进行价值鉴定、整理编目、数字化加工、入库保管等等。因为楹联具有实体不可移动的特殊属性,以档案的形式呈现需借助于各式各样的载体,或是摄影、绘画,或是书法、手稿,或是报刊、图书,亦或是视频、电子档案等,需要探究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整理保管体系,真正达到分类准确、编目合理、整理规范、保管安全。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档案工作的终极目的在于提供利用,楹联档案也不例外。我们要充分发挥楹联档案的审美价值,创新楹联档案的开发利用形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历史尘封中的一幅幅楹联鲜活起来。要想方设法将楹联的创作背景、作者介绍、风格章法、内容赏析等有机结合,推陈出新,积极打造契合时代发展的档案文化产品,引导人们在鉴古观今过程中,品析楹联之妙,使之成为传播历史文化的生动教材。

猜你喜欢

淮安楹联历史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孔府的年节楹联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我与楹联缘不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