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与“慰安妇”历史的固化

2016-05-31袁志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江苏南京21100001177

档案与建设 2016年2期
关键词:慰安妇

袁志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江苏南京,21100001177)



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与“慰安妇”历史的固化

袁志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江苏南京,21100001177)

[摘要]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是中国大陆首座建立在经“慰安妇”幸存者亲自指认的慰安所旧址之上、以“慰安妇”历史为主题的遗址型纪念馆。陈列馆以泪为魂,叙述了“慰安妇”的血泪记忆,展示了日军在二战中实施的“慰安妇”制度及其对中国、朝鲜半岛、东南亚等国家受害女性的性奴役。旧址的科学修复与展陈的合理设计,使得这里成为固化“慰安妇”历史的场所。

[关键词]利济巷慰安所“慰安妇”历史记忆固化

2015年12月1日,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正式开馆,这是中国大陆首座建立在经“慰安妇”幸存者亲自指认的慰安所旧址之上、以“慰安妇”历史为陈列主题的纪念馆。该陈列馆由经过科学修缮保护的8栋民国建筑组成,展示空间以泪为魂,记述了“慰安妇”的血泪记忆,系统展示了日军在二战中实施的“慰安妇”制度及其对中国、朝鲜半岛、东南亚等国家女性的性奴役历史。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通过旧址建筑与陈列布展的有机结合,固化了“慰安妇”历史,揭示了历史真相,有力地抨击了日本右翼势力否定“慰安妇”历史的行径。这里将成为人们铭记创伤历史,开展和平交流的重要场所。

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的历史与修缮保护

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由8幢民国时期的建筑组成,包含了当年的“东云慰安所”与“故乡楼慰安所”。该处旧址建筑由国民党军中将杨普庆于1935年至1937年间陆续建造,名为“普庆新村”,占地3000多平方米。其中,北侧小体量的建筑物(现C、D类6幢)作为双拼或联排住宅,中部一座较大体量的建筑物(现B幢)作为旅馆,南侧L型沿街建筑物(现A幢)作为商铺。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占领南京之后,强行征用了普庆新村,将该处改造为日军慰安所。利济巷2号(现B幢)被改造为“东云慰安所”,18号(现C、D类6幢建筑)被改造为“故乡楼慰安所”。据利济巷慰安所见证人杨秀英(2003年去世)老人的回忆,她家当年在利济巷开设了一家名为“德胜祥”的烟酒杂货店,隔壁“东云慰安所”的日籍老板千田常到她家店里购买烟酒。杨秀英的儿子张传铭回忆:当时左右隔壁都住着日本人。离我家不远有一个垃圾箱,里面丢了很多避孕套。[1]1999年9月23日,日本空野佳弘律师、山内小夜子、山本干夫等人曾到南京,采访了利济巷日军慰安所见证人杨秀英和张传铭,证实了利济巷慰安所的历史事实[2]。

利济巷2号的“东云慰安所”为两层“洋房”,一楼有14间小房间,二楼有16间小房间。房间里建有一块凹进去的床位,用于放置榻榻米,是“慰安妇”遭受凌辱的地方。在二楼一个小房间的上面还有一间狭小的阁楼,是关押、吊打不听管教的“慰安妇”的地方。南京居民称“东云慰安所”为“高丽窑子”,因为他们看到这家慰安所里的“慰安妇”多是朝鲜妇女。利济巷18号的“故乡楼慰安所”,原与利济巷2号相通,是“普庆新村”的主体部分,有相同式样的二层楼洋房6幢。日军占据这里,将其改造为“故乡楼慰安所”。该慰安所“慰安妇”是日籍,主要接待日军军官。

利济巷2号楼上第19号房间是朝鲜籍“慰安妇”朴永心从1939年起作三年性奴隶的地方。2003年11月,朴永心老人来到利济巷慰安所现场进行指认。在“19号”对面的房间,老人进去后,肯定地指着天花板上的阁楼入口说:“我刚进来的时候,只要不听话,他们就把我带到这里,拼命地打我,或者就把我关在里面。”[3]利济巷慰安所也成为朴永心老人“慰安妇”梦魇的开始地。1942年,她被日军辗转带至云南松山前线。1944年,朴永心怀着身孕逃出战壕时,被中国远征军解救,并由随军美军记者拍摄了著名的二战照片“怀孕的‘慰安妇’”。1945年9月底,朴永心与其他朝鲜受害者被遣返回国。2003年11月,朴永心老人在中、朝、日三方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以老病之身重返中国大陆,实地查证当年受难之地——南京、腾冲松山,完成了她至死也要控诉日军罪恶的心愿。由此,利济巷慰安所成为唯一经在世的“慰安妇”幸存者现场指认的慰安所。2006 年8月7日,朴永心老人在朝鲜平壤逝世。

日本学者西野瑠美子曾说过:“整个利济巷2号的存在就是一个历史的证据”[4]。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日军“慰安妇”制度的无言控诉。此次修缮保护工程,在坚持“修旧如旧,以存其真”的原则下,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利济巷慰安所当时的面貌。通过对旧址本体的修缮保护,“慰安妇”历史保存了一处珍贵的历史遗存,让利济巷慰安所旧址向公众展示了其蕴含的历史信息与价值。

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展陈体系及主要内容

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修缮保护工程结束后,南京市对旧址8幢建筑中的6幢建筑内部进行了陈列布展,将该处旧址作为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对外正式开放,使旧址的历史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建成后的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占地3600多平方米,展陈面积约3000平方米。陈列馆通过一个基本陈列、一个旧址陈列和四个专题陈列,以及主题雕塑、泪洒一面墙、泪湿一片地、泪滴一条路、无言的泪、流不尽的泪等展览特色元素,真实地展现了“慰安妇”的血泪记忆。

一、陈列馆展陈体系建构原则

对于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来说,展示空间中最大的主题就是日军实施的“慰安妇”制度的历史,但是对于这一主题人们是陌生的,或者是模糊不清的,在旧址与观众之间有着较大的偏离。想要达到较好的展示效果,将“慰安妇”历史更有效地传递给观众,则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来完成,具体来说就是完成意象表达的展示空间,这个展示空间是与旧址本身相匹配的展陈内容、展陈空间。根据上述原则将整个陈列分为基本陈列、旧址陈列和四个专题陈列,全面介绍了日军“慰安妇”制度的起源、确立与灭亡过程,日军在中国、东南亚及太平洋诸岛等地的慰安所,以及日军“慰安妇”问题与历史记忆等相关内容。展陈体系建构的另一个原则是在着力揭露日军罪恶的“慰安妇”制度历史的同时,突出体现人性关怀与反战思想,着重指出“慰安妇”不仅是受害女性本身的耻辱,更是日本加害者的耻辱,是战争的耻辱,是全人类的耻辱。因此,一方面用展览还“慰安妇”受害者以尊严,给那些受到屈辱的女性以问候、关怀和致敬,另一方面让观众在参观后陷入深思、审视战争、思考和平。

二、陈列馆展陈体系内容架构

如何在保存“利济巷慰安所旧址”这个最大的文物本体的基础上,通过陈列布展充分发挥旧址的历史价值,这就要充分考虑展览体系的建构,充分考虑展览内容与建筑形态的有机结合。根据相关历史资料,综合考虑了展览体系,最后形成陈列内容以点带面,从小到大,形成一条清晰的历史链条。在充分挖掘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本身历史的基础上,以该内容为中心,扩展至南京城市及郊区的慰安所内容,再延伸至日军在中国20多个省的慰安所内容,最后延伸至日军在亚洲设置慰安所的历史。展览体系突出一个主题、三个面:以日军“慰安妇”性奴隶制度罪行为主题,以日军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日军在南京建立的其他慰安所、日军在中国的慰安所为三个面。陈列架构分为旧址陈列、基本陈列、专题陈列,构成完整的展陈体系。旧址陈列主要介绍了日军实施“慰安妇”制度历史,以及对利济巷原址进行修缮保护的过程;基本陈列主要揭露日军实施的“慰安妇”制度产生、发展、灭亡及其影响的一个完整过程;四个专题陈列,分别介绍了上海与日军“慰安妇”制度、日军中国慰安所分布、朝鲜半岛的“慰安妇”、太平洋战争与“慰安妇”制度等。

三、陈列馆展览内容与旧址建筑的融合

根据建筑的形态和当年的功用,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的8栋建筑在陈列馆中分别担当了不同的功能。A幢原为临街商铺,现为基本陈列区域;B幢建筑原为“东云慰安所”,现作为旧址陈列使用;C1至C4及D1、D2的6幢建筑物原为“故乡楼慰安所”,其中C1至C4作为专题陈列功用使用,D1、D2建筑作为办公用房及文物库房使用。

A幢建筑物原为“普庆新村”的沿街商铺,原门牌号为利济巷4至6号。日军侵占南京时期,保留着该建筑物的底层商铺、上层居住和库房的格局。[5]该幢建筑在日军占领时期并未作为慰安所的功能使用,所以在设计展陈的时候,在结合展陈内容的基础上,将建筑内部空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其中在序厅将“慰安妇”的照片、泪滴、慰安所的照片等元素相结合,设计了以“无言的泪”为主题的展陈空间。A幢建筑承担了基本陈列《二战中的性奴隶——日军“慰安妇”制度及其罪行展》。展览共分为五个部分,系统介绍了日军“慰安妇”制度的起源、日军“慰安妇”制度的确立、日军“慰安妇”制度在中国的实施、日军“慰安妇”制度的扩大以及“慰安妇”问题与历史记忆。这些揭示了日本军国主义实施的“慰安妇”制度是践踏妇女人权、违反国际人道法规、违反战争常规并制度化了的国家犯罪行为,是法西斯对女性的集体奴役,突出体现了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残忍和暴虐,也是战争带给人类的最惨痛、最刻骨铭心的记忆。

B幢建筑物原为“普庆新村”的旅馆,原门牌号为利济巷2号,为“东云慰安所”旧址。[6]该建筑承担的旧址陈列《金陵梦魇——南京日军慰安所与“慰安妇”史实展》,系统展示了日军占领南京后,日本军部在南京立即部署与设立慰安所的历史。南京成为侵华日军实施“慰安妇”制度最早、慰安所与“慰安妇”数量最多的大城市之一,也是中、韩、朝、日等国家妇女受害最严重、最典型的地方。日军在南京设立的慰安所达40多家,大批妇女被强征充当日军官兵的性奴隶,充分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忍、野蛮与暴虐。展览重点介绍了利济巷慰安所和曾在利济巷沦为日军性奴隶的朝鲜籍“慰安妇”朴永心,同时辐射到南京的其他慰安所如下关华月楼慰安所、松下富贵楼慰安所等,以及雷桂英、易英兰等在南京的其他“慰安妇”。

C1幢建筑物原为“普庆新村”的双拼住宅,原门牌号为利济巷18号之13、14。[7]该处建筑布展主题为《沪城性奴泪——上海慰安所与日军“慰安妇”制度罪证展》,分为日军在上海的慰安所、亚洲第一个日军慰安所大一沙龙、上海最大的日本海军慰安所“海乃家”、日军直营的杨家宅慰安所、上海日军“慰安妇”幸存者五个部分,展示了日军在上海开设慰安所、强征“慰安妇”的历史,谴责日军为了满足日军官兵的性需要,大量开设慰安所、迫使大量妇女提供性服务的罪行。

C2幢建筑物原为“普庆新村”的联排住宅,原门牌号为利济巷18号之10、11、12。[8]陈列布展主题为《遍布中国的日军慰安所——中国“慰安妇”血泪记忆展》,分为中国南方的日军慰安所、中国北方的日军慰安所、在其他地区的日军慰安所、中国各地的日军“慰安妇”幸存者四个部分,展示了中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实施“慰安妇”制度最大的受害国。相当数量的中国妇女在日军残暴的性虐待中死去,即使幸存下来,或肢体伤残,或不能生育,心理遭受严重的创伤。这段血泪记忆,成为“慰安妇”们挥之不去的梦魇。

C3幢建筑物原为“普庆新村”的双拼住宅,原门牌号为利济巷18号之6、7。[9]日军侵占南京后,将其改造成“故乡楼慰安所”,内住日本籍“慰安妇”,专门为日军高级军官提供性服务,被南京居民称为“日本窑子”。现布置专题陈列之三《伤痛记忆与控诉——来自朝鲜半岛的日军“慰安妇”受害史实展》,分为朝鲜半岛的日军“慰安妇”、韩国的日军“慰安妇”幸存者、对日军“慰安妇”制度罪行的控诉三个部分,展示日军“慰安妇”制度对朝鲜和韩国女性造成的伤害史实,揭露与谴责日军在二战中的性犯罪。

C4幢建筑物原为“普庆新村”的双拼住宅,原门牌号为利济巷18号之8、9。[10]日军侵占南京后,将其也改造成“故乡楼慰安所”,内住日本籍“慰安妇”,专门为日本高级军官提供性服务,同属“日本窑子”。现作为专题陈列之四《众多国籍的性奴隶》功能使用。陈列分为五个部分:太平洋战争爆发与日军“慰安妇”制度的扩大、东南亚及太平洋诸岛的日军慰安所、日本本土的慰安所及“慰安妇”、东南亚各地的日军“慰安妇”、荷兰籍日军“慰安妇”。这些揭露了日军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推广“慰安妇”制度的罪行,谴责日军推广这一制度对受害国女性包括部分白人女性所造成的伤害。

上述展览结构与建筑形态有机结合,通过合理的参观路线,形成了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完整的展陈路径。展陈在充分介绍了日军“慰安妇”制度的历史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日军在南京建立慰安所、强征“慰安妇”的历史内容。整个展览内容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契合了旧址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主题。

“慰安妇”历史在展览中的固化

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建成与开放后,成为国内首座完整展示日军实施“慰安妇”制度的纪念馆。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通过上述展览体系,辅以适度的艺术手段,展示了日军战时实施“慰安妇”制度的罪行,“慰安妇”历史在展览中得到进一步的固化。

一是日本军国主义实施罪恶的“慰安妇”制度的历史在陈列馆得到了集中体现。明治维新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日本逐渐走上军国主义的扩张道路。1918—1920年,日本出兵西伯利亚过程中,蔓延的性病严重影响了日军战斗力,此后日本开始考虑征募妇女慰军。1932年1月,日本海军在上海虹口指定了包括“大一沙龙”在内的4家风俗店作为海军慰安所。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争爆发,日本陆军从关西征募妇女组成陆军“慰安妇”团,并在吴淞、宝山、庙行和真如等战斗前线建起慰安所,这是日本陆军第一次有组织地对日军实行“慰安”。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制造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屠杀暴行,大量无辜妇女惨遭奸杀。在国际谴责和日益严重的性病面前,日军高层开始加紧实施“慰安妇”制度,上海、南京等地的慰安所建设被迅速提上日程,南京大屠杀成为日军全面推行“慰安妇”制度的起因。1938年1月13日,由日本上海派遣军正式管理的慰安所——杨家宅慰安所设立。随着战争的扩大,日军在中国各占领区全面实施了“慰安妇”制度,设置的慰安所从黑龙江到海南,从辽宁到云南,分布全中国20多个省(市),日军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慰安所数量最多、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根据中国学者研究,日军通过暴力强行掳掠当地妇女、强逼中国军队女俘虏等方式,强迫20多万的中国妇女沦为日军的“慰安妇”。另据韩国学者研究,二战中有16万至20万朝鲜半岛妇女被日军强掳成为“慰安妇”,并随着日军战场的转移而转移。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着占领区域扩大,日军慰安所的设置范围也从中国大陆战场扩大到了香港、台湾、新加坡、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东印度群岛以及太平洋西部诸岛等地。这一时期的日军“慰安妇”,除了从中国、朝鲜、日本强征来的性奴隶外,还包括东南亚当地的妇女,甚至在东南亚各地的西方妇女也难逃厄运。

二是日军在南京实施“慰安妇”制度的历史在展览中得到了重点呈现。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后,在日本军政当局的主持与支持下,一批慰安所迅速在南京建立起来,主要集中在城南、城中、城北下关,城外郊区如浦口、江浦、汤山等地。1937年12月13日至1945年9月9日,日军在南京设立的慰安所达40多家,包括东云慰安所、故乡楼慰安所、华月楼慰安所、松下富贵楼慰安所等等,大批妇女被强征充当日军官兵的性奴隶。1939年从家乡被骗到南京的朝鲜人朴永心被迫沦为日军“慰安妇”,在利济巷遭受了三年的性奴役。14岁的雷桂英在汤山高台坡慰安所被逼沦为日军“慰安妇”。在慰安所期间她多次反抗日军强暴,右腿被打伤致残,约半年后才从慰安所逃出,但已终身丧失生育能力。

三是利济巷慰安所旧址和“慰安妇”历史的民族记忆得到了进一步的固化。修缮保护后的利济巷慰安所旧址这处历史遗存,为“慰安妇”的历史叙述提供了鲜活的历史细节。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通过基本陈列、旧址陈列、专题陈列,深刻地揭露了日军“慰安妇”制度的历史。从利济巷到南京,从南京到中国,从中国到东南亚,使得我们的历史记忆更加细致全面。在基本陈列的宏观叙事介绍了“慰安妇”制度的产生、实施、扩大的基础上,旧址陈列、专题陈列的微观叙事使得“慰安妇”制度的历史变得可触可摸。观众因追溯历史而接近旧址、进入旧址,从空间上多角度、多方位地感受旧址的场景和其传递出的历史信息,融入到旧址的空间场所中去,了解到“慰安妇”们曾经遭受的凌辱、伤痛。利济巷慰安所旧址的修缮保护,使旧址空间和“慰安妇”历史的社会记忆得到固化,这种固化的记忆也将成为我们的民族记忆,并必将成为人类的记忆。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只有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见证了“慰安妇”们曾经的痛苦、血泪记忆,承载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创伤记忆,留给人们的是历史的启迪与对和平的未来思考。

注释

[1][2]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藏资料。

[3]《现代快报》2003年11月22日A2版。

[4]《现代快报》2003年11月25日A2版。

[5][6][7][8][9][10]杨普庆旧居建筑图,南京大学冷天教授提供。

参考文献

[1]苏智良:《日军“慰安妇”研究》,团结出版社2015年6月。

[2]经盛鸿、胡卓然:《南京“慰安妇”与“慰安妇”概论》,《日本侵华史研究》2013年第4期。

[3]裴胜兴:《论遗址与建筑的场所共生》,《建筑学报》2014年第4期。

[4]王新文、杜乐:《遗址博物馆建筑的功能与形式探析》,《东南文化》2015年第4期。

猜你喜欢

慰安妇
《中国最后的『慰安妇』》在沪出版
“慰安妇”幸存者黄有良离世
韩国慰安妇团体逼安倍发道歉信
韩慰安妇拒绝日本“治愈金”
台湾慰安妇纪录片《芦苇之歌》赴日首映反响热烈等6则
第1108次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