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与优生“性连锁遗传病”说课设计
2016-05-31张婧江西省赣州卫生学校江西赣州341000
张婧(江西省赣州卫生学校,江西赣州341000)
遗传与优生“性连锁遗传病”说课设计
张婧
(江西省赣州卫生学校,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说课作为一种与教师教学实践关系密切的新型教学活动,对于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几方面对“性连锁遗传病”章节进行说课设计,展示说课技巧,提高遗传与优生教学质量。
关键词:遗传与优生;性连锁遗传病;说课
说课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活动,是指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和专家或同行进行“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的探讨[1]。说课能有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教材驾驭能力,还能提高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这种新型教学活动,已得到广大高校和教师的好评与重视[2]。
本文以《遗传与优生学基础》教材中“性连锁遗传病”教学内容为例,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几方面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以促进遗传与优生教学质量的提高。
1 说教材
1.1教材分析
“性连锁遗传病”选自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遗传与优生学基础》第五章“遗传性疾病”第三节,是中职助产专业学生的必修内容。该章节与前面的遗传基础知识和后面的遗传咨询、遗传诊断有密切关系,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知识点在整个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要求教师课前处理好教材内容,设计好教学过程,以达到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知识的目的。
1.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因此,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设计,除重视知识目标外,还强调对学生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设计(见表1)。
1.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及学生实际情况,本着吃透教材、吃准教材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性连锁遗传病的基因型、表现型及其遗传方式、系谱特点。
(2)教学难点:各种性连锁遗传病的婚配类型推理。
2 说教法学法
2.1学情分析(见表2)
表2 学情分析及解决办法
表1 “性连锁遗传病”教学目标
2.2教法学法
(1)说教法:性连锁遗传病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涉及多种遗传知识的推理运算,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该知识点,本堂课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直观演示法为辅,在教学开始及中间运用情境教学法与角色扮演法,通过案例、图片刺激感官,让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有一个直观、清晰的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笔者在上课初并不像传统教学那样平铺直叙,而是打破常规,大胆创新,以一则音乐短片(“血友病”视频)开启课堂,既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渲染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知欲望。
(2)说学法:通过分析归纳法、小组合作学习以及自主探究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最大限度发挥其主动性。让学生从机械的“答问”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 说教学过程
两节课的课堂教学分为以下4块:引出新课(7 min)、探索新知(54 min)、知识应用(14 min)、总结归纳(5 min),见表3。这也是整堂课的教学思路。
4 说教学反思
表3 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教案设计。一份好的教案不仅要考虑到重、难点的突破,时间上的安排,而且要考虑到学生实际接受情况、反应情况,并尽可能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轻松。
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由以前的教师“满堂灌”转变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由“以听为主”转变为自主参与的“以思考为主”,变“被动苦学”为“主动乐学”,变“死记硬背”为“想中学、学中想的活学”[3]。
4.1教学亮点
(1)上课时打破常规,以一则音乐短片开启课堂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直入主题,渲染氛围,激发兴趣。
(2)中间以一则学生自编自演的“小品”引入第二个主题,整个课堂穿插图片、系谱、知识抢答,达到刺激感官,活跃气氛,激发兴趣的目的。
(3)引导学生利用框架图、思维导图进行总结,促进其对知识体系的构建与掌握,培养学生总结和概括能力。
(4)通过创设情境,层层设问,互动环节(小组竞赛、知识抢答)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逆向思维,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4.2存在问题
(1)课堂互动、推理环节较多,而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弱的学生容易跟不上节奏,应做到因材施教。
(2)教学时间稍显紧张,细节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齐海波.提高教学质量的教研教改方法——说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5):127-128.
[2]任宝贵,陈晓端.说课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9(2):69-71.
[3]张秀英.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基础护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4):117-118.■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1246(2016)07-00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