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境生情,因情生文

2016-05-30钱卫民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文本作文情境

钱卫民

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然而,无论是平时作文还是中考作文,能独特、真实地表达内心世界且有文采的优秀作文少得可怜。思维的单一肤浅,素材的严重缺乏,表达的了无新意,成为学生写作的通病。究其原因,教师缺乏对学生写作的有效指导,没有在具体情境中帮助学生构建阅读与生活之间的写作桥梁。本文从“借境生情”“借境传情”两个角度,实践了写作教学的情境化指导,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师生对话后,实现与自己的心灵对话,论世,察己。在具体情境中因境生情,因情生文。

一、教师要在具体情境中构建阅读与生活之间的写作桥梁

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在阅读中的发现与领悟,在思考中的焦虑与收获,在生活中的喜怒与哀乐,都可以通过作文来体现和完成。让学生通过作文反映生活,抒写性灵,发表见解,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

然而,无论是平时作文还是中考作文,能独特、真实地表达内心世界且有文采的优秀作文少得可怜。思维的单一肤浅,素材的严重缺乏,表达的了无新意,成为学生写作的通病。翻开学生的作文,不难发现学生大多写的是鸡毛蒜皮的琐事:要么为了一支笔、一句话好朋友反目成仇,后来又莫名其妙地和解了;要么下雨了没人来接我,老师送我回家;要么考试考差了,妈妈一反常态,没有骂我,让我感动得涕泗横流;要么写大家耳熟能详的那些中外古代名人名事,至于当代各行各业中涌现出来的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难以见诸文章。学生仿佛是一个生活在当代的“古人”,一点也不了解现实生活。有些同学干脆背几篇文章,考试时把它们改头换面,就堂而皇之成了自己的了。至于结构,不是老三段,就是把题记等技巧生搬硬套,与作文内容“风马牛不相及”。情感虚假,思维干涸,叙述平淡,更谈不上有创意和新意。

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学生有效阅读的缺乏。

很多人说写作是没有捷径的。因为要想把作文写好,无非是多看,多写。而事实上有的同学看了很多书,也写了很多的文字,但作文的功底并不见长。显然,这两者没有一种因果关系。但是写得好的同学往往确是看了很多书,也写了很多的文字。显然,这两者是有一定的关联性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两者,我们或许会找出答案。作文写得不好的同学,看书往往更在意书里的内容、情节,他们把看的量当成了目标;作文写得好的同学,看书时往往更追究一种情感的体验,思维的碰撞,量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的目的在于思。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作为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打开解读文本的“四扇窗户”:知人、解文、论世、察己。学生的阅读,不能只停留在能读懂文章这么一个最起码的要求上,还要学会和文本和文本背后的作者对话,走近大师;学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学会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和有用的信息,反省自我。这一连串“学会”的过程,都不可能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于是就需要老师的阅读指导,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感受、感悟,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提升阅读品位,学会表达自己对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其次,教师写作指导的缺乏。

每到开学之初,教师总会对自己的学科教学拟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然而作文教学却在计划之外,作文教学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与盲目性。很多时候,教师只给学生出示写作题目和要求,就放任学生自由发挥,而缺少系统的审题、立意、构思、修改等方面的技巧。初中三年,学生的写作能力常常处在“原生态”阶段,不能得到有效指导,写作能力自然不能随日而长。

如何有效解决学生写作中存在的弊端?关键还在于教师能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有效的指导。在阅读和自然、社会、人生之间架起写作的桥梁,让教师对学生的写作指导不再空洞干瘪,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化教学中有感而发,有话要说。

二、巧用各种情境,动情生情

情境教学理论认为:适宜的教学情境不但可以提供生动、丰富的学习材料,还可以提供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机会,促进知识、技能与体验的连接,促进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让学生在生动的应用和实践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了解问题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进一步认识知识的本质,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增长才干。

很多时候,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情可诉,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太平淡,而是他们的记忆没有被唤醒,他们的情感没有被激发,所以要充分运用资源,使他们的写作材料情境化,促使他们写下自己的真情实感。

(一)巧用文本资源,提供写作情境

文本阅读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给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具体的材料情境。有的文本内容往往具有多面性和不确定性,运用蒙太奇的手法,拥有跳跃的情节,赋予了读者巨大的思维空间;有的文本,作者巧妙运用文艺美学中的“召唤结构”的手法,有意略去一些情节,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学这样的文本,教师要充分发挥留白的作用,不给学生单一的死结论,而要把思考与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写作。

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福音书”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它是菲利普夫妇炫耀的资本。于勒的福音书到底写了什么内容?文本的内容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于勒被菲利普夫妇赶出家门是如何生活的?他在南美洲是怎样闯荡的?菲利普一家在船上巧遇穷光蛋于勒,回到家会是一副怎样的情景?女儿的婚事会告吹吗?围绕以上空白,让学生展开讨论,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文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教这类文本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插写或续写。如给《皇帝的新装》添一个结尾,想象皇帝知道真相后的反应。

(二)感受文本情境,引入生活时事

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论世”和“察己”。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必要带领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感受文本情境,找到文本与现实社会生活之间的契合点。

(三)挖掘文本情境,迁移情感体验

很多时候,学生看了文本之后,如果不能被文章中的人和事所感动,也就不能认知和感悟,也就不能有感而发,被文本触动,观照自己的生活。所以,教师有必要挖掘文本情境,让学生在被文本感动的同时,触发他们对自己生活中的人和事的感念之心,进而写下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

(四)利用文本情境,引发学生反观社会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写作时“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如果能给他们一个文本情境,然后设置写作话题,让他们从文本出发,观照社会,引发学生对社会的思考,学生才不会写“永远正确的假话”。

三、创造情境,以境传情

不难发现,许多学生明明胸有万壑,纸上却是一马平川,波澜不惊。换言之,就是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这就需要教师创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体验中学会以境传情。

茅盾先生说过,模仿是写作创造的第一步,模仿也是学习写作的最初形式。学生作文,从模仿开始,围绕写作目标进行阅读,从优秀篇章中模仿、借鉴一些表达技巧,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条途径。

(一)巧用文本情境,以境写情

很多时候,在文本教学时,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感知和体悟文中蕴含着的情感和哲理,还要引导学生在被感动中模仿文本情境,学会运用情境表达自己的情感。

比如教师在上完《金色花》时,学生无不被文中的孩子为母亲遮挡午后的阳光和送去花香而感动。笔者让学生仿照课文以“假如我是”为题写一篇感念亲情的文章,初步尝试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运用这种技巧,教师在文本教学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感知金色花的独特之处、金色花和孩子之间的相似之处,以及妈妈的特点。正因为在具体的文本情境中引导学生关注这几个方面,学生在模仿写作时才不会邯郸学步,由于学生已经被文本中孩子对妈妈的感恩之心所感动,自然产生了抒发自己内心对父母的感念之情的愿望,有感而发,有了写作尝试的欲望,写起来也就得心应手。

(二)组合主题情境,以境传情

很多时候,为了让学生学会塑造情境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就需要呈现多个语言情境,在同一主题情境的多次体验强化中,学会以境传情。

(三)借用媒体情境,以境传情

很多时候,学生已经感知到某种情境的妙用,但是因为一时没有具体的材料可写,就不能具体运用;往往事后写作时,又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真正运用情境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时如果及时利用媒体手段,呈现写作情境,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边看视频,边观察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揣摩人物的心理。当学生完成片段写作后,再让学生回看视频,通过二看来补充完善自己的习作,让自己的细节描写越来越细腻,越来越形象。有了视频这个具体的情境,学生才能反复看,反复修改,最终达到掌握的目的。最后教师设计课外写作话题,就是让学生能运用具体的情境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情感。

四、在感动中成长,在感动中写情

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在“感动中国”的颁奖典礼上曾经说过:“你有多久没被感动,就像花儿多久没被浇水了。”感动是每个人的内心需求,更是学生心智成长必不可少的催化剂。写作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作为教师,应该创造条件,在教学中运用情境感动学生,让学生在被感动中提升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让学生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也只有在感动中,学生会借助情境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当每一次写作成为学生真实情感的流淌,学生自然喜爱写作,更会热爱生活。因为每一篇文章不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是作者为自己的内心演绎的一首歌,无论动听与否,都能打动他自己。生活是丰富的,写作也应该是书写感动的过程,那么,让我们借助具体的情境,首先让我们的写作课堂充满温情。

参考资料:

1.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2.李吉林《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人民日报出版社。

3.赵秀梅、高雪山、张丽华《在主题阅读中提高写作能力》,《人民教育》2012年第8期。

猜你喜欢

文本作文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