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低年级的群体分享中学会“质疑”
2016-05-30简晓冬
简晓冬
近几年,哈尔滨市香坊区一直在进行“大问题”教学的探索和研究。通常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会进行大问题教学环节:请学生当“小老师”,到黑板前面讲一讲。讲解完毕,下面的学生针对题目中的重难点向“小老师”质疑,在一问一答中,使问题越辩越明,而这个过程,即为“群体分享”。显然,在群体分享中,要想把问题说透,学生的质疑尤为重要。那么在小学低年级的群体分享中如何让学生学会质疑呢?笔者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要学会“导”。低年级最初的群体分享中,学生很喜欢这种学习方式,他们很愿意走到台前当“小老师”,也很热衷向“小老师”提问题。但学生并不是一下就能提到我们想要的问题,一定会有学生提出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比如在学习完乘法口诀后,我教学“用乘法解决问题”这节课,当“小老师”讲完解题方法后,一个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36大于34”,很显然这个比较大小的问题对于这节课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引导了,“因为这个问题是我们以前已经解决过的问题,所以在本道题当中,我们不作为重点处理。大家要关注解题方法上你哪里不懂,然后去提问”。通过这样的引导,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明确提问的方向。也就是说,“导”,我们要给学生指明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提问时的关注点,样样都问很显然是没有必要的,也是浪费时间的。学生找准了关注点,自然也就知道重点是什么。经过一年的训练,现在我的学生三年级,他们知道在遇到竖式计算的时候,会围绕着计算方法提问题,目的是明确算理算法;在“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中,主要针对算式的含义去提问题,也就是解题思路上质疑,而没有必要在计算上耗费很多时间。举个例子,比如说三年级上册教材在解决问题当中估算的内容很多,这部分内容通常我会这样教学: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后,在群体分享环节,找两个解题方法不同的学生给大家分享,一个是准确计算的,一个是估算的。先请准确计算的学生分享,质疑的时候会有学生提问,这道题用估算是否可以呢?问题一抛出,立刻有学生响应,“可以,老师,我就是估算的”,这样水到渠成地引出估算方法,再请估算的学生分享。这时学生通常会对估算方法质疑,你为什么这样估,结合实际应该估大些,还是估小些,实际上这也是教材中估算教学的一个难点。问题一出,“小老师”就要解释了,这样估算的策略就越辩越明,教学重点自然出来了。这样,教师既在课堂之“外”,也在课堂之“内”,在“外”是因为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了学生,学生完全自己在学;在“内”是源于学生学的方向由教师把舵,即教师在“导”。所以会“导”的教师,才是一个高明的教师。“导”的艺术,还需要我们不断探寻。
仅仅有了“导”还不够,教师还要学会“信”。“信”是指帮助学生树立提问的信心,要让学生问得有“安全感”,即使问错,同学不会嘲笑他,教师不会批评他,这样才会有不断质疑的勇气,尤其是在低年级。这点其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由于学生年龄小,他们可能争先恐后地问,却没有我们想要的,而这时教师的一个“横眉冷对”,学生“问”得信心和勇气就少了大半。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很“急”,急着讲解,急着推导,急着得出结论,越是着急,学生就越是提不出我们想要的问题。因此这个“信”,难能可贵。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帮助学生树立提问的信心,多鼓励,多引导,学生才能不断努力去思考、尝试提问,才会让课堂闪耀智慧的火花。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教师要学会“等”。学生质疑能力、表达能力、倾听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我们指导了,也信任了,那么就要静待花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信,我的学生行,他们能做到。我们要坚信,这种群体分享的学习方式会让学生今后的学习受益,他们会听了,会问了,会学了,这才是我们授之以渔呀!我们要坚信,只要给学生机会,给学生时间,他们定会给我们绽放不一样的精彩!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香滨小学)
编辑∕宋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