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靓课堂的美丽语言
2016-05-30张秀月韩庆玲
张秀月 韩庆玲
大家都知道,要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教师的教学语言非常重要。因为美的语言可以打动学生心灵,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课堂中的教学语言包括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它们在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恰当运用有声语言,规范、生动、饱含感情
首先,美在规范。作为一名教师,规范的语言既是一种美,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所说的规范包括语音的标准、词汇的准确、语法的正确以及思维合乎逻辑等,这是教师语言美的前提。规范,首先表现在教师要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说话要能准确体现重音、轻声、儿化、停顿等,尽量做到表达自然流畅。试想,如果教师在讲课时,满口方言土语,学生怎么能够听明白,教师又怎么向学生推广普通话呢?教师用词要妥帖准确,要用一些得体的、形象的、富有启迪性的语言,让学生感知感悟。语言要合乎语法规范,主、谓、宾、定、状、补要搭配得当,不能出现句子成分残缺、语气不连贯、词不达意等语病。
其次,美在生动。教师语言应该是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生动的语言能使抽象的事情具体化、形象化,能将深奥的道理表达得浅显易懂,甚至令人难忘。听一位教师讲过他教低年级学生写“吃”字时的故事,一些学生经常写错。有一天,在课堂上,这位教师突然说:“今天中午,我们班有位同学太饿了,竟然把筷子都吃进去了。”学生都莫名其妙,纷纷说:“不可能,不可能!”“谁会把筷子吃下去啊!”见大家议论纷纷,他趁机请一位同学(当然是平时总写错的同学)上黑板,让他写一句:“我吃了一碗米饭。”该生把“吃”的右边写成了“气”字,马上有同学站起来纠正:“写错了!吃的中间没有一横。”教师趁机指着上黑板写字的那位同学说:“你们看,他的筷子是不是卡在喉咙里了?”听到教师形象、幽默的问话,学生都会心地笑了。这位教师用如此风趣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轻松地纠正了错别字,以后还有谁会把“吃”字写错呢?
最后美在情感。教学,尤其是语文学科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情感的碰撞和交流。教师用饱含情感的语言,进行声情并茂的教学活动,学生就会在情境的海洋里畅游。在这方面,我们学校的王老师就是情感教学的高手。记得她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用打动人心的语言精心营造出了依依惜别的氛围,让人感动,让人激动,在场听课的教师和学生几乎都是流着眼泪听完的。故事发生的年代虽然已经久远,但是她把所有人都带到了那个年代、那个场景,感同身受——优秀的教师永远是运用语言的高手。那么,作为普通教师,也应努力去追求这种教学的最高境界。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等精心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用饱含情感和温度的语言让学生迅速到达合适的情境,有利于进行深度思考、快乐学习。
二、合理运用无声语言,增强表达效果
无声语言,即体态语言,是指伴随说话的表情、手势及其他动作。这些有形无声的体态语言,有时能够直接表示某种意义,有时还能够表达出有声语言所无法表达出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合理地运用体态语言呢?
首先,要得体、自然。在使用体态语言时,决不能造作、勉强、局促、呆板,要恰如其分,虽然有的时候可以故意夸张一些,但必须适度,要适可而止。因为学生能够看得出你是故意的,这无形中就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起不到增强表达效果的需要,甚至会引起哄堂大笑,影响教学效果。一次,在课堂上我发现一个学生在做小动作,我不动声色地边讲边走到那个学生身边,也许他发现声音离自己越来越近了,赶紧停下,装作认真听课的样子。这时,我又悄悄伸出一个大拇指,意在夸奖他做得好。他看见了我的手势,微微地笑了,很高兴地继续坐好听课,别的同学却浑然不知。相反,假如我向他吹胡子瞪眼或者大声指责,这个学生的心情至少会有几分钟不平静,同时也会影响其他学生的正常思维和注意力。
其次,要富有启发性。使用体态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黑格尔在《美学》中论及语言和动作的意义时指出:“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达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见诸实现。”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前一段时间我在教学《烙饼问题》时,对3张饼怎样烙既节省时间又节约能源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我发现一个平时成绩不理想的同学想举手又不敢举手。这时,我立即向他投去热情、信任的目光,暗示他:试试看,别紧张,相信自己!慢慢地,他的紧张感消除了,思维的闸门豁然打开,继续说下去,而且表达得清楚、到位。我的无声语言——热情、信任的目光,此时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总之,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除了运用好有声语言,还要注意使用无声语言,二者缺一不可。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第二实验小学)
编辑∕于金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