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梨花又开放

2016-05-30宋正大

支点 2016年5期
关键词:纺车老歌梨花

宋正大

核心提示:我们怀念故乡,更多是因为对当下的境况很无奈,于是便借着回忆对现实“吐槽”。

“忘不了故乡,年年梨花放,染满了山岗,我的小村庄。妈妈坐在梨树下,纺车嗡嗡响……花雨满天飞扬,落在妈妈头上,飘在纺车上……”这支老歌《梨花又开放》,在各档电视娱乐节目中一再被翻唱,掀起了一股怀旧风,引起许多人的情感共鸣。

为何这么火?用经典老歌来解释未免太苍白。缅怀的经典老歌多的是,为何这首格外火爆?中老年人唱,年轻人唱,小孩子也唱;大牌明星翻唱,普通选秀者也唱。究其原因,更重要的是“故乡”、“妈妈”、“纺车”这些让人想象放飞的闪亮词眼。

历经三十多载的改革开放,神州大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的变迁也是前所未有的深刻。“故乡不可见”,未想到一千多年前诗人的一句感慨,在今天成为了现实,人们再也走不回昨天的故乡。可是,昨天的故乡又是那般美好:梨花千树雪,在迷人的乡村景色中,和蔼可亲的妈妈弹奏着世上最曼妙的音乐——纺车嗡嗡响。悄悄地,这种梭机的声音渗透进孩子的骨髓里,融进了血液中。

那么,梭机是一种什么声音?嗡嗡响,这种和美的乐声只是一种听觉上的表象,它更有内在的声音,这种声音是从历史河流中流淌而来,历经了积淀和丰富,是一代代杰出女性的智慧和结晶。开蚕桑先河的嫘祖、断机杼的孟母、织得一手灿烂云锦的织女、不畏淫威的罗敷……所以,《梨花又开放》本质上,是一首赞美勤劳的颂歌,是一支爱的交响曲。

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永恒的,农家纺车的落幕也不可避免。但梭机的声音又怎会忘记?它凝聚着妈妈的汗水与情怀。爱的最大受益者,就是那个终日在妈妈身旁耳濡目染的孩子。

光阴如箭,日月如梭。当年的小孩子早已长大成人,离家乡也越来越远,或在城市打工,或有了本领,在城市定居。不管哪种方式,人们的日子变得越来越好了,笑容飞到了脸上。

树木再高,都有自己的土壤;风筝再远,都有被拽着的丝线。一个人不管飞得多高多远,也会去追忆养育自己的故乡。

回到老家走走,几许陌生。土房、矮房早已换成了一排排整齐的楼宇,昔日逶迤的小径修成了宽阔的大道,不少人家的门前都停上了小汽车……时代在进步,尤其是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可是,人们为什么喜欢怀念梨花染满的山岗,怀念嗡嗡响着的纺车?

因为我们明白,家乡容貌大变的同时,也正遭受到创伤。曾经的静谧被打破,曾经的美丽被污染,“云散窗户静,风吹松桂香”的自然风情很难找得到了。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传统习俗,被碰撞被改造被颠覆。在这种深刻变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各种或显性或隐形的裂痕。

我们可以怀念,但不能沉湎。过去的家乡回不去了,实际上,即使能回去,那也不是我们现在心中怀念的家乡,过去的家乡虽然山清水秀,但是它很贫穷、野蛮。我们怀念的,很大程度是一种情感抑或一种臆想,我们对当下的境况很无奈,便借着回忆对现实“吐槽”。

年年梨花放,这样的美景并非不可再现。只要我们把吐槽、追忆变为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参与到轰轰烈烈的家乡建设中去,我们就能又一次感受家乡的美丽,这种美丽比回忆更真切。

猜你喜欢

纺车老歌梨花
梨花美
梨花艳清明
梨花之歌
13代“纺织” 57年传承 纺车织成的“梦桃精神”
最美的劳动者——《纺车图》
一首老歌
宝刀未老
怀念老歌
想起小纺车
《梨花里的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