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文学萌芽,拥有青春经典

2016-05-30张子莲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诗歌文学情感

张子莲

普通高中《语文》第二册“向青春举杯”专题后面附有开放型作业“积累与应用”,其中的导语为:在高中阶段拥有属于自己的青春经典,你就有了陪伴自己精神成长的心灵挚友、生命和知音。接下去的作业布置也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到诗的世界里去寻觅吧,选择几首走近你心灵的青春经典诗作……

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突出的文学特点是,透过语言,除了表达文字所承载的意义外,还蕴含另一层重要意义,就是表达情感与美感,由此引发共鸣,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诗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高中阶段是学生接近成人的过渡时期,也是思想情感发育和培养的重要时期。诗歌则是这个时期培养学生进步、健康思想情感的最生动的课本教材,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教学内容,常被视为高中生的“青春经典”。

本文从高中语文课本教材“积累与应用”要求出发,结合教学计划,对高中阶段学生思想情感的特点、高中语文课本诗歌内容的特点以及通过诗歌教学培养高中生思想情感的目的、意义、方法和途径等系统性问题进行探索思考。

一、高中阶段学生思想情感的特点

(一)关心社会,爱憎分明

高中阶段是学生接近成人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和陶冶学生独立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思想情感表现异常活跃,观点异常鲜明,具体表现为关心社会,爱憎分明。如对一般社会现象的议论和评价,对正义行为的响应,对邪恶行为的谴责等等。

案例一:两名16岁学生在车辆事故现场亲眼目睹车主的货物正遭受多人哄抢,出于义愤,他们义无反顾地对哄抢行为大声呵斥并严厉谴责,然后打电话向当地110报警,从而有效地制止了一场正在发生的集体侵权事件。

这种关心社会、爱憎分明的表现在他们的人生中是前所未有的,这是由接近成人时期一种社会责任感的推动。

(二)憧憬未来,渴望尊重

接近成年学生心理发育趋于成熟,这种逐渐成熟的现象具有多方面内容。

社会方面,学生开始自觉地对身边、一市、一省乃至全国、国际所发生的时事新闻产生兴趣,会主动涉猎社会新闻,关注社会时事和民生状态,尤其对事件的结果和民生的前途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并有参与社会活动的心理需求。

个人方面,他们普遍具有表现自己、渴望被社会尊重的欲望,其表现是能够大胆、主动地接触、介入社会;同时能够从自己的学业成就和知识技能结构出发,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学业方向或者就业门路;能够自觉地从心底里形成,并不断修复、完善心目中的人生楷模和偶像,和老师、同学的感情日益加深。

(三)情感不稳定,原则标准多元化

人的思想情感是在长期、不断的阅读、阅览和社会经历过程中逐渐萌芽,并在逐渐修正、完善,再修正、再完善的过程中形成并定型的。中学阶段,学生的思想情感正处于最初的萌芽时期,虽然表现活跃,但是游移、波动频繁,表现为左右徘徊,情感脆弱欠稳定,对真理的认知具有多元化的原则标准。

案例二:A校某生因擅自脱校、旷课现象受到校方严肃处分。消息传开,当天有B校学生在日记里写道:“校园规章是明摆着的,规则在前,犯规在后,受处分是咎由自取。”但是第二天,该B校学生得知受处分的是自己的姐姐,于是在第二天的日记写道:“虽然校规有明确规定,但是也应该有初犯和屡犯之区别……”

由于受学校中学生辩论赛影响,学生有时还会表现出无原则地为取胜而狡辩的好胜心理。

(四)思想走极端,情感失真

由于受游移、波动、徘徊思想和真理原则多元标准制约,尚未形成成熟、稳定的世界观,部分具有幻想潜质的学生在深入阅读文学作品或者感受社会生活时,会受人物和故事情节以及社会现象的影响,在随后的语言行动中表现出思想走极端、情感失真的现象。其表现为:

1.对象失真

阅读文学作品时天真地跟着作者或者主人公的思维走,把别人的思想情感当作自己的思想情感,使自己成为别人的影子,并且如梦如幻地以此概括、看待现实生活。

2.时代失真

在阅读历史小故事时,把自己置身于已然作古的时代,在崇拜历史英雄的同时,感慨现实社会机遇不再,个人才智无从发挥,牢骚满腹,表现出一副现实虚无主义思想。

3.民族失真

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时,常常被新鲜、与自己民族迥然不同的异域、外民族的社会形态和生活风貌所吸引,感觉外国这也好,那也好,表现出民族虚无主义思想。

二、高中语文课本诗歌内容的特点

纵观高中阶段语文课本全五册,共收入教本课文108篇,其中诗歌(包括古诗词和曲)课文30篇,占课文总篇目的27.8%。可见诗歌对于学生的人文教化意义是被教育专家普遍肯定的。

古今文学体裁五花八门,多种多样,诗歌只是其中的一种。诗歌内容之所以能够在高中语中占据这么大比例,这是由它的体裁特点所决定的,这些特点既利于青少年语文教学,又符合他们思想情感的激发和陶冶。

(一)表情达意热情澎湃,适合青少年直抒胸臆

高中生感情充沛,意气风发,热情奔放,是人生最浪漫的时代。他们除了集中精力学习以外,对自我,他们具有彰显青春、渴望爱情、经营人生的需求;对社会,他们兼有胸怀祖国、回顾历史、憧憬未来的愿望。这种需求和愿望需要从同样热情澎湃的优秀文学体裁中得到验证和寄托。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通过“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文学描写,使浪漫而富有质感的青春理想呼之欲出;再如卞之琳的自由体诗《断章》,全文只有四句话,将一个暗恋者和一个被暗恋者的关系体现得明白如画。

(二)篇幅短小精悍,便于发挥性教学

无论现代和古代,诗歌的篇幅总是相对短小精干,即使是长篇诗歌,其行文句子也均为几字或十几字,相对于散文形式的文章,它更便于阅读、理解、吟诵和记忆。用这样的文章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以一当十,把教学课文所需要的大量阅读、理解和记忆的时间用于对文章内涵的发挥性思维和全面把握,实现通过阅读诗文理解文学、通过阅读诗文了解历史、通过阅读诗文把握生活的目的。

(三)笔落惊风雨

从古至今,大凡具有惊天动地文学才思的文章多为诗歌作品。如唐代李白的《蜀道难》,能把知识分子人生追求之艰难融合在常人无法想象的古人开路和行路危难的形象描写中;宋代李清照《声声慢》通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九对词语重叠,把人物难遣孤寂、伤心、憔悴、忧愁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被誉为千古奇文;唐代李煜《虞美人》通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生动比喻,把亡国君主的千古奇冤像长江波涛那样动态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在中国灿若繁星的文学史上,类似的诗篇如屈原《天问》、白居易《琵琶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等等,可谓层出不穷。

三、通过诗歌教学,培养学生思想情感的目的和意义

由于诗歌作品大多思想鲜明,情感充沛,在形式上具有直抒胸臆、短小精悍和笔落惊风雨的体裁特点,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教学内容。因此,通过诗歌教学的途径,除了实现语文发展以外,还可以催发学生的文学萌芽,可以使学生拥有青春经典,对培养和陶冶学生思想情感具有积极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文学萌芽

文学是高等教育的相关专业或课程,或者是社会应用门类和内容,高中毕业后,考上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要正面面临文学的学习和深造,没考上大学的学生则要通过就业,服务社会。无论考上大学还是没考上大学,其中有相当部分人员会在未来的工作中涉及文学应用课题(文学创作、文化策划、写报告、写信息都要涉及文学知识),而且都要以高中阶段初步掌握的文学知识为基础。高中阶段语文教学逐渐脱离小学、初中阶段语文以语言为主的模式,开始向文学内涵过度。而诗歌是文学要素最具备、文学手法运用最充分的文学体裁,因此,抓好高中阶段的语文诗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文学萌芽,为未来的升学或者服务社会打下扎实的文学基础。

(二)使学生拥有青春经典

高中阶段是人一生最为珍贵、最值得珍惜的“青春”时期,在这个时期接触或掌握的知识、理念、经典或偶像,是其一生中记忆最为深刻的内容,对其一生的影响也是最为深远的。

诗歌作品思想鲜明,感情充沛,无论在青春彰显、历史凭吊、爱国主义、文学才思还是爱情表现等方面都堪称“经典”,因此,抓好高中阶段的语文诗歌教学能够让学生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青春经典”宝库,在未来的人生岁月里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三)使学生树立起人生偶像

阅读着战国时期诗人屈原的《离骚》,朗诵着俄国浪漫主义诗人普希金的《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品味着伟大革命家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不用说高中时期的青少年,即使是成年人,即使是天天面对课文的语文教师,也会被其中的文学形象所感动,对文学主人公或者抒情主人公产生无限的敬佩之情,因为其中的人物已经从情感、审美、理想、追求上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占据了读者的全部,这就是文学“偶像”的力量所在。因此运用好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这个环节,能够使学生树立起光辉的人生偶像,为未来服务社会奠定思想基础。

四、通过诗歌教学,培养学生思想情感的方法和途径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除了中心要义的语言、文学功能外,还兼具一定的历史、人文、道德、美学等多学科信息资源,笔者把它视为语文教学的“副产品”。诗歌篇幅短小,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因此在诗歌教学中,为了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可以通过教学计划的完善,把大量的时间从单纯的“语文”感念中解放出来,用作更深层次的“副产品”加以挖掘和利用,实现培养学生思想情感的目的。

(一)结合诗文背景资料教学,萌发学生丰富多彩的人文科学意识

凡经典性优秀诗文一般都具有历史、人物、事件等丰富、广博的背景资料,如《沁园春·长沙》的背景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夜,人物是中国历史上堪称空前绝后领袖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背景是东汉三国时期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军队,奠定三国三足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其作者是北宋文豪苏轼。《离骚》首先是中国古代最重要文学载体——楚辞的代表作;其次它的抒情主人公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其三,作品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美政”“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皇天无私阿兮”等政治理想。《蜀道难》的作者是中国从古至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虞美人》表现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国破家亡的历史典故,作者是南唐末代君主——李煜等等。

通过这些背景材料的深入性、挖掘性教学,并辅以相关作业,足以激发和形成学生丰富多彩的人文科学意识。

(二)通过文学人物认识世界的态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世界观、信仰是个体自主、自觉认识世界(包括自然和社会两方面)、改造世界、服务社会的指导思想,但是其形成过程则必然要受到后天教养的影响,接受什么样的教养就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世界观和信仰。人类所有教育的目的无非是引导人们早日脱离愚昧,走向科学和文明。屈原的《离骚》在2000多年前就对迷信天命论进行了批判,抓住《离骚》的这层意义进行延伸教学,对于青少年破除迷信思想,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其意义是震撼性的。虽然教材中此类诗文为数甚少,但是,是要意识到了这一点,既可以由此及彼,融会贯通,在其他内容相关但非诗歌课文教学中,或者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加强这种理念的积累和巩固。

(三)通过文学形象鉴赏,陶冶学生的个人情操

在诗歌教材里,不仅有毛泽东、屈原、李白、白居易、李清照等可与日月争辉的历史人物形象,同时更有大量象征理想(普希金《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爱情(舒婷《致橡树》)、友谊(罗伯特·彭斯《旧日的时光》)、祖国(闻一多《发现》)、民族(艾青《北方》)的普通文学形象,通过这些文学形象的鉴赏,可以使学生得到人生理想、国家民族、爱情友谊等正能量教育、道德审美教育,实现陶冶情操的目的。

由于诗歌短小凝练,内涵通体透明,课堂教学较为轻松,因此可以把大量教学时间用到它潜在的人生正能量的挖掘教学中,这种效果是其他体裁课文教学不易达到的。

以上是通过诗歌教学,培养学生思想情感的三种基本教学方法和途径,但是在具体操作中需要坚持一定的前提原则。一是以语文内涵教学为主,人生正能量挖掘为辅,两者相互兼顾,互为动力,不能有所偏废;二是在引导和陶冶学生思想情感的过程中,要结合时代生活实例,要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注意循序渐进,逐渐巩固。三是计划在前,一以贯之,要在对全五册诗歌内容以及相关课外阅读内容整体把握、全面计划的前提下形成系统化的思想情感教学计划,做到胸有成竹,并注意学期、学年内容的衔接,保持指导思想的前后一致。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诗歌教学不仅是语文素质教学的一部分,也是激发和陶冶学生文学萌芽、拥有青春经典、树立起人生偶像的过程。通过诗文背景资料挖掘教学、文学人物认识世界态度以及文学形象鉴赏,可以激发学生健康真挚的思想情感,形成科学、文明的世界观和唯物、辩证的人生信仰,培养高尚的个人情操。

参考资料:

1.李方《对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思考与尝试》,育星教育网。

2.苗志军《高中语文古诗教学的新法探索》,《语文学刊》2008年第14期。

3.韩秀清《高中语文外国诗歌教学的困境及对策初探》,《中学语文》2010年第24期。

猜你喜欢

诗歌文学情感
我们需要文学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诗歌岛·八面来风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