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宜的才是最好的
2016-05-30张文明
张文明
近期,作为区级语文优质课竞赛评委,笔者观摩了12节参赛选手的课,其中有两节课给我印象极深,一节是吉祖英的《凡尔赛宫》,另一节是高尔基的《海燕》。
《凡尔赛宫》的主要程序是这样的:
一、导入
音乐声中,幻灯片镜头分别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巍中山陵”“凡尔赛宫全景”三张图片,在比较中引入新课学习。
二、整体感知
投影出示:读课文,完成填空
的凡尔赛宫
三、画面解说
投影呈现:欣赏凡尔赛宫的相关图片,任选一张图片,以导游的身份,用自己的语言解说凡尔赛宫。
分别展示图片:凡尔赛宫外壁、内部陈设和装潢、镜廊、大花园、绿荫中女神雕像等。
四、合作探究
为什么说凡尔赛宫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五、品味语言
你认为文中哪些词句写得比较好?
六、拓展延伸
1.你们知道法国还有哪些著名建筑;除了法国外,你还知道哪些国家的著名建筑。
2.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投影呈现图片:巴黎卢浮宫、凯旋门、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吴哥窟、泰姬陵、狮身人面像、金字塔、伦敦铁塔、悉尼歌剧院、万里长城等。
七、课后练笔
选择校园一景,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描写。(不少于150字)
《海燕》的主要程序为:
一、导入
二、点击ppt演示图片,出示标题
三、点击ppt演示图片,出示海燕、大海、狂风、乌云等画面
四、点击ppt演示图片,出示作者简介
五、点击ppt演示图片,出示注音解词的内容
六、点击ppt演示图片,出示写作背景
七、播放录音
点击ppt演示图片,出示问题:用一句话概括你听到了哪些内容
八、出示答案要点
点击ppt演示图片:暴风雨来临前的三幅画面
九、自由朗读课文
点击ppt演示图片,出示要求:
1.自由练读。2.个人比读。3.小组比读。4.自由比读。
十、问题探究
点击演示图片,出示思考题:
1.找出正面描写海燕的句子。
2.从这些句子中,你的心中出现了一只怎样的“海燕”形象?
3.写海燕欢叫飞翔的时候为什么要写海鸥、海鸭、蠢笨的企鹅呢?
十一、点击演示图片,分别出示答案要点
十二、探讨象征手法及作用
点击ppt演示图片,问题出示:海燕象征什么?
点击ppt演示图片,明确答案。
点击ppt演示图片,问题出示:大海象征什么?
点击ppt演示图片,明确答案。
点击ppt演示图片,问题出示:海鸥、企鹅、海鸭象征什么?
点击ppt演示图片,明确答案。
点击ppt演示图片,问题出示:乌云、狂风、象征什么?
点击ppt演示图片,明确答案。
点击ppt演示图片,问题出示:暴风雨象征什么?
点击ppt演示图片,明确答案。
十三、拓展延伸
点击ppt演示图片,出示思考题:荷花、蜡烛、雄鹰等形象可以象征什么?今天,抛开时代背景,你能赋予海燕什么新的象征意义吗?
……
乍一看这两课,都还不错。课前准备周密细致,课堂知识容量大,设计精巧,教学手段新,可谓煞费苦心。再仔细一琢磨,便会发现《凡尔赛宫》的教学出现了本末倒置、滥用媒体的倾向。选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为了更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但这位教师纯粹是为“信息技术教学”而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只见画面不见文”,学生所获多为“转瞬即逝”的图片画面。这样的语文阅读课,最多只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写什么”的理解,而对于“怎么写”则极少触及。尤其是对更基本、更重要的“用什么写”的探究和把握更是不足。
而《海燕》这一课,课件成了课本和黑板的复本,辅助教学成了“代替教学”,一节课播放PowerPoint演示文稿28帧,包含的文字可以数以千计,课堂成了精美图片的展示时间。图片演示占据了大量的时间,教师没有时间对画面本身的内容作充分的讲解并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学生没有时间去观察、探究、分析,思维跟不上,该做的笔记做不上,对所学的内容生吞活剥;结果是教师豪情满怀,学生观后茫然四顾。
像这样的两节课,在现今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绝非个案,应该说有一定的代表性。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让课堂更加有效、高效。笔者以为,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上必须把握好一个“度”,必须寻求它和传统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必须贯彻“合宜”“有效”的原则,用得“准、巧、活”。比如:注重传统教学的教师,在讲授《一面》中鲁迅先生的肖像描写时,一般采取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中三次描写鲁迅外貌的段落,理解三次外貌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这些外貌描写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性格特征。在此基础上,联系读过的文章,归纳一下如何写人物外貌。
擅长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采取的方法则是将《一面》中的鲁迅先生三次不同的肖像用镜头组合的方式进行展示,让学生深刻体会鲁迅先生的外貌特征和崇高品质,并去归纳外貌描写的手法。
以教与学互动为结合点,可以将以上两种教法巧妙地整合为:先以镜头组合的方式投影展示鲁迅先生三次不同的肖像,请学生根据画面,分别描述鲁迅先生的肖像;然后引导学生诵读课文中描写鲁迅肖像的文字,并与自己所描述的内容进行比照,在比较欣赏中体会鲁迅的外貌特征和人物外貌描写的手法。这样,教与学互动,语文信息技术教学就由单向的报告演示型向交互型转化,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提高了学习的成效。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设计核心是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课型,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上要找到最佳的切入点,以体现出各种文体、课型的特点。如诗歌、散文则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侧重于创设情境、引发联想,指导朗读、品味语言;小说、戏剧则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侧重于再现故事情节,再现人物形象,进行比较、分析,指导学生表演;说明文则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侧重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展示事物的特点,指导学生从结构、功能、用途等方面说明事物。具体的一节课而言,信息技术的运用主要应考虑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用在问题呈现时。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问题,教学过程就不可能走向深入,就不可能富有智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智慧特征将知识点转化为探究的问题,引发他们思考,启迪他们的智慧。课堂上教师将贯穿一节课的主问题用投影适时呈献给学生,与传统教学相比,这样的问题呈现,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可以确保学生思考的方向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二是用在方法点拨时。“点”是明要害,抓住重点;“拨”是正谬误,排除疑难。在生本对话中,当学生思路无法打开,又不能打断他们的思维时,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轻灵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顿悟;在生生对话中,当争论莫衷一是,教师不宜强行下结论时,利用信息技术的快捷在迷糊处一拨,学生便有可能自解其难。如探究《端午日》的深层内涵时,教师一般会出示这样的问题:“课文重点介绍了人们熟悉的赛龙舟习俗,却将人们不熟悉的捉鸭子习俗写得比较简单。这是为什么,请说说你的看法。”对此问题,学生自行解决一般会无从下手,相互讨论往往也会不得要领;此时教师用投影分别展示赛龙舟和捉鸭子这两个习俗所蕴含的民风民情,同时补充穿插展示赛龙舟的有关材料,给学生以提示和指点。这样的方法点拨定能让学生茅塞顿开。
三是用在要点强调时。在每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对一些重点的知识需要加以梳理归纳,对一些探究的思路和方法需要给以归类总结,对一些基本的能力需要予以强化训练。这些仅仅通过口头说明或强调,肯定不会给学生留有深刻的印象,板书在黑板上,肯定会影响课堂的进度和深度,而借助信息技术,则可以很轻松地解决以上问题。
四是用在激发兴趣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借助信息技术创造优美的意境,适时地将符合文章内容的音乐、图片、视频、Flash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巧妙恰当地呈现出来,能够快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激发学习欲望。比如让学生通过听录制的各种声音,展开想象,将周围环境、人物、事物联系起来编故事;看故事情节的组合画面,想象故事的开头,或交代故事的结尾,逆向推想故事的起因和经过;看配乐影像,引导学生观察人物或动物的动作、表情并进行描述等等。如《故乡》的学习,赏读月下刺猹图时,教师用投影呈现不同版本的少年闰土的插图,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给这些插图配一个画外音,据此引领学生把握少年闰土的形象。这样处理,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为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如《陈毅市长》的学习,可以在授课过程中穿插有关《陈毅市长》电影的精彩片断,从而去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打开探究文本内容的天窗。
五是用在不可言传处。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对课文情境的体会“妙不可言”,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这时语言显得苍白无力,传统的“教育者——教育对象”模式遇到了挑战。必须采取“教育者——教育媒体——教育对象”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把不能言明的“妙处”通过信息技术传达给学生。如《苏州园林》中的“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景致,对于未去过园林的人,无论怎样用文字解说,总不能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具体的印象。课堂上,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只要将这处景致以特写的镜头,配上音乐展现给学生,这时学生不仅会感受到园林绝妙的美景,更会感受到建造者独特的匠心所在。在具体的教学中,有时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由于受人工操作和现场条件的限制,有些知识的理解、难点的突破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利用信息技术来演示,把课文内容变为直观、形象的影像画面,就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中的专有名词“海市蜃楼”,《万里长城的构造》中的专业术语“垛口、墙台”等,《七颗钻石》中的特定说法“大熊星座”,《美丽的西双版纳》中的独特文化风俗“关门节”和“开门节”等等。
六是用在思维强化训练处。《语文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而在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不当使用,导致课堂缺乏有品质的思维活动,课堂思维流量低甚至没有思维流量,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对此,我们应做必要的调整和积极的改革,让现代信息技术成为高效课堂的助推,而不应成为束缚。如诗词鉴赏课,运用信息技术呈现的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把学习中疑难之处的情境再现,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思维向深层发展。这样的处理,既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强化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再如学习《羚羊木雕》时,如果在最后的环节投影出示这样的问题:请你将课文的结尾与投影上的原文结尾进行对比阅读,并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结尾。
同时投影出示原文结尾:
我慢慢地从楼梯上走下来。外面的雪已经下得很大了,雪花落在羚羊的身上,又滑了下去。我突然觉得羚羊变得那么重,以至于我不得不用双手托着它。我在雪地里慢慢地走着,忽然,我听见后面传来万方的声音。我惊奇地回过头。万方气喘吁吁地跑到我的眼前,他既没有戴帽子,也没有穿棉衣。他把手里拿的玻璃罩子盖在我的羚羊上,又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拿着,没有礼物,咱俩也是好朋友!”
“你妈妈会说你的!”我看着他的眼睛。
“没事儿,凡是爸爸妈妈送给我的东西,不管我给谁他们都没说的……”他十分爽朗地微笑着,露出那像白雪一样的牙齿。
“明天打雪仗,来早点!”万方跑了,还不时地扬起手臂向我打招呼。渐渐的,他消失在雪花飞舞的世界里面了。
我哭了,我真的号啕大哭起来。雪花和泪水一起落在玻璃罩上。我从来没有这样伤心过。
此问题要求学生剥离表象并且在对比和判断中得出自己的看法,这种从联系和区别中做出独立评论的问题,不单单关注学生探究文本内容和写作能力的训练,更关注的是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堂教学合宜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优化语文教学环节,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添上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