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二孩家庭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2016-05-30潘点点

考试周刊 2016年3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幼儿教育

潘点点

摘 要: “全面两孩”政策之后二孩家庭将增多,二孩家庭幼儿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社会、家庭和幼儿自身均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二孩家庭幼儿的心理表述为切入点,分析和总结二孩家庭幼儿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缺乏安全感、行为错乱、没有原则,其解决方法为营造和谐的情感氛围、树立正确的角色定位、建立平等的相处规则。

关键词: 二孩家庭 幼儿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单独两孩”政策,即“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生育政策”①。2015年10月29日闭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意味着条件适合的夫妇生育二孩的可能性增强,非独生子女家庭将增多,这代表了更多的幼儿将承担非独生子女的角色,面对家庭的二孩环境,无论是长子女还是幼子女,心理健康的路程都将遭遇绊脚石。幼儿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因此,二孩家庭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笔者将从身边的真实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和总结二孩家庭幼儿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法。

一、二孩家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化解矛盾,维护家庭、社会的稳定和谐。

早在该政策出台以前,已有不少家庭由于各种原因诞下“二宝”,但不愉快甚至不幸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些事情,影响了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谐,急需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化解矛盾,避免将来悲剧的重演。

(二)未雨绸缪,给予幼儿良好的生存环境。

良好的生存环境包括生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尽早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减少幼儿积怨爆发的情况,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打好基础。做好长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心情愉悦地接受“二宝”,同时帮助幼子女稳定生命健康和心理健康。做好幼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长子女更易与其和睦相处,温馨友爱。

(三)由己及人,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在幼儿踏入社会之前,家庭便是他们尝试交往的主要场所,二孩家庭尤其如此。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孩子梳理自己的情绪、树立健全的人格等,在与兄弟姐妹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培养分享、合作、互助等良好品质,这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十分有利。当孩子能够处理好与兄弟姐妹的交往问题,再能推己及人并举一反三,走出家庭以后,他们的社会性的发展会更加顺畅。

二、二孩家庭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和原因

(一)不和谐的环境氛围造成幼儿缺乏安全感,长子女易自卑,幼子女易敏感。

案例:洋洋(男,5岁)家里添了一个小弟弟,洋洋好像有了心事。

教师:你有个小弟弟了,开心吗?

洋洋:不开心。爸爸妈妈每天都抱着小弟弟,不喜欢我了。

分析:洋洋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他开始怀疑本身,也质疑父母对自己的爱。可能是对于外表,可能是对于能力,或者是对爱的不自信,他们怀疑自我的价值。长子女能够感受到家庭环境的悄然变化,他们认为二孩后的家庭没有再给予他们足够的爱和鼓励,他们会缺乏安全感,产生自卑感。幼子女如若一直无条件享受很多的爱,今后稍有一丝爱的转移,他们便会焦虑不安,变得敏感。4岁的多多就因为父母一同接送脚受伤的姐姐而大闹不止。

(二)不正确的角色意识促使幼儿行为错乱,长子女易自私,幼子女易依赖。

案例:雯雯(女,5岁)的妈妈怀孕了,雯雯很不开心。

教师:你喜欢妈妈肚子里的小宝宝吗?

雯雯:我喜欢小弟弟,不喜欢小妹妹。

教师:为什么呢?

雯雯:小妹妹会跟我抢花裙子和芭比娃娃,小弟弟会有自己的玩具。

分析:自私是人类的一种本性,以自我为中心、自控力不足的幼儿更加容易受到自私本性的支配。雯雯害怕有人跟她分享本来独有的东西,她说的是物质上的,其实还有精神上的。很多幼儿从独生子女一下子变成了非独生子女,原本“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他要与另一个比他更小的孩子分享一切,如果长子女还没有准备好承担哥哥和姐姐的角色,这无疑就是个很大的冲击,会激发本身的自私因子。幼子女在家庭中经常被认为是“最弱小者”的角色,受到格外多的保护,自身倾向于依赖家庭或某个人,这样的角色意识并不健康。过于依赖,无法使幼儿获得独立的人格,并对参加各种活动产生障碍。

(三)不公平的相处规则导致幼儿没有原则,长子女易懦弱,幼子女易任性。

案例:昊昊(3岁,男)有个性格温和的小学一年级的哥哥,相反,昊昊的性格就比较任性强势。

昊昊:我想要玩这个玩具。

教师:可是朵朵先选了,你可以等下跟朵朵商量轮流玩。

昊昊:我就要现在玩,你们不好,我哥哥就会让给我玩的(地上打滚哭闹)。

分析:如果不能立刻满足昊昊的要求,他就会任性地哭闹打滚到大人妥协为止。父母很宠爱昊昊,哥哥在家中也是比较谦让的,因此作为幼子女的昊昊就更加有恃无恐。幼子女被认为需要更多关爱,家庭成员大多对于幼小的“二宝”比较宽容和疼爱,他们的要求很容易被满足,但是长久以往,幼子女认为自己的要求一定要被满足,感受到了自己的特殊地位,没有原则约束,会变得任性;长子女即使没有错,被要求无条件忍让,原则在他们的眼中渐渐变成一种没有意义的东西,他们渐渐不愿意在原则内争取自己的利益,渐渐会变得懦弱不堪。“不公平”是长幼子女间矛盾的催化剂,也是长幼子女性格极端的罪魁祸首。

三、二孩家庭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②笔者认为以下所有解决方法均需由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共同配合完成。

(一)营造和谐的情感氛围。

幼儿善于模仿,他们从成人那里学会爱人的方式,成人有责任为他们营造和谐的情感氛围推动幼儿心理的良性发展。《指南》指出应“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③”。幼儿生活在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之中,家庭中恩爱扶持的夫妻关系、幼儿园里轻松平等的师幼关系、社会上友善互助的民众关系,都能够让幼儿感受相爱、享受被爱、学习关爱,从而获得安全感、发展社会性。爱和尊重是相互的,在温馨的心理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幼儿,怎会有严重的自卑或敏感行为呢?

(二)树立正确的角色定位。

人在社会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正确理解不同角色的含义是承担角色任务的良好开端。但幼儿还没有能力把握不同角色的意义,也没有能力自由转换并适应不同的角色,他们需要帮助和引导。对于长子女,应提前告知弟妹即将到来,以“娃娃家”等游戏的方式体验哥哥姐姐的角色,给他们时间和方法过渡和适应。有了“二宝”以后,让长子女参与养护,体验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自己好好成长的同时呵护弟妹,成为他们的榜样,学会分享,还能收获弟妹的爱。《纲要》指出:“幼儿不是被动的‘被保护者。”④对于幼子女,应给予其充分的机会发展自主性、发挥自己的价值,让他体会到独立性,增强自信心。“大宝”不自私,“二宝”不依赖,其乐融融。

(三)建立平等的相处规则。

幼儿年龄虽小,但眼睛雪亮、心思敏感,在建立自己的处世规则之前,他们从平时的点点滴滴都能够摸索出成人的原则。“不公平”的规则对长幼子女的原则意识均有不利影响。典型的譬如“你是哥哥,先跟弟弟道歉”的思维,就有害幼儿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应建立“对事不对人”等公平的原则,长子女遵循规则,会自愿做出榜样,而非无原则懦弱退缩;幼子女接受规则,才能理解是非对错,不会无底线肆无忌惮。幼儿园和公共场所有固定的普适性规则,在规则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因年龄允许特例。平等的规则是帮助幼儿建立原则意识的重要途径。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2013.

②[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88.

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2013.

[2][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88.

[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王占吉.独生子女心理问题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09.

[6]宋梅.生育第二孩对长子女的心理影响及对策分析[J].教育导刊,2015(6):80-83.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幼儿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