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道德情感认知发展规律及应用

2016-05-30张继虹

考试周刊 2016年31期
关键词:道德品质教养图式

张继虹

幼儿具有较大可塑性,幼儿时期是培养良好道德情感认知的关键时期,良好的道德情感认知决定孩子将来能否真正成为具有优秀品格的人,并且是幼儿日后价值观形成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

叶圣陶先生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因此,幼儿道德情感认知的发展首先从道德认识开始,而后升华为道德情感,影响或指导幼儿日后的种种行为,进而指导我们更好地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认知。

通过对于幼儿道德情感认知发展的规律的研究,我们可以掌握一般规律,并将这些规律运用到幼儿培养当中,让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父母不同教养方式的影响

皮亚杰认为,尊敬是爱和怕共存的一种特殊情感,只有爱不足以产生责任感,即无法形成幼儿道德的成长过程中的他律,而怕则容易使幼儿产生屈从或者为了自身利益的暂时性的屈从,只有尊敬这种爱和怕共存的情感,才能更好地实现幼儿成长中他律的作用。在他律发生作用的过程中,不同的教养态度会起到不同作用。鲍尔特温把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分为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四种不同类型,不同教养态度对于幼儿认知过程中他律的作用机制影响相差很大,溺爱型、放任型教养态度会极大削减他律产生的作用,因为这两种教养态度无法在幼儿心中形成强制性模范,同样会扭曲幼儿对于好或不好认知。如果在溺爱型和放任型的教养方式中,幼儿无法获得正确的反馈信息对自身的认知图示进行同化或者顺应,比如一直对幼儿的行为不进行纠正,那么幼儿会错误地认为本来不道德的事情是可以接受的,或者说是正确的,就会将错误的信息同化到自身的认知图式中,久而久之,会造成幼儿道德品质差的后果。而专制型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对于父母意见的反抗、抵触情绪,从而导致客体在幼儿认知图示中的作用产生很大偏差。

二、幼儿道德情感认知发展规律的应用

1.成人对是非善恶的评价标准是幼儿道德情感发展的参照系

在前道德阶段,幼儿没有所谓的道德与不道德的评判标准,幼儿与他人为参照系,在行为中、在交往中学习和掌握社会性道德评价的尺度,幼儿接触的所有客体,包括父母、亲友等,都应该在与幼儿接触时是非分明、爱憎分明,因为幼儿最初形成认知图式时模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在没有道德评判标准的前提下,幼儿会模仿所有接触的信息,包括所有可能接触的客体的行为、语言等,这就会造成幼儿道德品质发展出现很多不确定因素。只有所有客体,尤其是长时间接触的客体,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给幼儿一个好的参照系,一个好的模仿对象,才能为幼儿的道德品质发展提供一个好的基础。

2.幼儿所有的行为都应该给出意义明确的反馈

幼儿对情感的捕捉是非常敏感的,他能从对方的表情、动作中确定自己的行为是否是“好”的,但是很多父母经常对孩子一些习惯性的不好的行为熟视无睹,那么就会导致幼儿对于自己的行为产生错误的认知图式,把很多不好的行为当做是被权威者默许的,是“好”的行为,同化到自己的认知图式中,逐渐形成一个不健康的认知图式,对以后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

3.积极合理利用好他律的作用

前面已经提到,在他律阶段,幼儿的认知图式的同化与顺应的动力来源于客体采用的教育方式、教养方式,所以父母或者教师都应该采取积极的教育方式,及时、准确地纠正幼儿不好的行为,但是另一方面,幼儿除了积极的社会性情感外,也常常会表露出一些消极的社会情感。对于幼儿一些看似不合理的行为,决不能简单地判断其是非而急于改变其行为。因为幼儿的语言、举止行为中流露或暗示出来的情感,常常有较为隐蔽复杂的原因。教师或者父母要认真了解、观察每个幼儿是否有安全感、信任感,是否是身体不舒服、或是焦虑,为什么会攻击别人,等等。对幼儿不适当的行为和反映出来的消极情绪应抱宽容、接受的态度(但接受不是赞同),以理解的立场允许其顺畅表达。指导幼儿表达、宣泄情感的过程,正是幼儿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情感的过程,同时是合理处置、控制自己情感,培育同情心与自制力的过程。

4.可以采取有目的的道德情感培养课程

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集中、系统的道德情感教育课程,根据幼儿道德情感经验的内容、类型及范围,制订出系统的教育计划,并按计划加以实施。通过父母或者教师有目的地进行幼儿道德情感的培养,可以人为地为幼儿建立一个良好的道德情感认知图式,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强化,从而为幼儿的道德品质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同时,通过对幼儿不良道德行为的分析,可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制订出一个纠正计划,从而利用权威者的他律作用对幼儿的认知图式进行积极顺应。

5.培养孩子的归属感、依恋感

归属感、依恋感,虽然并不就是道德情感,但因为这类情感的社会本质,使得它们可以发展成为同情、友谊、分享、合群、尊敬,以至集体感、爱国感、责任感等更高形态的道德情感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幼儿的情感教育中,无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应致力于营造一个温暖、安全、信任、互助的良好环境,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关心、分享、互助。合作等情感经验,使他们向往羡慕、尊重好人好事,加深对满意、快乐、自豪于自身的道德行为表现及对道德过失、道德批评、道德评价、道德舆论的自愧,不安、甚至内疚的情感体验等。

参考文献:

[1]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9.

[2]J.皮亚杰.发生认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2.

[3]J.皮亚杰,B.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4:6-7.

[4]钱雪娟.“攻击”后的反思——幼儿攻击行为的家庭成因及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4(10).

猜你喜欢

道德品质教养图式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幼儿道德品质教育策略探究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教养方程式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交往是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简评杨鲜兰、彭菊花新著《交往与青少年道德修养》
熊孩子的超市教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