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2016-05-30王瑞峰

考试周刊 2016年31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课程整合信息技术

王瑞峰

摘 要: 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本文运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理论,从五个方面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可当成显示工具;信息技术可当成展示工具;信息技术可当成知识获取工具;信息技术可当成数学探索、数学实验的工具;信息技术可当成创设教学情境的工具。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数学课堂教学 课程整合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快速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这样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或手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能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就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本文将结合实践进行探索和讨论。

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可当成显示工具。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需要板书大量的性质定理和习题,而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如果采用传统的板书或口头说明,不仅消耗了课堂上的宝贵时间,而且往往会词不达意,导致学生听不懂、想不通。如果采用多媒体设备提前准备要板书的内容,既能增加课堂容量,又能提高时间的使用效率。例如在学习“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时,为了直观对比四边形的几个性质和判定,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把性质和判定全部板书出来,同时补充一些课堂练习,板书内容很大。而用多媒体把大量的板书在课前准备好,就可节省大量时间,增大课堂容量。

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可当成展示工具。

在传统的“粉笔+黑板”、教具模型、投影片等媒体展示各种信息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下,对于数学中的“动点”、“点的轨迹”等问题,只能用黑板上的一个静态的“定点”或教师的比划来表示,这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一些点的轨迹问题、图形的旋转、平移等变化问题无法展示,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就能向学生展示难以用语言或一般教具阐述的事实,可以说让这个“动点”真正“动”起来了。我们只要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一下“动点”的运动动画,学生就能清楚地看清随着“动点”运动时图形的变化,轻松地解决了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表象,理解新知识。这样,缩短了抽象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迅速掌握知识架起了桥梁。例如,在学习“圆的概念”时,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圆的两种概念(形成性概念和集合概念),可以利用一些软件现场动画演示这两个概念的形成。这样,使抽象的概念变得清晰起来,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教学内容,达到了学习目标。这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初中数学中的全等图形、相似图形、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形等平面几何知识,完全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比如用几何画板)展示变换过程,揭示数学本质,帮助学生观察和理解。而对于函数问题,也可以画出图像,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轻松探索函数性质。

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可当成知识获取工具。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基础教育硬件设施的大力投入,互联网和校园网已经成了学校的标配,数学教材已不再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与数学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也可以通过QQ、E-mail等形式和老师、同学进行数学问题的讨论。如教学《勾股定理》时,我设置了“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网络自行解决。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到“赵爽弦图”等勾股定理的历史,从而感受到我国古代数学知识的伟大,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可当成数学探索、数学实验的工具。

美国华盛顿大学有一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在高效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是不够的,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必须让学生亲手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投入数学实验和数学探索,获取知识,达到课堂学习目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实验、探索,在失败和成功中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如探讨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的规律和性质时,在“几何画板”的支持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计算机上先绘出一个动态的四边形,它在运动过程中可以是凸四边形也可以是凹四边形;但不管是哪种四边形,四边中点连线组成的四边形始终是平行四边形。在这种情景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什么样的条件决定“中点四边形”是矩形还是菱形?又如有关几何体的截面问题:“设想用一把刀,朝一个正方体砍下去,截面会是什么图形?”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利用多媒体制作出动态模拟图景进行猜想、探索、讨论,从而引发学生学习截面的浓厚兴趣。

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可当成创设教学情境的工具。

因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是很多学生厌学数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往往要创设教学情境。而信息技术具有形象直观、形式灵活、超媒体等特点,可以将难以用语言准确而完整表达出来的图形、图像、抽象复杂的空间等信息通过文字、动画、视频、声音等数字信息,使之有机结合在一起,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使无形的数学化为有形的数学,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如教学《轴对称》时,可以先制作一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动态的蝴蝶,这只蝴蝶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让学生根据蝴蝶的翅膀的运动很快理解“轴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让学生举出不少轴对称的其他实例。在这种直观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学生兴趣盎然,一点也不觉得枯燥,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思考、主动观察,很自然地完成了轴对称的相关知识及相应的定理,从而实现了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总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是要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成为课堂教学和谐自然的一部分。这种整合是未来数学课堂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下,要成为优秀的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努力探求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以便更好地达到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利用等能力,教给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洪发,黄荣华,卢昕.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3(6):26-29.

[2]吴华,马东艳.美国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04(4):75-79.

[3]张怀德.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J].课程与教学研究,2010(1):111-115.

[4]杨改学,等编.现代教育技术教程[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教学课程整合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浅谈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让问题设计为数学教学创新绽放精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浅析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课程整合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