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吹来节水风
2016-05-30赵宏伟
赵宏伟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畜产品等的生产基地。但是,新疆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2014年,新疆经济社会用水总量为581.82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为550.99亿立方米,约占总用水量的95%。“绿洲经济,灌溉农业”是新疆的基本特点。可以说,灌溉是新疆农业的命脉,没有灌溉支撑,农业发展将寸步难行。
2015年11月7日,新疆水利厅副厅长凯色尔·阿不都卡的尔向丝路明珠采访团介绍说,截至2014年年底,新疆灌溉面积有9200多万亩,累计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180万亩,约占新疆总灌溉面积的45%。预计“十三五”期间新疆将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600万亩。近5年,自治区本级财政累计投入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资金44亿元,按照南疆、北疆、东疆等不同地域和经济条件,补助标准为每亩100~500元,充分调动了各地科学建设农业高效节水的积极性。新疆灌溉水利用系数已从2005年的0.43提高到2014年的0.51。目前,新疆已成为我国农业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最大的省(区)。
让枣树按需吃上“自助餐”
哈密位于新疆东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素有“西域咽喉,东西孔道”之称。哈密市也是哈密瓜的故乡,以盛产哈密瓜闻名于世。哈密地区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年均降水量只有33.8毫米,而蒸发能力却有3300毫米。
2015年11月3日,记者到哈密市水利局节水实验中心采访。该中心承担着哈密市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灌溉定额测试工作,并对痕量灌溉技术在枣树大田的利用进行了探索。
在枣树痕量灌溉大田试验基地,节水实验中心主任丁鹏说,我国常用的喷灌、微喷灌、渗灌和滴灌等节水灌溉方法,均是人为控制灌溉时机和灌水量,属于“被动式”灌溉模式。而痕量灌溉是以土壤的毛细管为基础力,依照植物的需求,缓慢、适量地为植物根系进行供水的一项技术,该技术与植物需水特点完全匹配,即植物需要多少水就供给多少水。痕量灌溉能感知植物是否“口渴”,让植物自主地吃“自助餐”,因而水分利用效率和节水效果显著。
丁鹏主任介绍,由于哈密地区地面蒸发能力很强,因此运用传统的灌溉方式水量消耗很大。目前,试验地块的痕量灌溉采用机井水源,机井抽出的水存入固定的水箱。痕量灌溉系统的工作压力较小,末端的出水量为每小时0.2升,而普通滴灌的出水量为每小时2.4~3.2升。在供水350米的范围内,滴头的均匀度控制较佳。
到2015年,哈密市水利局节水试验中心已经进行了3年的枣树大田痕量灌溉试验。就现有的成果看,痕量灌溉比常规滴灌要节水10%~15%,枣树的产量也在逐年稳步增长。但是,目前痕量灌溉1亩地的投资较大,有3000多元,显然比成熟的滴灌技术要高得多。
新疆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痕量灌溉技术比滴灌能实现更大幅度的节水,而且还有抗堵塞、低能耗、长距离铺设等多项优势。痕量灌溉节水试验研究是一种节水技术储备,相信未来的应用前景广阔。
幻彩湖畔的牧场节水咏叹调
2015年11月4日一早,丝路明珠采访团驱车前往哈密的伊吾县,采访盐池乡的饲草料基地节水灌溉、淖毛湖3万亩自压滴灌工程、西坎村农民用水者协会建设等。在路上,哈密市节水办主任周立功向记者介绍,“伊吾”是隋唐以前哈密的古地名,汉代称伊吾卢,隋、唐两代设伊吾郡,但都不是现在的伊吾县,而是指以哈密为中心及其周围的地区。如今的伊吾县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我们采访的盐池乡地处天山山脉第四主峰喀尔里克山北坡。该乡年均降水量102.1毫米,年蒸发能力为2300毫米。今天的采访行程比较辛苦,我们会沿河谷穿越天山,来回有四五百公里的路程。
经过170多公里的行驶,远处公路左边隐隐约约看到了一片辽阔的水域。陪同采访的伊吾县水利局的同志告诉记者,这个湖泊叫幻彩湖,又叫吐尔库勒盐湖。幻彩湖的湖面面积有43400亩,平均水深70厘米。但是,令记者疑惑的是,处在浩渺的湖畔,公路右侧的牧场怎么会缺水呢?
原来,幻彩湖是一处神奇的湖泊,它既无入口,又无出口,是由地下水聚集而成的。据科学考证,幻彩湖湖水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如盐、硝、石膏以及铜等微量元素,湖水的盐度极高,不适合生物生长,因此水中没有鱼虾和水草,只有微生物——盐藻能够生长,盐藻在生活条件不佳时会产生血红素。湖水在光照、盐藻和各种矿物质的影响下,在温度变化时呈现出黄色、粉色、绿色、银白色等颜色,因而被称为幻彩湖。由于湖水含盐度太高,根本无法用于灌溉,湖畔的牧场只能“望湖止渴”了。
采访团来到幻彩湖畔盐池乡的一片饲草料基地,虽然已是入冬季节,黄色的牧场上有一层薄薄的白雪,但是远处如星星一般的牦牛和绵羊,为冬日的牧场增添了无限生机。丝路采访一路走来,记者看到了农业作物的大田节水、葡萄园和苹果园的果树节水,这天然的牧场节水着实令记者吃惊:一排排的20多厘米高的灌溉喷头整齐地排列在牧场上,一直延伸到天边。这么辽阔的天山牧场竟然配备了如此先进的灌溉设施,可见伊吾人民对水资源的珍惜!
伊吾县水利局副局长热西提·马力克介绍说,这片牧场有4000多亩,节水灌溉主要采用自压喷灌和滴灌的方式,水源引自山间沟谷里的2座坝塘,2座坝塘的容积都有将近10万立方米,水源来自天山的融雪。2座坝塘建设和牧场里的灌溉设施一共投资了1600万元。
其实,这片牧场只是盐池乡饲草料基地节水灌溉工程的“冰山一角”。
多年来,盐池乡以牧业为主,各族居民以游牧为主,但近六成的天然草场属严重缺水草场,每年要外调大量草料。“雪大成白灾,雪小成黑灾”,这曾经是盐池传统畜牧业的真实写照。1998年4—5月、1999年1—2 月,伊吾县遭受了50年不遇的特大暴风雪灾害,盐池乡的畜牧业也大伤元气。
痛定思痛,盐池乡畜牧业要摆脱靠天吃饭的尴尬境地,根本出路是建立饲草料基地、发展舍饲畜牧业。2002年实施饲草料基地节水灌溉工程以来,分别采取固定式喷灌、半固定式喷灌、滴灌等节水方式发展畜牧业。目前,盐池灌区耕地面积共有5.3万亩,实施节水灌溉面积有4万亩,占全灌区灌溉面积的75%。饲草料基地节水工程的建成,使项目区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溉工程体系,饲草料地亩均增产饲草270公斤,可有效缓解春秋草场和冬季草场超载放牧所需饲草量。通过饲草料基地节水灌溉项目的实施,农牧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
鄯善县:农户每立方米0.15元买的水能卖0.61元
鄯善县地处库木塔格山(沙山)北麓,西接火焰山东端。三面环山,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部为博格达山,中部为吐鲁番盆地和哈密盆地,南部为戈壁和沙漠。鄯善县年均降水量只有25毫米,但年蒸发能力为2751.0~3216.6毫米。
2013年,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将鄯善县纳入《全国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十二五”总体建设方案》,其成为新疆6个规模化节水示范县之一。鄯善县结合县域实际,按照项目要求,编制完成《鄯善县2013—2015年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项目建设方案》。
鄯善县连木沁镇的“大河水自压灌溉面积4.1万亩”项目被列入建设方案。2013—2015年,经过三年期实施,该项目总投资了7011万元,其中中央投资5497万元,地方配套1514万元。目前,已实现了连木沁整镇整村节水面积全覆盖。
鄯善县与西北内陆大部分地区一样,存在水资源总量少和时空分布不均等问题。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如何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是鄯善人苦苦追寻的目标。
2015年11月5日,丝路明珠采访团来到了鄯善县园艺场水权收储转让交易所进行采访。在这里记者看到,按照县政府下发的有关文件,试点区确定农业灌溉初始水权为每亩地997立方米;试点区农户拥有盖着县水务局红章的初始水权证,水权证注明了农户拥有的初始水权量。30年责任田实行基本水价为每立方米0.15元。试点区农户利用工程节水在定额内节约的水量可实行水权转让,水务部门按每立方米0.61元进行回购。
例如,一个拥有10亩地30年责任田的农户,大约有10000立方米的水权。若该农户通过节水措施,省下了2000立方米的水量,农户就可将此水量按0.61元的价格卖给水务部门,农户10亩地的初始水费购买价为1500元,而此次卖出的水权价格就达到1200多元。节水效益立竿见影,农户节水意识不断增强。
鄯善县水务局副局长沙俊刚一语道破节水天机:节水就靠“三分技术、七分管理”。
吐鲁番的葡萄沟里有条“生命之渠”
提起新疆的吐鲁番,人们很自然地想起了《西游记》里那座被孙悟空扑灭的火焰山,还有歌中唱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娜尔罕的心儿醉了”。吐鲁番市位于天山支脉博格达峰的南麓,吐鲁番盆地的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
吐鲁番是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也是世界上干旱少雨区之一。其年平均降水量为16.4毫米, 1976年的降雨量最少,仅有4.3毫米。
2015年11月6日,丝路明珠采访团来到了火焰山峡谷中的葡萄沟乡采访,这里距吐鲁番市区约15公里。采访车沿着煤窑沟第一人民渠进入葡萄沟口,与沟外荒山和戈壁滩景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沟内别有洞天,高大的树木披一身金色的秋装,茂密的葡萄田漫山遍野,沟边农家乐内欢声笑语,第一人民渠上富有民族特色的水工建筑引来记者们的赞叹连连。
曾经参与过1964年修渠劳动的60多岁的维吾尔族农民马赫穆提·艾孜孜对记者说,葡萄沟农民种植葡萄有1000多年的历史,原来浇灌葡萄用的是坎儿井的水,渠道修建后大多数的田块用渠水浇地。但是,渠道运用几十年后产生了损毁、渗漏等现象,到地头的水少了,好不容易引来的渠水浪费了不少。
吐鲁番市委外宣办主任孙世锋告诉记者,2014年煤窑沟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开始实施,中央和地方共投入近3000万元。另外,政府还积极引导葡萄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三分之一鲜葡萄出售、三分之一鲜葡萄制作葡萄干、三分之一鲜葡萄酿酒的产业格局。
马赫穆提·艾孜孜高兴地告诉记者,他家现有2亩葡萄园,葡萄的生长离不开水,整个成长期一共需要浇灌15次水。由于灌溉条件的改善,现在的灌溉周期比以前缩短了1~3天。除去化肥、水费等开支,1亩地的纯收入有5000多元。
孙世锋主任说,葡萄沟的兴旺离不开第一人民渠,渠道送来的是葡萄沟的“生命之水”。
记者在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等地的采访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天山吹来的农业节水劲风。从鄯善县推出的水权交易、伊吾县的牧场节水灌溉,到吐鲁番的灌区改造工程、哈密的痕量灌溉技术试验……这些只是新疆高效节水灌溉事业大河里的一朵朵浪花。正如新疆水利厅农牧水利处负责人所介绍的,新疆农业高效节水建设在规模上、财政支持力度上、节水手段的多样性上,都已经走到了全国领先的位置。新疆农业高效节水建设的主要特点和成效,可以概括为“两节、两高、两促进”,即节水、节肥;高产、高效;促进农业生态环境改善,促进农村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目前,新疆农业高效节水建设已经由“规模扩张”转变为“提质增效”,即从高效节水向高效用水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