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丝绸之路再度繁荣的历史足迹

2016-05-30侯起秀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6年1期
关键词:杨坚杨广西域

侯起秀

让我们回到隋朝

在古罗马帝国曾发生过一件大事,元老院颁布法令,禁止人们穿着用“Seres”制成的衣衫。这种美丽轻盈的半透明衣衫,穿在身上显得富贵而华美,颇受罗马人追捧,为什么元老院却要明令禁止呢?元老院给出的答案是穿着这种衣衫有伤风化,但其实根本原因是“Seres”的市场价格不断飙升,已经推高到了每磅12两黄金的天价,即便如此仍然阻挡不住罗马人对“Seres”的追求。为阻止罗马帝国黄金大量外流,在市场手段失效情况下,元老院只好采用行政干预手段。

那么,“Seres”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原来“Seres”是当时罗马人通用的希腊语里的词汇,翻译成汉语就是“丝”。罗马人通过美丽的丝知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个美丽的国家,这个国家的人民勤劳智慧,能够把树叶制造成丝。他们称这个美丽国家为“丝国”, 称从东方到西方把美丽的丝输送到罗马的大路为“丝路”。

这个“丝国”就是我们中国。西方的古罗马时期在我国对应的就是西汉时期。那时,通过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汉武帝对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形势有了进一步了解,开始官方组织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推动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于是罗马人有幸看到了美丽的丝。“丝”成为西方人对中国最初的认识,嵌进了西方人的脑海,以至于德国人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中国——我的旅行成果》一书时,仍称古代东西方文明接触交融的道路为“丝绸之路”。

我们中国人对丝绸之路的感情一点不比外国人逊色,因为在中国各族人民矢志不渝的艰苦努力下,丝绸之路迎来了一次次繁荣。通过丝绸之路对商品、文化、科技等的传递,东西文明得到相互学习、碰撞、滋润和激发,从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说起丝绸之路的繁荣,大家都会想起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唐朝是继汉朝以后丝绸之路再度繁荣的历史时期。然而,重启丝绸之路再度繁荣的时代却是隋朝。隋朝是个只有37年历史的短命王朝,历史地位却不容忽视。隋朝结束了中国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在政治、经济等领域进行的大刀阔斧改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隋文帝杨坚迁建的大兴城、隋炀帝杨广迁建的洛阳城,这两座历史名城被人们称作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杨广开通的“隋唐大运河”不仅推动了我国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和发展,而且使原来的丝绸之路得到延伸和扩展……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回到隋朝,拨开历史迷雾,追寻丝绸之路再度繁荣的历史足迹吧!

八水环绕“大兴城”

隋开皇元年(581年),杨坚刚刚登基就下达了迁都的命令。他为什么要这样呢?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水污染严重。当时,汉长安城已经运用了近800年,由于年久失修,造成供排水系统严重不畅,污水聚而不泄,严重污染了日常生活用的地下水源,水又苦又涩,不适合饮用,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需要。

杨坚挑选杰出的建筑家宇文恺作为新都城的总设计师。宇文恺出生在北周一个豪门家庭,但他并不热心于官场争斗,只是醉心于工程建设。他在北周时就参与过不少大型水利和建筑工程的建设,在工程设计和管理方面表现出极高的天赋。原来的北周丞相杨坚取北周而代之建立隋朝,大肆诛杀北周宗室宇文氏,宇文恺也被列入诛杀名单,只是杨坚急于让宇文恺主持设计新都城,才派人飞马传赦,使宇文恺幸免于难。

宇文恺不负众望,很快完成选址工作,新都城选在了位于汉长安城东南21里的龙首山。龙首山山顶其实很平坦,是个长60余里的黄土台塬,东北部高出汉长安城20丈,西南部也高出汉长安城5丈以上,站在汉长安城仰望龙首山一片郁郁葱葱。这里依山临水,真可谓形胜之地,秦朝的阿房宫就在龙首山一带。

宇文恺把新都城选在龙首山主要出于对水源问题的考虑。这里东有泾水、灞水、浐水,北有渭水,西有涝水和沣水,南有潏水和鄗水,形成了“八水环绕”的态势。在“八水”中,除了泾渭两水外,其余各水都发源于秦岭南山。当时南山森林茂密,涵育出的河流不仅水量充沛而且清澈见底,既适合人畜饮用又适合农田灌溉。

杨坚对新都城的地址非常满意,让宇文恺立即开展城市规划和工程设计。宇文恺对城市用水颇费一番心计。他根据新城址的水资源特点,在城市供排水方面主要巧妙地利用了地表水系。他精心设计了3条水渠,其中,永安渠从鄗水取水,向北穿过城区,在城外入渭水;清明渠从潏水取水,流经皇城,再入宫城,潴为西海、南海和北海;龙首渠从浐水取水,由外郭城东面北侧的通化门南流入城中,再经皇城流入宫城,潴为东海。

宇文恺为解决运送漕粮入都城问题还专门设计了一条利用浐水和灞水的广通渠。漕船从黄河东来,到潼关后进入渭水,再进入广通渠,沿渠西进,由外郭城西的金光门入城,穿过西市,曲折流经皇城以东,再流经大明宫含元殿以北,也就是说,皇家贵族坐在皇宫大殿里就可直接享用从水路运来的粮食及形形色色的贡品。

由于有充沛水源做支撑,宇文恺设计了规模宏大、堪称当时世界第一城的新都城。新都城总面积达84.1平方公里,是汉长安城的2.4倍,是明清长安城的7.5倍,是古罗马城的6.2倍,是古巴格达城的2.8倍。实行了分区设计,宫殿、衙署、住宅、商业各有不同分区。实行了里坊制设计,南北大街和东西大街纵横交错,把全城分为110个方块,每个方块称为“里”(唐朝改称“坊”)。城里街道宽直,整齐划一,路面铺以砖石,两侧栽有树木和设有排水沟。在东西两面各设计了一个占地约10万平方米的商业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市场。

宇文恺绘制了详细的新都城设计图样,送杨坚审定。杨坚大喜过望,他在北周时曾被封为大兴公,故命名新都为大兴城(唐朝又改称长安城)。隋开皇二年(582年)六月大兴城破土动工,次年三月杨坚即正式迁入,建设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从此,东西两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商人前来贸易,俗具五方,人物混淆,华戎杂错,争朝夕之利。为使商业贸易步入正轨,杨坚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并取消了民间开展酒、盐等贸易禁令。东西两市很快发展成为店铺林立的商业大都市,仅东市就聚集了220个行业,四方奇珍异宝无不荟萃于此。大兴城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水陆通达“洛阳城”

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杨广刚刚即位,像他父亲当年一样下令修建东京(后称东都)洛阳城。这又是为何呢?原来他这次修建新都城的目的与他父亲当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由水而生发,他父亲是要躲避水污染问题,他是要躲避黄河水运困难问题。杨广曾说修建东京是“心奉先志”之举,并非谬说。

在古代,粮食一直是困扰历代统治者的难题,对于隋朝而言,杨坚时代就开始置仓积谷,在黄河沿岸设置了黎阳仓、常平仓和广通仓,3仓通过黄河逐次转运,以解决京城粮食供应问题。即便如此,遇到连年灾荒,仓谷也无法应急庞大的官僚体系的粮食供应,在隋开皇十四年(594年)就出现了杨坚带领饥民到洛阳就食的窘境。当时通过黄河运送粮食到大兴城,三门峡是绕不开的险阻。隋开皇十五年(595年),杨坚痛定思痛下达了一定要凿开砥柱、打通三门峡漕运险阻的命令。但是,说话容易,凿柱艰难。杨广比他父亲有战略眼光,知道“凿柱”是人与自然死磕,“躲柱”则是人与自然妥协,与其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年复一年地“凿柱”,何如带领百官到洛阳永久就食呢?与其死守偏安一隅的大兴城,何如到水陆通达的洛阳城大展宏图呢?

杨广决定建设洛阳新城,设计任务又落在了宇文恺的肩上。虽说杨广有言在先:“今所营构,务从节俭,无令雕墙峻宇复起于当今,欲使卑宫菲食将贻于后世。有司明为条格,称朕意焉。”但是,精明的宇文恺岂能不知道好大喜功的杨广说的是“违心话”,需要“反其道而行之”?

宇文恺在汉魏洛阳城以西18里的地方选好城址,请杨广定夺。杨广一看,新洛阳城北据邙山,南对龙门,洛水横贯全城,高兴得合不拢嘴,连声称赞:“有河汉之象!”“河汉”是古人对广袤宇宙的比喻,此处,杨广是指新洛阳城水陆交通便利,既可以解决粮食供应困难,又能够加强对全国的统治。这下,宇文恺更坚定了逆向思维的决心。

宇文恺巧思绝伦,设计的新洛阳城总面积为45.2平方公里,约比大兴城小46%,也不像大兴城那样强调完全对称的布局方式。洛水由西向东穿城而过,把城分为南北两区,呈现南宽北窄的不规则长方形,但宫城、皇城、郭城一样不少。宫城的建筑无不富丽堂皇,颇穷奢丽。其中,乾阳殿是皇帝举行大典和接待重要外国使团的地方,殿基高9尺,从地至鸱尾高170尺,雕梁画栋,钩心斗角,云楣绣柱,柱大二十四围,仰者眩曜。宫城西面是上林西苑,苑内引涧河汇水成海,海中造蓬莱、方丈、瀛洲3座“神山”,高出水面100余尺,风景非常壮观。宫城东面是含嘉仓,有地下粮窖400多座。郭城内有纵横大街各10条,把全城划分为103个里坊和3个大型商业市场。

杨广很快批准了这个设计方案,调集人力进行修筑,每月役丁200万人,常役80万人,其中,木工、瓦工、金工、石工等技术工匠10余万人。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情况下,仅历10个月,一座崭新的洛阳城就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为确保粮食供应,杨广于大业二年(606年)又下令在洛口(今巩义市东南)建兴洛仓,在洛阳北建回洛仓,两仓共储谷2600万石。

再看洛阳新城的3大商业市场。大同市,周围4里;通远市,周围6里,南临洛水,在码头停泊着数以万计的舟船舳舻;丰都市,周围8里,开有120行、3000余个店铺、400余个客栈。杨广迁来各地富商大贾数万户,商贸规模远超大兴城的东西两市,又迁来各地艺户3000余家住在洛水之南……一时间,洛阳城富商聚集,冠盖如云,白天人声鼎沸,夜晚箫鼓喧空。

但是,修筑洛阳新城只是杨广筹划的大棋局的一小部分。他坐在水陆通达的洛阳,视野却在遥远的江南和西域,耳朵里不时回响江南的水上渔歌和西域的大漠驼铃。

“共禹论功不较多”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这是一首描写黄昏远眺长江岸的诗,作者就是杨广。杨广曾是隋灭南陈战争的最高统帅,又在江南长期任扬州总管,花了10年心血,学江南方言,娶江南妻子,亲近江南学子,笼络江南人心,缓和了南北方的政治和文化隔阂。在江南成为他重要政治根据地的同时,江南美丽风光和经济繁荣也成为他心灵难以挥去的情结。

隋朝统一全国后,使黄河流域经济在频繁战争中遭受的巨大创伤迅速弥合,特别是黄河下游经济重心得以再现。以丝绸为例,当时丝绸可以作为货币在市场上使用,按照民间惯例,产于宋、亳两州的最贵,产于郑、汴、曹、怀四州的次之,以此类推,共分8等,江南丝绸是难与比拟的。但是,久处江南的杨广知道自从西晋以后,随着中原人口大批南下,南方特别是长江下游三角洲和太湖流域经济正在迅速崛起,修建运河就可以利用比较便捷而便宜的水运方式加强黄河下游与长江下游的联系,促进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进一步交融和发展。

隋大业元年(605年),在兴筑洛阳新城的同时,杨广下令修建南北大运河。在南北大运河还未完工时,杨广又下令开挖另一条运河永济渠,引沁水南至黄河,又连接卫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到隋大业六年(610年),这条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西到大兴,南到余杭,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大水系,总长2700公里的大运河全线贯通,史称“隋唐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推动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和发展,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原来的丝绸之路得到延伸和扩展。在繁华的洛阳市场,江南客商可以与西域客商洽谈贸易,江南客商能够带着西域的毛皮乘船南下,西域客商能够带着江南的丝绸骑驼北上。由于这条沟通中国南北的水运大动脉与陆上丝绸之路的巧妙联结,构成了横贯中国大陆与欧洲大陆的大通道,不仅在促进当世经济发展中见到了实效,而且为此后500多年内中国经济发展和东西方交流奠定了基础。

但是,由于杨广急于求成,连年大工不断,最终这把“双刃剑”逼得百姓思乱,天下沸腾,结束了隋朝短暂的生命。正如唐朝诗人皮日休所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西巡筑“大漠长城”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这是杨广于大业五年(609年)西巡张掖时做的诗。

张掖,又称“甘州”,由于有黑河贯穿全境,形成了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林茂粮丰、瓜果飘香的荒漠绿洲景象,“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甘州当江南”就是描写张掖这种既有南国风韵又有塞上风情景象的佳句。这个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早已进入了杨广的视野。

杨广一登上皇位,就派亲信大臣裴矩到张掖主持管理与西域各国的商贸。裴矩知道杨广正在谋划处理西域各国事务的方略,就利用各种手段向各国商人探听各国情况,撰写出了包括44个国家风俗习惯、山川险要、地理环境的《西域图记》。裴矩把《西域图记》献给杨广,初步提出要借鉴汉朝用武力对付匈奴虽屡经征战仍然叛服不断的教训,采取“禹定九州,导河不逾积石;秦兼六国,设防止及临洮”的方略,具体做法是对西域各国进行分化瓦解。对大多数愿意臣服的国家广开贸易,施以厚利,服而抚之,务存安辑,用中原地区的手工业产品换取各国的奇珍异宝;对自恃强大,与中原分庭抗礼的突厥、吐谷浑两国则主要采取武力征服的办法。裴矩还提出从西域进入中原共有3条大道,但都要经过敦煌,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地。

裴矩的意见和建议奠定了杨广处理西域各国事务方略的基础,对于日后丝绸之路出现贸易达到鼎盛、东西文化交流频繁的再度繁荣局面起到重要作用。唐朝敦煌成为“华戎所交一大都会”,其实肇始于裴矩。

杨广看着图文并茂的《西域图记》心中大悦,厚赏裴矩,每天与裴矩在皇宫里密商西域方略。两人经过精心研讨,定下了剪除阻碍丝绸之路贸易的吐谷浑国,进一步扩大贸易的基本方略。杨广派裴矩再到张掖、敦煌等地,向西域各国阐明隋朝政策。在裴矩巧舌游说和厚利引诱下,先后有西域27国遣使向杨广进贡表示臣服,丝绸之路上来往的各国商人越来越多。

这次,杨广西巡就是实现西域方略的组成部分。吐谷浑原为鲜卑慕容部的一支,当时主要在今天的青海、陇西一带活动。隋大业五年(609年),杨广亲率6路大军一举击破吐谷浑,占据了东西4000里、南北2000里的广大区域,设置郡县,派兵镇戍,从西域进入中原的3条大道门户相继被打开,为丝绸之路的再度繁荣奠定了基础。

当杨广志得意满率数万之众浩浩荡荡乘船过甘青咽喉的大斗拔谷(今扁都峡),准备去张掖的时候,行至半峡,突遇六月飞雪,士卒冻死大半,伴随杨广西巡的妃子身染疾病未及出峡也死了。该处现有“娘娘坟”为证。

杨广吃尽苦头,狼狈不堪地来到张掖,裴矩已经做好了召开“万国博览会”的一切准备工作。裴矩把臣属隋朝的27国国主悉数请到张掖,让他们跪在路边谒见杨广;让迎接杨广到来的人们全部穿金戴玉、披绸裹缎;让一路上焚香奏乐,载歌载舞……杨广被如此盛大的欢迎场面所鼓舞,心中的哀伤顿时化为乌有。

杨广在“万国博览会”上宣布:凡是与隋朝贸易的各国商人必会受到朝廷款待,必将获利丰厚;凡是与隋朝为敌,阻碍丝绸之路正常贸易的国家,吐谷浑国的下场就是先例。“万国博览会”会聚了来自天南海北形形色色的物品,裴矩组织武威、张掖等地的青年男女穿上节日盛装前来观赏、采购。放眼望去,来参会的车马绵延足有数十里长,让西域客商惊叹!

“万国博览会”后,西域商人纷纷到中原经商,丝绸之路上悠扬的驼铃声昼夜不息,每年的贸易额成千上万。杨广把丝绸之路比喻为在大漠上筑起的一道长城。

“都下大戏”戏中戏

“北陆玄冬盛,南至晷漏长。端拱朝万国,守文继百王。”隋大业六年(610年)冬天,杨广从张掖回到东都洛阳,正赶上传统节日冬至。他坐在高大明亮的乾阳殿接受文武百官和各国使节朝贺,回想执政6年来的文治武功,情不自禁,写了一首叫《冬至日乾阳殿受朝》的诗,上边几句就出自该诗。

裴矩看杨广高兴,借机进言说:“皇上,你看从南方和东方各国来了这么多朝贡使节,我们为何不在洛阳再开一次万国博览会呢?把这些国家的商人也吸引到洛阳做生意,这样洛阳才会更加繁荣,丝绸之路才会更加热闹。”杨广当即同意,下令从全国各地征召有奇技异艺的人才会聚于皇宫正南的端门街表演,名叫“都下大戏”。

一时间,端门街上到处是唱歌、跳舞、杂耍等艺人,精彩的表演轰动四方。从各地来观看表演的人数不下10万,他们大都穿锦着绮,耳戴珍珠,指佩金环,腕绕翠玉,使华丽的洛阳新城平添一种雍雅富贵的气息。即便如此,杨广还怕看表演的人气不够,让文武百官和平民百姓穿上鲜丽服装坐到指定的棚阁里观看演出。在“都下大戏”期间,杨广下令让洛阳的大同、通远、丰都三大市场的各家商铺全部在门口搭起帷帐,摆上丰盛的酒食,又令外交官率领各国使节到各家商铺去洽谈贸易。当使节来到商铺门前,店主就邀请使节坐在帷帐里,一边谈生意一边喝酒吃菜,直到醉饱才散。外国使节每日酒气熏天,东倒西歪,生活得宛如天上的神仙。

“都下大戏”演了一个月,生意谈了一个月,各家商铺签订的贸易合同数不胜数。眼下时髦的“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其实早在隋朝时期就存在了。从此,南方的货物通过大运河运抵洛阳,东方的货物通过永济渠运抵洛阳,西方的货物通过丝绸之路运抵洛阳。这些货物在洛阳聚集,又发散到四面八方。洛阳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贸易中心和丝绸之路的起点。

此时,隋朝达到全盛时期,根据《资治通鉴》:“是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

水能覆舟亦载舟

谁是中国古代对世界历史进程最有影响的人物?在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给出榜单里,只有两位中国皇帝:一位是秦始皇嬴政,另一位就是隋文帝杨坚。平心而论杨坚受到美国学者的追捧,其实沾了儿子的不少光。如果杨广能活到当下,会成为第一个反对这个榜单的人,因为骄傲自大的他一定会觉得自己的文治武功高过他的父亲,与嬴政一比高下,也难分胜负。如果当时的黎民百姓也能活到当下,也会反对这个榜单,因为他们最清楚,是他们用热血和生命、夜以继日的辛劳换来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正是因为杨广不懂得必须把他的功业与普通老百姓的幸福感结合在一起,在他声望达到巅峰之际,犯了一个历史人物最容易犯的错误,再也听不进不同意见,变成了一个刚愎自用的独裁者。

唐太宗李世民登上皇位后,对杨广给他留下的丝绸之路、大运河等大量遗产心存感激,在扼腕长叹杨广死非其所的同时,开始反思杨广的功过。他发现这条连接从西域到江南的大通道与水的关系密不可分,西域咽喉重镇敦煌和张掖因有水而成为沙漠里的绿洲,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因有八水环绕而成为千年帝都,洛阳城因地处水陆通达的要害位置而成为联系丝绸之路和隋唐大运河的中枢……同时也发现在自然水之外还存在着另一种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依靠人民的力量统筹协调好这两种水,才能使丝绸之路走向繁荣,才能使国家走向富强。李世民更加乐于倾听民情民意,更加乐于接纳谏言诤言。

从此,丝绸之路迎来了真正的繁荣时期,再通过隋唐大运河的延伸作用大放异彩,促进了我国各民族之间以及中外之间的交流,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生成、巩固和壮大,促进了整个世界的社会进步。

猜你喜欢

杨坚杨广西域
杨广: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八月西域行印记》
杨广:表演政治家
先下手为强
我们回家吧
班超出使西域
西域散章
《西域图志》纂修略论
隋文帝:也曾遭遇“鸿门宴”
隋文帝:也曾遭遇“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