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中不可缺少的模糊语言

2016-05-30康立文

新闻论坛 2016年2期
关键词:王英中奖新闻报道

康立文

模糊语言,是一种语言概念,同时又是一种语言现象,它反映了客观事物在外延和内涵上的一种不确定性,是人类自然语言的重要特征。与精确语言相比,模糊语言在描述客观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过程时具有不确定性,语言的范围不固定、伸缩的幅度也比较大。而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它所用的语言具有客观、准确等特点。笔者根据自己的认识试论与新闻看似矛盾的模糊语言,在新闻中是如何运用和发挥作用的。

一、模糊语言是新闻报道的需要

新闻写作讲究准确,它要求何人、何事、何时等新闻要素要准确无误,对事件发生的环境、过程的描述也必须准确,甚至人物的语言、动作、所思所想也必须准确无误。那么模糊语言又是如何派上用场的呢?

在动态事件中,由于发稿时效性的要求和采访受到的限制,事件发生的规模与产生的影响往往具有不确定性,为此记者只能使用一些概括性较强的模糊词语,向读者概述过程、背景以及新闻情节。这种模糊看上去表述不准确,但要比准确的描述更客观、更科学、更符合实际情况。比如“记者昨日从自治区气象局了解到,入冬以来,我区降雪量较常年同期偏多,部分地区超过历史极值,致使全区超四成牧区遭受雪灾,大雪导致部分牧区棚圈倒塌、道路封堵,牲畜挨饿受冻,饲草料也无法及时补充,不少牲畜出现瘦弱掉膘,抵抗力降低现象,尤其是老、弱、病畜死亡率增加,对畜牧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2015年12月21日《北方新报》头版《超四成牧区遭受雪灾 抗灾保畜困难不少》)其中,“入冬以来”、“较常年同期偏多”、“部分地区”、“超四成”、“部分牧区”等大量使用了模糊语言。再比如“要脱贫,就要花钱。让全国7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未来5年所需资金至少以千亿元计。”(2015年12月9日《新华每日电讯》5版《千亿扶贫资金到底怎么花》)其中,“7000多万”、“至少以千亿元计”都是模糊语言。

如果把这些词换成精确的说法,时间具体到哪月哪日、地方具体到哪个盟市的哪个县的哪个乡的哪个村、人数具体到几百几千几十万人,钱款具体到几百几千几十万几亿元等等,反而会不准确。如果这里用精确的数字,既没必要也不可能。表面模糊的数字却能准确反映出客观对象的情况。

新闻报道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简洁的篇幅向受众报道事件的最新情况,这一独特的传播任务决定了新闻语言有时需要模糊的表现特征。

二、可以模糊不宜公开的内容

在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应用起到保护记者、消息提供者以及其他不宜公开的事件细节和某些人物的作用,有关犯罪案件新闻中的犯罪过程、事件中某些人物的私人电话、名字等都要模糊处理。

《红山晚报》在2011年10月19日有这样一则报道:“10月11日18时左右,位于松山区迎金路红旗商店北的彩票站———松山一号站老板王英会接到一位老彩民的电话,称自己身在外地,请王英会帮他购买当天的排列三1002注(两注拉直),号码是3、2、4,买彩票的2024元钱请王英会先垫上,他回来时再还给他。王英会当即答应,放下电话后嘱咐店员打印出这些号码便忙别的去了。20时许,王英会的手机来了中奖信息,他打开一看,刚刚开出的排列三中奖号码与他代买的排列三号码完全一致,这位彩民中大奖了,奖金合计1002200元。他二话没说,拿起电话便拨打了中奖彩民的电话,将中奖喜讯第一时间报告给了中奖者。对方是一位老彩民,个体经营者,也曾多次中大奖,听说再次中奖,自然很高兴。一番祝贺之后,王英会嘱咐中奖者尽快回来领奖,中奖彩票他会好好保管,请他放心。”文中只是说中奖者是一位老彩民,并没有明确指出中奖者到底姓甚名谁,记者运用模糊信息的技巧保护了中奖者的隐私。

三、是新闻政策和新闻纪律的需要

新闻政策和新闻纪律有时需要模糊的语言,当有些事情太敏感或涉及保密没法做到清楚明确的阐述时,就可以采用模糊语言。

1960年,我国打下美国一架U2高空侦察机,当时外国记者都很奇怪,中国怎么会有那么先进的武器?一位外国记者问陈毅副总理:中国用什么武器把美国高空侦察机打下来的?陈毅副总理笑着告诉他说:“记者先生,我们是用竹竿把它挑下来的。”记者们听了哄堂大笑。这个问题涉及国家机密,不可能回答他,陈毅副总理运用模糊语言,表面上回答了记者的问题,但实际上什么都没回答。

邓小平在世的时候,他的身体健康状况成为国际媒体关注的焦点,一有机会,记者就要问邓小平的健康状况怎么样。1995年邓小平91岁生日的时候,一位外国媒体的记者问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今天是邓小平91岁诞辰,他的健康状况是不是还像以前一样没有变化?”新闻发言人回答:“变化当然是有的,他又长了一岁。”这个巧妙模糊的回答留有余地,可进可退,掌握了主动。

2015年11月25日,参考消息网登载文章《中国三大舰队南海演练反潜 专家:意在警告某些国家》,标题中的“专家”“某些国家”都是模糊语言,委婉含蓄又很有分量。这些模糊语言读者从心理上都會接受,读者不会因为新闻报道中出现了这些模糊语言而怀疑文章的真实性,既体现了我国在外交上的策略和立场,又使普通读者清楚地获得了相应的信息。

四、可以让报道生动活泼内涵丰富

我国已故著名美学家冯文潜先生,生前处处留意探求语言艺术。早年他曾向人讲过一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小故事,说有一次他去赶集,走到一个卖陶器的摊子前,想买把夜壶,挑了又挑,都嫌太大,就对这位卖陶器的老人说:“好是好,就是大了。”卖陶器的老人回答:“冬天,夜长啊!”冯老听了大为欣赏,因这句模糊的回答不但文雅得体,而且内涵丰富、意味深长。

“托牛比在家自养划算多了。”牧民其其格算了一笔账:这里只收草料成本费,每头牛每天外加两元的饲养管理费,还能腾出身子到外边打点工,一年下来又是1万多元。托牛所让肉牛经纪人李庆国如鱼得水,年初他购进了170多头架子牛在这里育肥,育成一头卖一头,再补栏一头,这样几番倒手,一年下来纯挣50多万元。”(2011年12月8日《赤峰日报》)这篇新闻稿通过牧民其其格和肉牛经纪人李庆国算的一笔“模糊账”,使得读者对牧民收入增加有了具体的概念,新闻报道的生动活泼和趣味性也大大增加。

由此可见,新闻写作中记者要充分认识到模糊语言的存在价值和特殊的作用,把精确语言与模糊语言有机结合起来,打磨出优秀的新闻作品。

(作者单位:内蒙古消防总队宣传处)

编辑:王洪越

猜你喜欢

王英中奖新闻报道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丢失的中奖彩票
大卫上学去
意外中奖
中奖啦!
每当我回到故乡
虚假的中奖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