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24》与NBC《晚间新闻》比较研究

2016-05-30钟石

新闻论坛 2016年2期
关键词:晚间新闻内容

钟石

《中国24》(英文名China24)是中国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以下简称英语频道)晚间黄金时段的一档日播新闻节目。《中国24》旨在报道发生在中国,或者发生在中国境外但有着难以忽视的中国元素或者对中国影响的新闻事件。① “讲好中国故事”是英语频道和《中国24》节目的使命,也是该节目的安身立命之本。

NBC《晚间新闻》(NBC Nightly News,以下简称《晚间新闻》)是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日播晚间新闻栏目,是美国如今观看人数最多的夜间新闻节目。② 该节目数十年来的成功经验表明,节目的制作只有充分考虑观众的喜好,满足他们的新闻信息需求,有意识地建立情感纽带,积极回应观众期望并以观众反馈为节目长久发展的基石,才能培养出忠实的观众队伍,才能在日益激烈的传统媒体之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影响力争夺中占有一席之地。研究《晚间新闻》在节目编排、内容取舍、观众互动和弘扬主流社会价值观方面的做法,对《中国24》进一步吸纳收视人群,扩大节目影响力和树立鲜明的、不易被模仿的品牌形象具有积极意义。

一、两档节目的目标观众比较

从观众方面来说,《晚间新闻》的优势在于它有一个明确和具体的目标观众范围,即美国国内民众。一个明确和相对集中,甚至是相对狭窄的目标观众群体意味着节目可以更好地调查观众需求,精确定位导向,更好地设置选题和把握风格。而《中国24》瞄准的“国际观众”范畴是庞大的、模糊的。理论上,它指的是任何能熟练使用英语接收新闻讯息的观众,最直接的是以英语语言为母语的国家观众,如英、美、澳、新等,但同时也包括母语非英语但使用英语语言较多的国家,这包括欧洲、非洲和亚洲部分地区。但这样一个庞大范围里的观众人群,因为国别、文化和习惯的差异,注定新闻的理解各异、需求各异,更具体地说,对中国新闻的兴趣各异。这样的现实情况对《中国24》的制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努力寻求并平衡各个亚收视人群在需求和兴趣方面的最大公约数。

二、节目形式比较

在节目形式上,《中国24》丰富的新闻报道环节,融合了主持人口播、新闻成片、记者连线、演播室访谈的多元呈现方式,在内容曲线上表现出丰富变化的特点,同时节奏快慢结合、内容软硬相间,有着视觉观赏上的优势。而《晚间新闻》的形式则相对简单和固定,大多数时候仅以新闻成片和主持人口播简讯构成。这一方面是因为更长的节目时段(《中国24》时长45分钟,《晚间新闻》时长30分钟)给了《中国24》更多的展示空间,另一方面因为美国电视节目历经多年的商业化历程,最终形成了符合美国观众收视习惯并能最大程度上把握观众注意力的节目形态。需要指出的是,节目形式或许是短时间内吸引观众眼球的有效视觉武器,但在建设节目口碑、夯实品牌和积聚忠实观众群体方面并未被证实有长期持久和决定性的功效。“内容为王”的道理在此依然适用。

三、影响力的比较

就影响力方面来看,《晚间新闻》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晚间新闻发展的盛况相比,纯收视人群有所降低,但目前仍稳居三大电视网晚间新闻收视榜首位置。③《晚间新闻》的品牌深入人心,其多年积累的观众对节目报道“真实、客观、全面”的信任在2015年主持人换帅危机中可见一斑,并因其足够结实的信任筑底带来了“信任危机”过后强劲的反弹回力。《中国24》因为落地情况复杂,观众多元,综合的收视率统计更困难一些。从节目品牌知名度和社会认知来看,《中国24》没有达到如《晚间新闻》一般家喻户晓的程度,在其向“想了解中国, 想到《中国24》”的目标道路上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中国24》理想的节目定位和影响力指标应该是成为英语频道知名度最高的节目。这样的目标有频道定位的支持,有“中国内容”独家报道的优势支持,如果找准了节目风格和方向,更重要的是有显著的、独一无二的节目标识,笔者认为是可以达成的。

《晚间新闻》和《中国24》的节目现阶段存在的差异,既来源于各自平台所处的不同文化景观范畴,也来自于双方对于节目使命、新闻价值判断的不同。由于这些出发点上的差别,两档节目不可能在内容、形态方面无限接近。因此需要增强《中国24》节目影响力,使其更加接近西方观众的收视习惯角度。笔者认为《晚间新闻》对《中国24》有如下几方面的借鑒意义:

1.头条新闻的选择

电视媒体线性传播的特性使得头条的选择格外重要,其紧随节目片头,优越的位置安排优势使头条新闻能够最先抓住观众注意。节目内容的峰谷编排可以人为地创造节目节奏,突出重点,形成节目内容上的多次刺激。这首先要求节目在头条位置的内容安排形成第一个刺激高峰。两档节目在头条新闻的选用上有很大区别。

《晚间新闻》在头条的选择上不强调新闻类型。如果当日有重大突发事件,则该事件理所应当被安排在节目第一条。如果没有突发事件,与美国利益相关的国际新闻、新颁布的法律法规、离奇的社会事件均可以成为头条的选择。这样的逻辑是把当天新闻价值含金量最高的内容放在头条,充分考虑什么样的内容最能够引起观众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最能够体现《晚间新闻》的价值:“你想知道的,我在报道”。

《中国24》的头条绝大多数时候是时政类新闻,包括中国领导人出访、开会、重要讲话、重大政策发布等等。时政新闻的重要性无需赘言,它从政治层面反映一个国家的现状、未来、变化及挑战。特别是对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时政新闻讲述了国家思想政治和上层建筑领域的变革,对从宏观线条了解当今中国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变化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另一方面,要充分理解时政新闻,对于外国观众来说绝非易事。“两会”的概念在中国观众看来即使了解得不透彻至少不陌生,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外国观众来说,这是个陌生的词汇。“老虎和苍蝇”的比喻也同理。要完全吸收中国的时政新闻,需要大量相关背景知识的积累和前因后果的了解,这对于《中国24》的目标观众来说是极为困难的。电视新闻的内容被接纳的前提是它的易懂性,过于深奥晦涩的信息用电视媒体进行传达效果并不理想。但是,由于中央电视台的重要“喉舌”属性,由于英语频道肩负着外宣任务,时政新闻具有特殊的定位。如何在妥善、高效地开展宣传工作的同时,充分兼顾目标观众的兴趣和需求,是《中国24》节目制作者仍需下功夫思考的问题。

2.内容定位的可借鉴性

《晚间新闻》版面上的重点主要由社会类新闻所占据,包括犯罪、不寻常的社会事件、具体人物的故事等等。《中国24》在内容上的侧重不明显,除了上文提到的节目头条和第一个板块通常留给时政相关内容外,节目在二、三板块的内容可以是外交、财经、社会、健康、科技等各类新闻。《晚间新闻》社会新闻比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美国文化强调“个人”的概念,重视“个人主义”,其核心内容是:强调人是价值的主体,相信每个人都具有价值,高度重视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④ 社会新闻中体现出来的人的力量,不管是负面新闻中人对社会的破坏性,还是正面新闻中人性光辉的积极作用,均体现了“人”的价值或者价值缺失。突出社会新闻的报道是《晚间新闻》回应观众需求、贴近观众习惯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建立在对目标观众充分的调查和理解之上的“有意为之”。对于《中国24》来说,没有侧重的新闻编排意味着内容与观众兴趣度匹配程度是随机事件,无法回应外国观众的具体信息需求,也就无从最大程度地发挥报道中国的优势。那么外国观众对中国的兴趣在哪些方面呢?据《中国国家形象调查报告2012》显示,最受海外民众喜爱的“中国元素”前十名是:熊猫、长城、成龙、中国美食、故宫、龙、茶叶、中国功夫、扇子和瓷器。⑤这个报告并非全面,其调查对象和《中国24》的目标观众也不一定具有极高的重合度,但它们反应的外国民众对中国的注意力聚焦方向和区域是可以作为参考的。关于中国的社会文化类信息无疑是外国民众的一个兴趣焦点,节目策划和制作上可以适当地向此类型内容倾斜,可以考虑的方向有:开辟固定的特别板块,专门报道社会文化类新闻,以板块的受欢迎程度撬动节目整体的可观性和影响力;前期策划环节注重对社会文化类新闻的发掘,将此类新闻发在中国文化大框架下进行报道和解读,适度与国外同类事件或文化要素进行对比;版面安排更加机动灵活,给社会新闻上头版头条的机会。

3.精心设计特别内容的板块

《晚间新闻》有精心设计的特别内容板块,如《带来改变》和《换位:子女照顾父母》等。这样的板块出现的频率不一定固定,但其存在至少有两点意义。首先,从传播活动来看,传播过程的双向性要求传送方和接收方进行信息的交流、共享。此类内容的制作,常常需要用户的参与。《晚间新闻》鼓励观众联系节目组,为这样的话题提供身边人的故事。这是节目组主动出击,建立观众纽带,回应观众呼声的重要举措。其次,告诉受众想什么、讨论什么是媒介议程设置的目的。再次,特殊环节传递出的事件主角的情绪通常是正面的,做法是光荣的,这体现了节目对于新闻内部的把关和筛选。通过报道真人善事,节目不再是简单的新闻内容的搬运工和加工厂,也成了主流价值体系的守门人。

《中国24》一年有数次重大的特别节目,比如“两会”特别报道、年终报道等,但节目本身没有设立特殊环节。与《晚间新闻》特别报道最为接近的环节当属《中国24》每期节目结尾时的CHINA BUZZ(中国热点)板块。这是一个时长1分至1分半的简短环节,通常由3条简短新闻构成,主要讲述当天在中国被讨论最多的话题,如社交媒体上引人津津乐道的新闻。这个环节凭借其轻松易懂性,收到不少积极的反馈,甚至从分段收视率看,常常是整档节目的一个小高潮。但它的作用是有限的:它不是一个信息双向传递后节目接受观众反馈的结果,也无法体现出除了“有趣、好玩”以外的中国社会价值取向。而一档节目影响力的构建与其能否与观众建立情绪纽带,以及它的内容能否体现主流社会接纳的价值观密不可分。《中国24》可以考虑设置的特殊环节有:《普通中国人的一天》,讲述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中国人一天的生活,反应变迁中的中国社会对其成员的影响;《逐梦》,讲述普通人的“中国梦”,以及在逐梦过程中的困惑、艰辛和收获;《初尝中国文化》,让外国记者进行体验式报道,突出中国文化的多姿多彩,展现不同文化的魅力,探讨文化融合的可能性。诸如此类的特别议题设计,不用每天每档固定出现,但是能形成节目大格局下的副品牌,加深观众印象,回应观众渴望,建立交流与反馈,从而扩大节目影响力。

综上所述,《晚间新闻》的整体新闻制作过程体现一种更为成熟的业态。这种成熟性主要体现在精准的节目定位、清晰的观众需求以及节目的主动出击和呼应。《中国24》的制作过程更为被动和粗放一些,这与英语频道的定位、落地情况和肩负的任务属性都有关系。《晚间新闻》的节目影响力经历了美国电视行业商业化的考验和洗礼,被证明是强大和广泛的,《中国24》在调整改善自己内容制作的道路上可以借鉴参考。

注释:

①China24.Official web page. http://cctv.cntv.cn/lm/china24/index.shtml

② NBC Nightly News.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BC_Nightly_News

③Fourth quarter belongs to NBCs ‘Nightly News.Medialife. http://www.medialifemagazine.com/fourth quarter belongsto nbcs nightly news, Jan. 3, 2016

④陳曦.美国文化的精髓——个人主义[J].读与写,2008-6-11

⑤ 外国人眼中的真实中国人. BWCHINESE中文网. http://www.bwchinese.com/article/1036449.html, 2012-12-13

(作者系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主持人)

编辑:长 青

猜你喜欢

晚间新闻内容
共赴“横渡之约”公益体彩再上央视《晚间新闻》
新型主流媒体时政新闻的语态突破
——以广东广播电视台广东卫视《晚间新闻》栏目为例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 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晚间新闻栏目的竞争力从何而来
主要内容
左右为难等
Facebook与美广播公司ABC合作推60秒晚间新闻
电视晚间新闻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