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问题初探

2016-05-30王放

中国集体经济 2016年21期
关键词:加工贸易税收政策

王放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积极参加国际分工,加工贸易成为了我国主要的贸易方式之一。而大量的外商也抓住了此百年难得的机遇,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在我国设厂,为其建立了“加工车间”。文章将就这种经营方式进行探讨,以供我国进一步参与国际分工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税收政策

虽然加工贸易是种相对低端的贸易方式,仅进行简单、重復的加工操作,但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参与国际分工,升级产业结构、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将对加工贸易进行简要介绍,并探讨外商投资企业从事加工贸易的情况。

一、加工贸易的简介

(一)定义

加工贸易是指经商务部门、海关批准及备案,从境外保税进口全部或大部分原材料,经加工或装配后,产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在原材料进口、成品出口环节均不用交纳关税和增值税,但进口的原材料必须是以最终出口为目的。

(二)主要方式

1. 来料加工

来料加工是指,加工一方由国外另一方提供原材料、辅料和包装材料,按照双方商定的质量、规格、款式加工为成品,交给对方,然后自己收取加工费的贸易方式。

2. 进料加工

进料加工又叫以进养出,是指用外汇购买国外的原材料、辅料,利用本国的技术、设备和劳动力,加工成成品后,再销往国外市场的贸易方式,企业必须自购原材料,自销产品、自负盈亏。

(三)承接对外加工贸易企业的类型

1. 承接方为中国企业或合资企业,和委托方之间是单纯的委托加工关系,靠经营所承接加工业务而盈利。

2. 国外委托方在国内直接投资设厂,然后以委托加工装配的方式让在华子公司进行生产,这类加工贸易企业将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二、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一)加工贸易的宏观发展情况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尝试着参与国际分工,自此我国的加工贸易开始了迅猛的发展。

其中,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主要以来料加工贸易为主导,这一时期的加工贸易规模还相对较小,多从事服装、箱包等劳动密集型生产。

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当时我国抓住了“亚洲四小龙”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加工贸易开始以进料加工为主。当时大量外商开始在我国直接投资生产,加工贸易开始从契约式向投资式的方式转变。

从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的加工贸易进入了全面增长时期,大量跨国公司响逐步把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我国,其中以机电产品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迅速增长。

(二)外商投资企业对于加工贸易方式的选择

贸易方式主要分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这两种。一般贸易下,企业在购买国产原材料时需要交纳增值税,进口原材料时需要交纳关税和进口增值税,但成品出口后可以申请增值税抵扣或者退税,其完全不同于进口时“保税”的加工贸易。

因此,外商投资企业在选择贸易方式时,充分考虑到了进口原材料的价格,以及成品内、外销的比例等因素,如果生产所必需的国外原材料价格相对昂贵,且成品又计划全部外销,那么采用加工贸易的方式,对企业来说更加合适。

虽然我国几十年来已经成为了制造业大国,但制造水平尚未达到一流水平,尤其在许多关键零部件、原材料的质量、规格等方面。所以,在许多跨国公司的“内部版图”里,在我国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常常被定义为“加工厂”,主要原材料的供应还是依托于海外总部、或位于其他国家、地区的分支机构。

所以,大量的在华外商投资企业选择了加工贸易的方式,来开展和海外的集团总部及其他海外兄弟公司之间的业务往来。这样不仅省去了进口环节的税款,而且有了稳定的、符合总部质量标准的原材料供应,再加上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使得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将运营风险、成本大大降低。

三、加工贸易的关键税收政策

(一)进口环节

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在内,对于开展加工贸易的企业,我国政府对其国外原材料实行保税政策,在进口环节免征关税、进口增值税。除国家规定不予免税的少数进口商品外,对外商免费提供的加工贸易用进口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并免予办理机电产品进口配额、许可证、登记或进口证明等手续。

根据现行鼓励性的进口保税政策,只要企业按相关规定进行报批、备案,比如加工贸易手册等,便可节约大量进口环节的税款,自身的现金流情况将会明显改善。

(二)出口环节

若企业实行的是来料加工的方式,在出口时海关会对出口货物及企业收取的加工费进行免税,但不再退税。有一点尤其值得注意,对来料加工时所使用的国产原材料的进项税将不能抵扣,企业只能将其计入自己的生产成本。

若开展的进料加工的方式,企业在加工出口后,可按“免、抵、退”税的方式,为其加工增值以及采用的国产原材料申请出口退税,其出口退税额=出口货物应退税额-进口原材料保税额。不过在出口退税的实际操作中,除了极少数行业外,大多数行业产品的出口并不能获得全额退税,即退税率实际小于17%的现行增值税税率,因此企业必须考虑征税率与退税率的差额部分,也就是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将其转入成本。

(三)小结

从加工贸易的出口退税政策可以看出,其实我国并没有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对国产原材料的使用。这是一个有待调整的税收政策弊端,客观上阻碍了外商投资企业与国内企业的产业联系。

四、 对于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一步发展的建议措施

(一)促进产业竞争力发展,提高产业关联度

从整体上看,我国的加工贸易产业基本处于国际产业链的最低端,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在其集团内部,仅仅从事简单、低附加值的加工业务。

这些企业生产用的原材料仍大量依赖于进口,对于本地原材料的采购数量极少,跟我国的其他内资企业产业关联度极低,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带动作用非常有限。而且,由于关键原材料由海外供应,这无法对我国技术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无法发挥技术的溢出效应。

因此,我国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各大外商投资企业将其生产工序进一步向我国转移;与此同时我国也应鼓励各大内资企业加强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发挥好配套作用,增强与这些外资企业的产业联系,学习其工艺体系、质量标准,逐步实现从简单组装发展到最后拥有自己品牌产品的研发设计,从而走向产业链条的高端。

(二)鼓励企业向西部发展,避免劳动力优势的逐渐减弱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力成本的大幅上升,其他周边东南亚国家的加工贸易对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因此,在引导我国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发展的同时,也应考虑劳动力方面的因素。

较之东部,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长期以来相对滞后,这里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各项成本相对较低。因此,我国也应开始逐步实施国内的产业转移,大力鼓励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在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

(三)招商引资政策方面

充分抓住发达国家开始高新技术转移的机会,以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所积累的技术力量为支撑,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各大跨国公司来华设立研发中心,以及高技术含量的出口加工企業,为我国技术人员创造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将我国的加工贸易的发展带向新的高度。

(四)税收政策方面

对于加工企业使用国产原材料的关键税收问题方面,应当给予国产原材料与进口原材料平等的待遇,让境内采购的原材料也获得足额的出口退税额。鼓励各大加工企业从出口加工区外的保税港进口所需的国产原材料,将其与其他进口原材料同等对待。

(五)海关监管方面

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部分企业利用我国发展初期的各种漏洞,通过加工贸易的方式进行了逃税,“一日游”现象便是其中的典型。部分企业开展加工贸易的目的并非为了出口,其实是为了内销,但又并没打算进行内销补税。

因此,我国海关应对此类种虚假的加工贸易情况,进行严格监督、惩治,以保证我国税收收入的稳定,让加工贸易发挥带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真正功效。

参考文献:

[1]段芸芸,巫才林.浅论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及作用[J].商场现代化,2007(5X).

[2]陈知湘.浅谈后危机时代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3]徐敏娴.浅议加工贸易对我们经济发展的作用[J].时代经贸旬刊,2008(26).

[4]乔晶.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经济效应及可持续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1.

[5]王元颖,盛卓禾.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加工贸易增值率变化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06).

[6]李海莲.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税收问题研究[J].Practice in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2008(11).

【作者单位:皮拉图斯飞机工业(中国)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加工贸易税收政策
基于节约型视角下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分析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税收政策研究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税收政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加工贸易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影响分析
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支持西部大开发的税收政策选择
关于调整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