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可教的吗?
2016-05-30张明王宇
张明 王宇
摘 要:艺术是否可以被教,是教育界和艺术界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我们看到很多艺术家出身自学,并不能否定同样有很多艺术家出身于美术学院或者其他高等院校。不论是中国的还是欧美国家的艺术院校,都只是一个艺术学习的“中介”,我们不能因为很多艺术家是自学成才就否定艺术院校,也不能因为很多艺术家出身名门高校就否定自学之路,只是量有多寡而已。文章辩证地分析了“艺术是否可教”这个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
关键词:艺术教育;美育教育;艺术家
0 引言
18世纪,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美育”的概念。在现代社会中,艺术教育有着两种不同的含义。从狭义上看,“艺术教育”通常被理解为对艺术家或者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理论和实践教育,如专业艺术院校或戏剧学院培养出的编剧、导演和演员,音乐学院培养出的作曲家、歌唱演员等。从广义上看,“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核心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仅仅只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系统的艺术教育能够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培养和健全人们的审美并促进人们道德水平的提升,提高人们的创造力。[1]
埃尔金斯的《艺术是教不出来的》这本书,被书评家们评价为“写给学生和老师的机敏的生存指导”。其内容不是在论证“为什么艺术是教不出来的”,而是在讲哪些东西是可以在艺术学院中学到的,哪些东西是在艺术学院中学不到的。此外,给予诸如基础教育、理论教育等问题的分析和建议。但这本书还是提出了一个一直横亘在胸的话题:艺术是否可以教?[2]
2 艺术到底可教吗
当代中国有一个现象,相对比较成功的艺术家一般都会有美院的背景,他们大部分都毕业于美术学院,然而他们的技能和艺术修为是不是出自于美术学院呢?在20世纪80年代,从蔡国强到徐冰、从罗中立到陈丹青,他们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都不是教育所教出来的。但是,他们也都经历过传统的艺术教学,貌似这是一个悖论。那么,我们的艺术教育到底给学生教了些什么东西?艺术教育的意义在哪里?一个从小就有艺术天赋的人成长为了一名优秀的艺术家,是因为他的人生阅历、艺术天赋还是艺术教育的功劳呢?这也很难以评断。笔者认为,要辩证地、客观地来看这个问题,艺术既是可教的又是不可教的,取决于我们对艺术的认识、自己的阅历等多方面因素。
3 艺术是可教的
3.1 艺术教育是美育教育的核心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审美情感的集中体现就是艺术,所以艺术教育对一个人的情感培养与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历史上,艺术家都十分重视艺术对于人性的陶冶和净化作用,强调通过教育来实现完美人格的塑造。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艺术教育,不应该太狭隘,艺术教育应该是一种创新思维教育,并不只是形式上的技法形式教育。艺术教育从业者的工作,就是通过简单的艺术创作来传达给学生一种审美与创新理念,作为数理化等传统文化课教育的一种调和。[3]
3.2 艺术家已经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需要学习更多的技能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CA)的Naren Barfield表示:皇家艺术学院的教学理念,除了强调学生必须具备独立的创造性思维和非凡的专业技能外,还应当要学会团队合作。现代社会,任何人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藝术家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技能,还要具备更重要的团队协作能力。相较于以往的艺术家,现在的艺术家更加懂得合作的价值,所以渐渐一些艺术团体开始呈现在公众视野中,他们的作品不再是某一个艺术家的符号,而是一个团队的符号,这群人可能有些人擅长创意、有些人擅长配色,从而制作出伟大的作品。艺术合作能力是可以通过艺术教育的方法来获得的。
3.3 艺术载体的多样化,要求艺术家不能只局限于画笔
与以往的雕塑、石膏不同,我们手中用的苹果电子产品、水杯等也同样是艺术品。村上隆与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的合作便是艺术与商业的合作典范,2003年他设计的樱桃包产品在全球大受欢迎。2012年,草间弥生开始了与路易威登的商业合作,为品牌设计产品的艺术家的身份更像是一名产品设计师。在艺术载体多样化的今天,艺术家的舞台不再局限于画布与石膏,艺术家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可能会争取更多具有较强商业性的机会。但是,他们需要在商业与艺术之间找到一个平衡,这就是艺术与商品理念能够完美融合的思想,这套思想和方法是可以通过教育的方法来获得的。
4 艺术是不可教的
4.1 艺术不是技能,所以艺术是不能教的,只能启发
笔者认为,艺术分为技能基础与艺术思维。基础主要指的是技术层面,在美术学院用功画上几年画,每个人都能把头像画得惟妙惟肖,经过颜色训练,你也会把颜色搭配得很漂亮。艺术思维是一种悟性,是一种灵感,是独有的,像创作者的指纹一样独特。汉堡美术学院院长马丁·科特林说,学生可以被当做一个艺术家来培养,但却不能被“教”。事实上对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来说,美术学院的学习生活仅仅是一个开始,在艺术思维层次上的学习是一个艺术家一生要做的事。“学习”的前提是你知道有一个特定的结论,比如说2+2=4,然后想办法去证实它。然而艺术没有结论,它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自己去感悟,但不能通过教授来完成,[4]不能单纯地“学习”,而是一种“发展”。
4.2 教育不适应于艺术这种推崇个性化的学科
“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艺术的意义就是发现和创造美的东西,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趣味与创新。自然科学只能解决社会中的真假,但无法解决善恶与美丑,这正是艺术家所要解决的问题。茶道与喝茶的区别,在于茶道能够从喝茶这一个简单的过程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这种精神愉悦的前提,就是对这个世界有自己独到的、个性化的见解,这便需要艺术家有独立健全的人格和个性化的人生态度。我们希望孩子在小时候就接触艺术,就是希望他们能够培养出这种自由思考的能力。事实上,我们目前的艺术教育却与艺术教育的本质相形渐远。
5 结语
艺术是否可教?笔者相信这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将来的教育界和艺术界可能会一直讨论下去。这不是一个可以轻易下结论的话题,好的老师对学生只有两个字,那就是“启迪”。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做的并不是照本宣科地对学生灌输那些固化陈旧的教材上的“定式”,应该更多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发挥与释放。这是艺术教育工作者应持有的教育理念,这样才能让学生拥有艺术家应有的自由精神。
参考文献:
[1] 陈迁.艺术体验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3).
[2] 郭菊梅.论大学生的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07).
[3] 胡天君.科学·艺术·教育[J].当代教育科学,2004(04).
[4] 杨劲松.失语——论艺术教育的当代境遇[J].美苑,2006(04).
[5] 陈旭光.艺术概念的形成与艺术的自觉意识及艺术学的学科历程[J].中华艺术论丛,2008(00).
作者简介:张明(1988—),河南信阳人,男,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动画与交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