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教师课堂提问浅谈新教师课堂提问
2016-05-30夏菁
夏菁
【摘要】爱因斯坦曾提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也就是说解决问题可能只是对所学知识的技能层面的应用,而提出问题才真正体现了人们对于所学知识进行了吸收,思考,创造性的加工和应用,所以教师不是简单处理知识的机器,而是能提出有价值问题的教学活动参与者.同时,学生也不是简单解决习题的机器,当老师掌握了什么叫做优质问题,才能有目的性的让学生了解教师为什么课堂上要问这些问题,为什么通过回答,解决这些问题就能理解知识点,就能解决遇到的难题,以此教会学生如何对自身进行引导性提问,最终当学生独立理解知识点,解决难题时会仿效老师提问的思路对自己提问,实现自我引导,一步步得出最终结果,实现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关键词】课堂提问;自我引导;解决问题
课堂提问如此重要,但是很多新教师却对提问要问什么很迷茫,文章接下来就对这个问题进行具体展开.
1.不要问机械性,无启发的问题
情景1:高一数学课堂上,一道压轴题知识层面讲解完毕,剩余最后几步的运算,教师一边板书一边问学生
教师:那么进行最后的运算,这里125+35=160对吧?
学生:对.
教师:这里38+9=47对吧?
学生:对.
教师:这里20+50=70对吧?
学生:对.
对于高一学生是否需要就简单加法运算占用课堂时间进行如此细致的提问?对于这样的提问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吗?学生是否真的有兴趣参与到教师提问后的思考过程中呢?显然这种提问方式是无意义的,无法引导学生进行推测和假设训练,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也没有任何帮助.所以这一类不具有启发性的,不能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算不上好问题.
2.明确什么是好问题
情景2: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本次课是认识长方形的教学,教师拿着圆形和长方形的卡片问学生
教师:大家能说出这两张卡片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卡片形状不同.
教师:非常好,这张卡片是圆形的,那这张纸片呢?
学生:长方形.
教师:答对了,同学们再看看四周,我们生活中每样东西都有它的形状,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别的东西也是长方形的吗?
学生:黑板.
教师:回答的太棒了,墙上的挂钟是长方形的吗?(教师指着墙上椭圆形的掛钟)
学生:不是.
教师:答对了,那么大家能不能通过刚才的问题,互相讨论然后总结一下,你们认为什么样的图形叫做长方形,也就是说这个图形的什么特点让我们把它和其他的图形分开,让我们确定它就是长方形的呢?
这位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长方形,理解长方形与其他图形的区别,最终落到本次课的主题,认识长方形.每一步教师都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独立进行探索,教师只不过通过提问的方式指引着本次课的主题,所以好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思考所学知识,帮助其发展思维的独创性,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满足其认知需要.教师要明确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教师通过提出好问题在不留痕迹的帮助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这是自身独立的思考过程,并且是凭借自己的力量得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这里与第一个例子里的无意义提问形成鲜明对比.
3.站在学生的角度发问
情景3:高一课堂,教师正开始进行本次课的教学“长方体对角线公式”,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长方体并画出其对角线
教师:这是一个什么图形?
学生:长方体.
教师:对,我们上次课已经学过长方体的基本认识,并且我们也学过勾股定理,所以对于长方体的对角线公式可以很容易导出对吧?
学生:……
教师:怎么了,长方体也学了,勾股定理可是初中的知识,我说的这么明白都没人会求?
学生:……
本次教学活动教师认为自己已经尽力暗示,启发学生,为何没有达到达成预期效果呢?通常新教师初入课堂时,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不能换位思考,对学生的能力水平没有正确的评估,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对知识点难度进行衡量,而对于初学新知识的学生困惑的点,易错的点没有经验也不去反思,导致对学生进行引导时抛出的问题过难,学生根本抓不到教师问这些问题的意图,不知道教师在问什么,无法将教师文字叙述的问题在脑海中转化成符号语言,也不知道怎么去回答这些问题.
教师在对学生发问时不但要明确提问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同时教师也要掌握提问的难度.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让学生“跳一跳摘苹果”的理论,发问的难度应该是有挑战性的,让学生跳一跳脚能够得着,但同时又不能超出学生普遍的现阶段知识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前,首先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对于学生的情况达到非常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没有负担的走向最近发展区,问题设置不能过于简单没有技术性,也不能过难以至于无法达到引导学生的目的,提问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教师通过提问营造着自然的氛围来启发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感觉到如果是自己独立解题,这些问题也是自己能想到的,学生也会按照这个步骤一步步对自己发问,理解题意,最终逼近答案,这样学生最终才会通过教师耐心的发问从而掌握了解题思路,学会独立解题.
4.会提问的教师就像一个优秀的悬疑小说家
情景4:初中课堂,本次课进行的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
教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的面积对吗?
学生:对.
教师:那么,本次课我们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连接四边形的对角线就将四边形分成了两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是吧?
学生:是.
教师:所以四边形面积就是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的和,大家懂了吗?
学生:懂了.
这个情景中,教师在课堂活動中把自己作为了主体,没有调动好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及参与度,而这与教师问问题的方法欠缺有很大关系,案例中的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进行了提问式的教学,但提出的问题没有任何悬念,已经脱离了教师引导学生思路的暗示范畴,直接把公式导出过程进行演示,学生没有被分配独立任务,无需思考,一味默背公式,显然,这不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
如何提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问题呢?可以通过观点,“会提问的教师应该像一个优秀的悬疑小说家”来结合体会,悬疑小说家一般在小说开头为读者展现了案件的发生地点及结果,但是谁是凶手,他的作案意图是什么,这些都需要读者经过小说家对细节的暗示,参与自己的推测,一步步接近真相,随着小说的继续读者自己的观点不断被验证着对或错,最终看到结局恍然大悟,这个过程新奇又刺激,如果作者开始就把谁是凶手告诉大家,谁还会去看悬疑小说呢?同理,教师在一开始为学生提供了题目的已知和所求,但至于中间过程需要通过教师不断的提问暗示,学生经过暗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路,然后被验证,观点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错误的问题出在哪里,应该怎样去纠正,最终师生合作得到最后的结果,整个过程应该充满互动,充满创意,充满学生自己的独立工作精神才对,如果教师一开始就把做题的步骤告诉学生,哪名学生还愿意动脑自己去思考呢?
如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自助、探究、合作与主动接受相结合,所以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马卡连柯说过“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尊重一个人”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学生是学习任务的主体,应该获得更多独立实践,独立创造的经验,而教师是在此过程中是连接知识与学生的桥梁,其中教师的提问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让学生的努力事半功倍,好的问题必将引导出好的思路.
【参考文献】
[1]G·波利亚.怎样解题[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4.17-19.
[2]庞维国.维果茨基的创新观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10.4
[3]于建玲.“鼓”要敲在点子——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50):132-134.
[4]肖婷婷,王珊珊,陈慧荣.浅谈高效课堂提问的艺术.[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