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与文化身份的构建
2016-05-30郑璐
郑璐
【摘要】本文以劳伦斯·韦努蒂的翻译文化目标理论为基础,探讨文化身份构建中的文化要素,并辅以具体案例详细讲述。
【关键词】劳伦斯·韦努蒂 文化身份构建 文化
【Abstract】Based on translations cultural objective proposed by Lawrence Venuti,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cultural el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cultural identity . In addition, several cases are cited to explain specifically.
【Key words】Lawrence Venuti;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Culture
一、引言
本文作者认为翻译是实现两种语言转化的过程,其中涉及诸多因素,从最基本的语言层面的考量到文化碰撞过程中宏观微观因子的综合审视。本文从劳伦斯·韦努蒂的翻译文化目标理论出发,结合具体翻译实例,探讨在文化身份构建中的文化要素。
二、劳伦斯·韦努蒂的翻译文化目标
劳伦斯·韦努蒂是解构主义翻译派的重量级人物,他不仅继承了德里达的解构理念,并在详尽研究西方翻译史后,反思译者的边缘状态,发现以目的语文化为取向的归化策略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他看来,归化策略实际上体现了主导文化社会中常见的政策,即“盲目自大地使用单语,把外来文化拒于门外”。(Venuti, 15),因此,他提出了异化策略,也被他称作“抵抗”(resistancy),是一种不流畅或疏远的翻译风格,意在突显原文的异质性身份,并保护不受译入文化的支配,显示译者的存在。(Munday, 220)韦努蒂的理论影响深远,但也颇有争议。比如国内学者贺显斌认为韦努蒂“把翻译策略与效果混为一谈”(80),任淑坤也指出韦努蒂异化策略在弱势文化国家翻译实践和强势文化国家翻译实践中不可避免的缺陷(56-57),但是作者认为必须明确的一点是韦努蒂再三强调他所考察的是英美文化作为目的语文化,其他弱势文化作为源语文化,因此在把源语转化为目的语时,要突显源语文化的位置,是有其可取之处的。另外针对一些对“抵抗式翻译”产生“不通顺”译作以彰显译者对原文的干预是否可取的质疑,作者也认为这是把翻译中的语言问题和文化问题混为一谈,突出源语文化和语言通顺以便读者理解二者之间不存在矛盾,可以共存。
由此可见,韦努蒂的翻译理论站在文化高度,探讨社会文化框架的价值驱动,对促进文化碰撞、交织及保护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具体案例分析
以沈祖芬《鲁滨孙漂流记》的译本为例。沈祖芬是晚清时期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希望通过翻译书籍,警醒国人,改造国民性。由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进行了删减、增补和改动,比如鲁滨孙从南京到北京的所见所闻,对中国官僚、士人的讽刺,对中国人穷困、傲慢、野蛮之类评价,均被删除,只用一句赞美之辞概括,“支那民居比栉,城市繁华,田畴沃衍,车马络绎不绝。”虽然译者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作者认为这种处理并不完全妥当。晚清时期的中国的确是问题重重,闭关锁国的政策不仅使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更使得中国人的思想和外界脱节,国民劣根性暴露无遗。在这个时候,通过外国人的眼睛和记述对当时的社会问题针砭时弊是十分必要的,起到鞭策、警示的作用。不过译者在后文的翻译中确实翻译出“余始知支那人柔懦无用,不能自强也。”(崔文东,19-24)尽管笛福在原文中并没有强调中国人的“柔懦无用”,译者则着重点明,激励国人学习西人。总体来看,沈祖芬的译本在实现批判国民性、自强国民的目标上有其可圈可点之处。其实,1895年,颇有影响力的清末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翻译家严复在多篇文章提到了“国民”意识以及振兴民族精神,这是翻译与文化身份构建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具体体现,通过翻译体现先进西方思想的著作,有力冲击中国落后保守的旧有观念,解构封闭、傲娇、盲目自大的文化身份,重构开放、虚心、包容的新文化身份。因此翻译中文化身份的构建需要明晰翻译的初衷和最终译本的受众,确定源语文化和目的語文化之间的初始关系和希冀达到的关系,从而有效解构并重构文化身份。
四、结语
文化是文化身份构建过程中必须考量的关键要素,此文化概念不是单一单向的,而是包含了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两个层面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Munday,J.Introducing Translation and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New York:Routledge,2001.
[2]Venuti,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
[3]崔文东.翻译国民性:以晚清《鲁滨孙漂流记》中译本为例[J].译史纵横,2012(5):19-24.
[4]贺显斌.韦努蒂翻译理论的局限性[J].外国语,2007(3):76-81.
[5]任淑坤.解构主义翻译观刍议—兼论韦努蒂的翻译思想和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1(8):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