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惩罚的误区
2016-05-30柴金芝
柴金芝
摘 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面对不同类型、不同体质、不同素质的学生,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不能千篇一律。作为一个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特别是班主任,在施教过程中,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实施的心理惩罚,都是对教育事业的不负责任,都是对教师称号的亵渎。
关键词:逆反心理;变态心理;心理素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高意味着学富五车,身正则要求我们品行端正,道德高尚。作为一名跨世纪的新时代的教师,不但是一个传道者,而且是一个医治学生心理疾病的医生,更是学生的朋友。如果要让学生尊敬你、爱戴你、亲近你,你就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去爱他们,了解他们,从而让他们相信你,这样你传授的知识学生才乐于接受。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体罚学生是教育的大忌,它是一种非科学的、简单的、粗暴的、异化了的教育手段,是教师无能的表现。这一点已在教育界达成共识。然而心理惩罚却大摇大摆地走进教育领地。
心理惩罚就是一种感情虐待,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贬低学生、讽刺学生、诋毁学生、疏远学生,从而导致学生对老师不喜欢、不信任,对老师传授的知识不感兴趣,甚至干脆不学。这样不仅是对学生身心的伤害,更是对教育的亵渎,也是教育的失误。心理惩罚所造成的危害具体表现为:
一、心理惩罚导致一种逆反心理的产生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面对不同类型、不同体质、不同素质的学生,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不能千篇一律。对于一些学习差的、纪律松懈的、不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有些教师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在批评教育时,用学生的话说就是“骂人不带脏字”。在这劈头盖脸的呵斥下,有的学生默认,有的学生伤感,有的学生痛苦,有的学生愤慨,更有甚者直接和老师产生对抗情绪。作为教育者,通过发泄以求得暂时的心理上的平衡,但却失去了师德,失去了教育的目的,把学生赶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使学生不但疏远你,甚至憎恨你,这是在语言上的摧残。更有甚者,采用更不当的做法,如:排座位时,排在边角旮旯,上课从不提问,对他们的作业从不批改或批改不认真等。这种行为的摧残,必然导致一种逆反心理的产生。面对这种情势、这种做法,学生还怎能亲其师?不能亲其师,又怎能信其道呢?这难道不是教育的失败吗?
二、心理惩罚导致变态心理的形成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于一些思想偏激、行为怪僻、性格倔强、脾气暴躁的学生而采取的一些不当的语言与不当的做法,会使他们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特别是对有些学生过分严厉,经常训斥、责骂,进行心理摧残,会导致其性格变得很坏,常出现变态、孤僻、抑郁、固执的性格,甚至变得冷酷、残忍,以虐待小动物、扼杀植物、损坏物品、欺侮小同学或自残来发泄内心的痛苦与憎恨,这难道不是教育的失败吗?
三、心理惩罚导致心理素质低下,健康状况不佳
人们常说:“树怕剥皮,人怕伤心。”“舌头底下压死人。”心理惩罚往往在学生心灵上留下永恒的痛苦与伤痕,使他们丧失学习的热情,失去生活的勇气,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严重的可导致心理变态。从心理学角度测试的结果为:学生在平静心态时的呼吸是每分钟20次,而在教师的责骂声中的呼吸高达40~50次。由于心理惩罚的刺激,可以引起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外部腺体(汗、泪)与内分泌腺(肾、腺素、胰岛素等)诸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必然使肌体的正常功能发生紊乱,从而导致身体健康状况严重失调,从而丧失学习能力,难道这不可怕吗?难道这种心理惩罚不令我们警醒吗?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不但要尽可能要求一个人,还要尊重一个人。严格要求是教育者对工作、对学生一种认真负责的精神体现,尊重和信任是教育的态度问题,是教育学生的前提,二者是不容忽视的。
综上所述,学生的逆反心理、变态心理及身体素质下降的直接客观因素,是教师教育方法的失当,违背了学生的心理规律,这说明教育者特别是班主任应多多看书学习,进一步探讨学生的心理因素,查找原因,改进方法。
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特别是班主任,在施教过程中,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实施的心理惩罚,都是对教育事业的不负责任,都是对教师称号的亵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为什么不多一些宽容,多一分关心,多一分理智呢?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是的,对学生是应该严格要求,但应该严中有爱,严中有度。对学生的错误要分析,要研究,要对症下药,要给学生以正面引导,给学生真正的爱,他才能亲近你、爱戴你,从而更加信任你,那么你传播的道、讲授的理,才能融进他们幼小的心灵,在你的辛勤工作中,才能出现更多的瓦特、牛顿、爱迪生,这样你的教育之树才能开出健康之花,从而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吴燕武.惩罚教育的误区[J].湖北教育:教学版,2008(11).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