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在工程人才教育培养过程中的角色分析

2016-05-30陈利华赵津婷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1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陈利华 赵津婷

【摘 要】卓工计划的实施为我国高层次工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子。工程人才的培养过程,要在学校、政府和企业三方同心合力的协作中完成。其中,企业更需要创新思维,更新角色观念,把自己从用人者的角色逐步转向人才培养的实施者,主动参与到工程人才的培养实践过程中来。

【关键词】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的社会责任

德国某大学校长在中国讲学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已有足够多的工人,但没有足够多的合格工程师!”多么振聋发聩!有谁能相信,在工程类在校生超过400万人,有着堪称世界第一的工程教育规模的人口第一大国,竟会遭遇工程人才难求、工程英才难求、工程领军人物更难求的困境呢?高校对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是国内当前工程师培养中最大的问题。企业要求的工程实践和设计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绿色环保意识、成本节约意识、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以及探索精神等综合素质培养环节的缺乏,正是中国目前高等工程教育的软肋。

一、“卓工计划”要做什么

为扭转工程教育大国不是工程教育强国的尴尬局面,教育部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以下简称“卓工计划”),计划用10年时间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从5 个方面推进该计划的实施:

一是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二是设立一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生在企业学习1年,“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三是改革完善工程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制度,优先聘任有在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四是国家留学基金优先支持师生开展国际交流和海外企业实习;五是教育界与工业界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标准。

2010年6月23日“卓工计划”正式启动,国内 61所高校的462个本科专业、293个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被列入首批“卓工计划”,浙江大学电气、能源、建筑工程、信电、计算机和控制等学院(系)的10个工程类本科专业名列其中。2013年10月,机械和化工两个专业列入第三批“卓工计划”实施专业名单。

二、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

1.工学就是工程吗?

有些人可能有个误解,工学就是工程。其实两者并不能直接划等号。工科院校、工科专业培养的不一定是工程型人才,可能培养的是工程学术型人才,造就的是工程科学家,而不是精英工程型人才。工程实践是工程教育的灵魂,这应该是一个普遍共识。但我国现行的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化”的趋势越来越凸现,工程实践弱化明显。培养方案中理论课时比例过大,实践环节课时比例过小,学生感受工程现场氛围和接触工程设备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这样的工程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工学类毕业生就一定能成为合格工程型人才吗?

2.培养合格工程师仅仅是大学的责任吗?

有企业抱怨大学培养不出合格的工程人才。此话有失偏颇。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不足固然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观念等方面的问题,也跟企业对工程人才不够重视,主动参与不够有关。工科学生是企业未来的工程人才,在大学里跟着导师做课题、搞发明,固然可得到工程实践能力锻炼;但真正接触工程科技前沿,瞄准国家重大科技问题,受工程环境熏陶,才能真正培养工程意识,提高工程素质,锻炼工程实践能力。工程人才培养绝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也是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应主动参与、积极参与。

3.企业学习阶段就是在企业实习吗?

按“卓工计划”要求,参加“卓工计划”学习的工科生在不改变现有本科4年学制的情况下,到企业里学习一年,而不是仅仅是“实习”。这意味着他们的学习要经历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企业学习阶段总共一年时间,占了四年大学学习时间的四分之一,比重不可谓不重。企业学习是学校学习的延伸,企业学习能够使学生在校内学习的基础理论和方法通过具体的实际应用得到巩固和加强,能够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学生可以分不同阶段到不同企业进行1周至3个月的中短期课程学习或工程实践,也可以在企业进行3个月至1年的专业实习或工程实践。培养方案中必修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部分专业基础课教学、专业课教学、专业实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很多都可以酌情安排到企业完成。毕业设计是对大学学业的综合检验,要求结合企业实际项目“真刀真枪”地在企业完成。

三、企业在 “卓工计划”实施过程中的角色分析

实践是工程的灵魂和根本,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卓工计划”创立了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以期从根本上解决工程人才培养中校企脱节的现象。企业在 “卓工计划”实施过程中的角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培养标准的制定者

“卓工计划”的培养标准包含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三部分。通用标准是国家对各行各业各种类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宏观上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制定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的宏观指导性标准。行业标准是依据通用标准的要求制定的各行业主体专业领域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必须达到的中观要求,包含本行业内若干专业的专业标准,它不仅是对通用标准的具体化,还体现了专业特点和行业要求。学校标准是高校制定的本校参与“卓工计划”的各个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学校层面的具体要求。行业标准应该包容通用标准,学校标准应该包容行业标准。行业部门掌握本行业的发展趋势、技术前沿、人才需求情况,应该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指导作用。在培养标准上,教育界按照工程人才培养的规律,与行业部门一道共同制定行业标准,满足工业企业界的基本要求。一些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组织如“华盛顿协议”、发达国家的工程认证机构如美国ABKT所制订的工程师的人才标准.无不与跨国公司的用人标准高度一致。

2.培养方案的制定者与实施者

企业对本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最全面,最清楚目前和未来对工程人才的需求,企业和学校合作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的过程,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共同培养单位,能够充分发挥其在整个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高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建设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合作编写教材,联合开展教改研究,共同研究学生评价方法等,企业可以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

参与“卓工计划”的学生培养有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两个阶段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密切的联系。校内学习阶段主要完成工程基础教育的任务,企业学习阶段主要完成工程职业教育的任务。企业学习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结合生产实际“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研究开发,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企业学习是学校学习的延伸,能够使学生在校内学习的基础理论和方法通过具体的实际应用得到巩固和加强,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企业学习也能够促进校内学习的改革,检验校内学习的理论和方法的有效性和先进性,进而促进校内学习阶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和完善。

3.培养质量的评价者

企业和学校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这个评价既包含学生毕业之前的学业评价,也包括毕业之后的用户评价。由于企业兼职教师的参与教学过程,自然拥有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权力。学生毕业之后到企业就业,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是学校的“产品”,企业是“产品”的最终用户。毕业生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效益和未来发展。因此企业对学校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有着最切身的体会,企业对于毕业生的满意度自然成为学校培养质量最权威的评价依据。

4.实习工作基地提供者

按“卓工计划”的要求,实施“卓工计划”的本科工科生有一年时间在企业学习,可以是一整年,也可以是累计一年。企业拥有学校不具备的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制造技术、真实的工程环境以及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这些对工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企业可以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先进、真实、可行的实习工作基地,提供有创新价值、技术领先的真实项目,并提供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指导学生进行工程实践。

5.工程教师队伍的建设者

“卓工计划”以建设一支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历、满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为目标,在工科教师队伍建设上提出了明确要求。

参与高校要安排没有工程经历的专职工科教师到企业去工作培训1~2年,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或研发项目,以获得比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还要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工程专家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或担任本科生、研究生的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企业所拥有的一批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他们的工程经历和实践能力正是高校工程教育专业教师所不及的。因此,企业是“卓工计划”教师队伍一支极其重要的建设力量。

四、结语

“卓工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卓工计划”的开展迫切需要企业的热情参与,企业在“卓工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卓工计划”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宝玺.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2年第1期

[2]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17期

作者简介:

陈利华,女,1970年出生,籍贯:湖南衡阳,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副研究员,学位: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