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走进小学生的心灵
2016-05-30朱慈
朱慈
【摘 要】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使老师只注重文化知识的教学而轻视学生心理情感,进而导致学生对数学容易产生厌恶心理,因此,小学学生教育应当以人为本,要让数学走进学生的心灵,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相应地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心理特点;兴趣;教学方法
一、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应当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引出教材内容,这样不仅能够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乐于接受新知识,更可以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与趣味,从而调动起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孩子们熟知并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用学生熟知的故事或者动画片创设情境。小学生都很喜欢看动画片,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把其中的人物或者事情引入课堂,来创设情境。比如教学时,我们可以用《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故事中帮喜羊羊解决问题,这样学习氛围就会更加轻松愉快。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的教学情境,结合学生感兴趣并熟悉的事物,把生活中的数学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
二、巧用教具,化抽象为具体
符合小学生年龄层的书籍多有大量的直观图,更有甚者,以立体图作为书籍的主体,这就是利用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具体的形象事物可以更加直观、生动地反映问题,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所以通过各种不用的教具呈现具体形象,通过实物教具来说明概念、性质、法则等抽象的数学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不仅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更可以使其在对具体形象的观察和探索中,逐步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
例如,在学习任意三角形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光是用抽象的语言来描述任意三角形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合理运用多媒体工具,在屏幕上打出一个形状、位置、大小不断发生变化的三角形,学生就可以轻松直观地理解什么是任意三角形了,这样,就用简单的手段解决了复杂的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就很高,不仅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有关概念,而且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三、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关注
心理学表明,小学生课堂上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一般在8到10分钟时间,加上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下降等,因此,结合小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喜欢多变这一心理特点,课堂中应当切忌单调的教学形式以及机械枯燥的重复,老师应适当变换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
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讲课时,老师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向学生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更可以根据小学生爱玩好胜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游戏,把学生对游戏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比如口算、笔算接力、组数对口令、解题比赛等等游戏,不但吸引和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消除学习疲劳,活跃课堂气氛,更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敢于表现,勇于参与,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吸收,体验到了获取知识的快乐感、成功感,并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动手操作,获取知识
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让大多老师在维护课堂秩序上颇感棘手,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如果从其他方面利用好小学生好动这一特点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传统教学中教师中心化,老师讲话就占据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单凭老师讲,学生只通过一种感官进行学习就容易感到厌倦,听不进也记不住,导致学习效率低,而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善于模仿的长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际操作,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亲自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自然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比方在低年级学习认识物体时,可以让学生对不同形状的积木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理由,又或者,在学习长度的时候,让学生亲自去测量下周围物品的长度,这时,教师的角色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则是课堂活动的主要活动者,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加实践,所以,学习兴趣很浓,加深了理解和巩固了记忆。
五、尊重理解,建立信任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老师要得到学生们的尊重和支持,首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老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处于平等的地位,老师并不因自己老师的身份高高在上,也并不因学生年龄小而不尊重其感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应从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老师还应该在课下多多关心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在遇到所谓的“问题”学生时更是如此,有的老师不关心“问题”学生的问题出在哪里,对学生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或者加以语言上的侮辱,这样的方式只能加大问题的严重性,而根本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只有多与学生沟通与交流,尊重与理解学生,逐渐建立起师生间的信任,才能使学生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
六、适当鼓励,激励进步
每个学生在内心都是渴望得到他人认可的,真诚客观的评价,鼓舞人心的话语,都深受学生欢迎。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老师的肯定与奖励,学生会以奖励为荣,培养勤奋进取的积极心理,正确而恰当的鼓励则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相反,如果由于教学不当,或努力不够而多次遭受挫折,老师的漠视则会大大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当对学生的行为及时给予相应的反馈,例如看到有学生因为是否发言而犹豫时,可以马上加以鼓励引导,增强信心。在批改课堂作业时,不能只有简单勾勾叉叉或者分数,有时候多一两句鼓励的语言,例如“有进步了,老师很高兴”、“聪明的你可以做得更多”等等,不但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能有助与师生之间的感情沟通。
数学教学复杂而又丰富多彩,对学生的培养,很大一部分是对其心理的培养,小学生数学教学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心理特点,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洞察其心理,选择更适合他们年龄特征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让小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用积极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