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16-05-30胡卓美
胡卓美
【摘 要】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的目标是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为基础提出的。课程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应实现情感教学,发挥生物学科特点,挖掘出教材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适时地在课堂中、实验教学、课外活动及名人事迹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博爱精神,树立坚定的科学信念,从而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及正确的人生观,达到心理健康教育、智育教育的双重目的。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人生观
生物科学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21世纪被认为是生物科学的,生物科学将其领头学科地位的确立而在新世纪里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面临着严峻考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挖掘教材中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预防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以下是我的一些浅薄的思考: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营造愉快的课堂心理氛围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加大情感投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通过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激励,积极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著名的心理学效应——皮格马列翁效应形象地诠释了期望这一点。教师关爱每一位学生,多用“我希望你……”、“我相信你一定能……”句式,表达对每一位学生的期望,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同时,表扬的力量永远大于批评。教师只要多留心学生的闪光点,不仅使学生兴趣十足地学习生物这门学科,而且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面向全体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充分考虑,采取不同的方法,注意掌握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主动健康的发展。
二、钻研教材,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及发展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只要认真钻研教材,就不难发现生物教材无论是选材、组织教材或是阐述教材,都能挖掘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
在生物教材中,有着相当篇幅的生态学知识、青春生理卫生知识等,其中很多知识都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大量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可以改善气候条件,气候条件适宜又促进生物的生长,增加动植物资源,因此我们要保护环境、优化环境,这就需要每个人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低碳生活。在讲到青春期教育的时候,应让学生知道青春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应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增长才干,而不是浪费时间虚度年华。因此,在进行生物教学的同时,挖掘出其中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帮助学生提高对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特点的认识,正确认识人生,正确认识挫折和不良情绪的危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重视实验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生物教学重视生物实验、强调尊重客观事实,利用这些要求,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进而引导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客观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摆正自己在班级、家庭和社会上的位置,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保持良好的心态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做实验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是最多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耐挫力和坚韧的性格。有一些同学在实验中因为某些原因而失败,教师要鼓励他们“再试一次”,让他们面对失败不急不躁,沉着耐心,反复操作,直到实验成功。经常这样做,并同时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就会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目的,心理上能逐步接受和正确对待学习上的压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四、提供自主探究氛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探究是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和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也就是要变被动地听讲为动手、动脑的主动参与的多种形式的活动,在活动中学,在做中学。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氛围,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给学生充分的操作自主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因此,倡导探究性学习,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质疑、调查、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探究活动中,既能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又发展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特别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课外活动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
生物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之中,而且应拓展到课外。广泛地开展课外活动是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例如,带领学生参加当地的绿化活动,参加绿化活动学生把感受写成短文,在班上进行展示和交流。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爱护生物和热爱学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新的生物课程改革标准确立“人与生物圈”的课程体系,突出了“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思想。在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爱护身边一草一木,一鸟一兽的教育,培养学生博爱的精神,自觉保护自然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开展废品回收及利用废品制作小工艺品等活动,学生亲自参与此过程,如用废弃的油笔芯做成既实用又漂亮的笔筒,用废旧衣物做成的漂亮洋娃娃等。在此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变废为宝,并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及成功的喜悦。
六、名人事迹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生物教学中,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些生物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光辉业绩,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为科学献身奋斗的坚定理想信念教育。“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把科研战场摆在田间地头,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科研与生产相结合,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在水稻增产方面创造了奇迹,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杰出贡献……科学家们的这种不畏艰辛,不怕困难,为科学事业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对学生树立坚定的科学信念,形成坚强的性格和顽强的意志,养成谦虚谨慎、治学严谨的作风习惯有重要作用。通过讲述名人事迹,让学生学习名人们坚忍不拔的思想意志及为科学献身的良好品质,从而为立志成为一名国家栋梁而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进而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
总之,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如何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如何寓心理健康教育于生物教学中,仍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育心。作为生物教师在以后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基础知识的培养上,而是要深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科学地处理好教材,适时地进行渗透,才能使学生在获得生物学知识的同时,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智育教育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恩山,汪忠.《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吴金昌.生命教育是教育的灵魂[J].安徽省蚌埠市第七中学
[3]李中霞.《改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研究》[J].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
[4]程慧华.《生物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
[5]朱军.《让生物教学充满人文关怀》[J].教材与教学,2010
[6]武德甲.《中学生物教师课堂方法型教学策略的比较研究》[J].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