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媒业的出路在于人才革命

2016-05-30郑昊圆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1期
关键词:传媒业革命人才

郑昊圆

传统意义上的传媒业,涵盖了媒体、广播、电视以及通讯、广告、公关等经济社会领域。近二十多年来,互联网媒体更是异军突起,逐渐发展成为传媒主体。现代传媒的这些载体,在社会发展合力的作用下,整合催生出一个仪轨迥异的新业界。它一方面从功能上承继了旧有诸媒介的价值,一方面从形式和内容上拓展甚至颠覆了旧媒体。传媒业的革命性变化,无疑是新世纪全球性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大成果和显著标志之一。

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使传媒业遭遇空前挑战。旧的生存媒体危机四伏,一触即发,业态面临生死存亡,险情迫在眉睫。传媒业的命运如何,传媒业的出路何在?

一、传统行业面临历史性挑战

新中国传媒业起步于新闻。我国的新闻事业从一开始就是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有着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际,全国有253份报纸;经历“十年浩劫”后,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只剩下186份报纸;目前,全国共有各类报纸1943种,年总印数达到442.92亿份,日报出版规模连续八年位居世界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报业大国。此外,全国共有各类期刊9486种;广播电台257家、电视台277家、教育电视台45家、广播电视台2069家;境内注册网站287.8万个。

在我国,传媒业一直是高投资回报的智力密集产业。由于管理体制、政策环境上的差异,使得国内的传媒业,在产业属性、目标市场、产品特性等方面与传统产业和境外同类产业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产业属性上,我国传媒业属于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交叉的边缘产业。它既是信息传播的媒介,而所传播的内容又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这使得传媒业也属于文化产业的一部分。

在目标市场上,媒体产业具有二元结构。它要面对的是受众和客户两个截然不同的市场,必须要兼顾受众营销与客户营销。

在产品特性上,媒体的产品与服务不存在价格弹性。媒体的消费者不会因为产品价格的下降而产生需求。价格杠杆的调控作用微弱,产品自身的竞争力成为媒体市场竞争的核心。弱势媒体无价格,媒体经营的唯一出路是做强自身。

在行业体制上,我国传媒业具有事业与企业的双重体制,而且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使用权、经营权归经营者。目前国内主要媒体多属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或管理模式,而且渐呈强化趋势。这就要求媒体必须做到,一方面从政治属性出发,完成舆论宣传与导向的任务;另一方面从产业属性出发,直面市场竞争,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所有这些既成事实,构成了中国传媒的传统业态。也正是这些固有的存在,成为历史性挑战的目标阵地。

纸媒体,读者群大体积流失,从发行数量到广告额度,一落再落,生计维艰;视播界,少人问津,花样不灵,编导计穷;广告业,有法不依,竞争无序,诚信滑坡,绩效崩盘。这些触目惊心的信号,一方面预示着传媒业的危机深重,一方面提示着新媒体的力量强大。

传媒业面临的挑战来自于多方面,主战场是新时代世界技术革命的浪潮。这个浪潮所冲击的,不仅在于媒体的存在形式,而且深入到媒体的属性实质;这个浪潮所波及的,不仅包括旧有的体制结构,还有现有的人才架构。

二、新媒体带来的是一场人才革命

传媒业的革命来自于媒体自身的嬗变,这场革命的缘起既不突兀,也不复杂,实质上就是业态的生存危机导致了“穷则思变”。“穷则思变”的这个“穷”字,不是单一意义上的贫困,而是变化莫测的丕变之几,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否极泰来。

水穷,穷在路途,古人有途穷而返、途穷而哭的故事,那是因为看不到出路而改弦更张。我们今天面临的穷,是要思变,是要云起。

人,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目前,我国媒体从业人结构还保有传统态势的橄榄型,即采编人员为主体,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比重较小。据统计分析,合理的媒体人才结构应该为哑铃型,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为主,日常工作人员比例较小。工夫在诗外,随着数字技术的开发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媒体对高层次的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多元人才的开发与使用,是随之而来的问题。现状是,一方面媒体从业人数饱和,一方面是有用人才稀缺。缺经营管理人才、高水平的采编播人员,特别是,缺具有较高的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人才。 总体看来,新闻媒体主要缺乏复合型人才,缺乏专业背景的新闻从业人员,缺乏特殊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综合型人才和高素质的领导人才。

从业态上看,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无线宽带、移动通讯为代表的传播技术不断发展,新媒体迅速崛起,构成了新时期传媒大发展的壮丽画卷,也向传统媒体的人才结构发起了尖锐挑战。

此外,媒体管制的政策宽松、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传媒行业环境公平,势必催生新的传媒结构革命,发展进程中,资本市场和文化架构也将因时介入,为传媒业注入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

如果说传媒业面临的挑战来自于技术革命,那么媒体自身的应对之策就在于人才革命。

三、终端革命,传媒业准好了吗

技术革命的新浪潮席卷而来,它用高技术打造低门槛,以带有强制性的注入态势,把终端直接呈现在人们面前。它咄咄逼人地闯入人们的生活,既为我们带来便利,也向带来挑战。

云数据显示,互联网在全世界的人类生活中已呈“包举宇内”之势。这无疑是传媒变革的大事件、大趋势。

苹果公司将开发一项新的人机互动技术,利用压力感应触屏使人们通过动作实现功能的迅速打开或信息的即刻阅读。

三星公司将使用可弯曲塑料制作手机,像书本展开一样实现屏幕的增大。

据说在英国,人们每天要扫手机10亿次,60%的人在清醒时每15分钟看一次手机。在我国,这些数字还要变得更“严重”。

手机支付将在2016年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对于传媒机构,手机便捷支付将更有利于增进订阅。

过去几年,互联网速度更快,信号更加稳定,网络信息爆炸,在线视频的革命风生水起。随着4G网络的普及和一系列网络提速技术的应用,在线视频未来的增长点将在手机端。据预测,未来五年在线视频量将增长14倍。人们70%的手机流量将消耗在观看手机视频中。

对于未来的发展趋势,全世界的人们有种种预测:

预测一,“脸书”进一步强化视频功能。脸书Facebook将专门为视频内容发布新的标签页,提供更好的视频搜索和发现体验。观众在手机上可以边做其他工作边看视频,并随时按暂停保存,随后继续观看。同时,新的视频功能将更好地结合广告内容,吸引新闻机构提供更好的视频内容。

预测二,全景视频、虚拟现实、沉浸式观看迅速普及。观众可以在手机或电脑上身临其境感受电影内容。谷歌也利用视频网站和虚拟现实眼镜推进全景视频业务。在新闻报道方面,已有媒体全景呈现了叙利亚难民营的景象,观众可以设身处地地感受叙利亚危急的局势。

预测三,直播和社交化视频 网速、摄影设备和手机应用的改善让直播应用成为2015年的市场亮点。这将迫使媒体“借船出海”,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媒体都有时间和资源去组建团队或购买设备进军视频领域,要维系生存它们就得依靠既有平台,或租或借,以求获得产能。

预测四,今后所有的突发新闻将实现不同角度、高分辨率的现场视频报道。“拍什么”的主动权已不在专业记者手中,24小时全天候的电视新闻频道应当思考自己的定位和职责。同时,直播软件引发的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也将成为热点,或许引发法律确认。

不须预测的是,在新媒体的冲击面前,电视业的窘境首当其冲。

视频改变了的网络,不仅影响了传统网站,也开始冲击电视行业。电视的收视率节节下降,其中新闻、时事类内容受冲击最大。人们看的视频比以往更多,但不是在电视上,而是在更多的公共屏幕和移动场所。

面对咄咄逼人的技术革命的终端产品,旧媒体如何应对,我们准备好了吗?

“播客”热潮的到来,或许将为传媒业选择应战策略提供启迪。世间万物,在不同的背景和条件下,弱势可能增强,短板可能伸长。事在人为,路在脚下。

伴随着视频热而复苏的是以语音为主的广播播客。特别是在连接了手机后,广播这种不占有读者精力和双手的媒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欢。人们收听播客的模式从以往的下载变为现在的在线收听。这改变了播客的盈利方式,也为精准投放和实时插播广告创造了技术空间。

社交媒体的未来看好。2015年,社交媒体和通讯应用成为越来越多人生活的重心。相比于短信,通讯应用的低费用甚至零费用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在许多国家,这些电子平台巨头都在研究如何将庞大的用户转化为巨大的利润。2016年,这种趋势还会加强。

一个出乎意料的结论是,新闻出版业乐观。乐观的理由和来源,在于新闻的原创性空间。

2016年, 提高原创性也成为一些聚合网站追求的目标。日趋成熟的新闻聚合网站意识到内容转来转去没有太大价值,于是加大各种投入到原创新闻之中。

用来收集数据和信息的传感器、相机、无人机等机器将改变新闻采编,特别是对于一些气象、交通以及社交媒体上的区域新闻。相信不久的将来,机器人将实现根据不同的消息来源撰写新闻。我们也将看到机器像帮助钢铁侠一样帮助记者:自动提供事实材料、引用以及背景资料帮助记者撰写新闻。

传媒业的出路不在别处,其实就在新媒体身上。技术的普适性决定了“物为我用”的合理性,见贤思齐,化敌为友,旧媒体的涅槃指日可待。

在我国,新传媒业在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中获得发展机遇,创新理念,更新技术,求新业绩,与先进的生产力相呼应,用自己的影响力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尽管技术进步、产业更易、经济多元、社会变革,我们确信,传媒仍然是一个具有影响力,并创造着影响力的行业。传媒人应该有能力有信心,远瞻前路,未雨绸缪,变危机为机遇,履夷开泰。长夜过去,朝暾普布,霞光万丈,传媒业的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

猜你喜欢

传媒业革命人才
人才云
试论融合发展语境下文化传媒业的新路径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欧洲传媒系统面面观之瑞士传媒业图景下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