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朝男子的首服

2016-05-30张亚星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1期

张亚星

摘 要:首服制度是中国古代礼仪风俗的重要方面,历朝历代都有其特定的首服制度。首服制度也具有传承性,宋代在前朝的基础上重视并推进首服制度的发展。文章主要分析了幞头的历史演变过程,并探析以幞头为代表的首服所体现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宋朝;首服;幞头

中国古代服饰的变迁不仅是文明的象征,更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综合影响的结果。在古代,冠帽的社会价值已经远远超过其使用价值。传统学说认为,积贫积弱的宋朝无力抵抗外族侵略,为了巩固统治,使宋政权不致重蹈唐代的覆辙,宋朝统治者运用多种手段强化中央集权和官僚等级制度,这其中,冠服制度的等级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宋代重视恢复旧有的冠服制度,太祖建隆二年博士聂崇义制的《三礼图》对当时礼服制度的制定发生了重要的影响……尽管《三礼图》的内容与古代礼仪制度上有很大的差距,但经皇帝钦定后,便成了以后力图恢复旧制的蓝本了。[1]幞头自创始以来,上至帝王、下至庶民,皆以之为常服,并形成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风格与款式。隋、唐、五代时期是幞头逐渐成形、发展变化最活跃的阶段……隋唐时期的幞头发展到宋代已成为男子的主要首服,上自皇帝,下至百官,除祭祀、隆重朝会需服冠冕之外,一般都戴幞头。[2]

一、幞头的历史

幞头的起源,史书中记载颇多,且各相异,史学界也众说纷纭。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提到“‘幞头,一名折上巾,起自北周”,《广韻》说:“幞头,周武帝所制,戴幅巾出四角以幞头,及名焉,亦曰头巾。”宋人俞琰(1253-1314)《席上腐谈》卷上记:“幞头起于周武帝,以幅巾裹首,故曰幞头。幞字音伏,与幞被之幞同,今讹为仆”。[3]还有一说是从汉代的帻发展而来,《中国古代服饰简史》中说,古代有冠无帻,战国时的帻只起使鬓发不垂落的作用,类似手帕;汉代时,身份低微的人只许戴帻,不许戴冠,这时的帻更为复杂,且实用性加强,有“平上帻”“介帻”等;王莽时,相传为了遮盖他秃头的弱点而先戴帻、后加冠,后来这种戴法得以普及并流传至东汉。汉人留长发,为了生活和工作便利,用一块黑纱或罗、缯裹住头,不让头发露在外面,上下阶层通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幞头是受鲜卑族服饰因素的影响,《宋代服饰制度研究》中提到,有人认为幞头由鲜卑帽演变而得,随后,作者对此说法进行了批判,并断定幞头源于中国古代汉族服饰中传统的首服——巾。由自唐以来,幞头就和折脚(角)巾、折上巾、四角之名混杂使用,以致后世考察幞头演变时也陷入混乱。[4]对于此分歧,只是幞头是由帻衍生还是周武帝始创的问题,是周武帝在创造幞头时是否参考了帻的问题。但无论持哪种观点,确信无疑的一点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继承、延续性和民族的交融共同促成了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二、宋代幞头的概况

《梦溪笔谈》中说:“幞头谓之四角,乃四带也。两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故亦谓之折上巾。”上自皇帝,下至普通官员,在朝会、处理公务时,都要穿礼服,戴幞头。[5]宋代的幞头经过几朝的发展之后,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造型风格,有直角幞头(直角为多)、交角幞头等,《宋史·舆服志》记载了其制作方法,最初以“藤织草巾子为里,纱为表,而涂以漆”,[6]后又因纱漆本固,而去其藤。幞头颜色比唐朝的单一黑色较为多样化,幞头上也常常有金银、纱、花卉等装饰物。

直角幞头在宋代尤为多见,皇帝和大臣除祭祀、典礼、隆重朝会以外,一般都戴直角幞头。起初时幞头展脚的长度有限,至中期越来越长,一说是因为大臣在朝堂上常常交头接耳,皇帝为制止此现象而使两脚逐渐加长,这种左右伸展很长的直角幞头上朝,必须身首端直,稍有懈怠,即先会从两个翘脚上反映出来。[7]俞琰《席上腐谈》:“宋又横两脚,以铁线张之,庶免朝见之时偶语。”[8]这种说法尚待考究,但是宋代幞头两脚达到前所未有的长度则为事实,赵匡胤画像中便可看出,两脚的长度颇长。

《宋史·舆服志》:“簪戴,幞头簪花谓之簪戴。中兴,祭祀、明堂礼毕回銮,臣僚及扈从并簪花,恭谢日亦如之。大罗花以红、黄、银红三色……”这体现了另外一种形制的幞头——“花幞头”,这种幞头在南渡之后兴起,只在祭祀、明堂礼仪等礼仪结束之后,由皇帝赏赐,方能戴之,表示一种特殊的荣誉与恩宠。

宋代的平民百姓也可戴幞头,但幞头样式因职业而异,宋代的公差、吏卒等低级公务人员,一般是戴用交角幞头,或者曲翅幞头。[9]交角幞头即两脚翘于帽后而后相交并交叉,曲翅幞头一般为文吏所用。吏人戴圆顶软脚幞头,仪卫戴黑漆圆顶无脚幞头,优伶人戴牛耳幞头,卫士戴一脚指天一脚圈曲幞头,撵官戴双曲脚幞头,前班直戴二脚屈曲向后花装幞头等等,[10]一般平民的幞头无翅。可见,虽同样是幞头,但是也随身份地位的不同,幞头也会有不同,戴何种幞头,可表何种身份,这与封建社会严格、森严的等级制度是相关的。

三、以幞头为代表的首服所体现的社会职能

上面有提到,在宋代,幞头的形制随社会地位的变化而变化,花幞头表恩宠,无翅则代表平民,这体现了幞头背后所代表的阶级属性。

在文人士大夫占统治地位的宋朝,文人地位的崇高、扬文抑武使文人雅士的儒雅风格成为社会的审美风尚,幞头的产生,除了它具有显著的“利事”“便事”功能外,它还表现了当时一种新的时代审美趣尚——“雅”,后汉末,“王公卿士以幅巾(一说幞头由幅巾产生而来)为雅”,而且形制、颜色、纹饰等诸方面都产生变化,以迎合这种雅致的审美,使得它成为文人雅士的首服,成为皇帝的御用首服。[11]这正是幞头美学价值的体现。

尽管幞头的形制多样,甚至有花幞头等较为华贵的首服样式,但是与唐相比,其正式化、单一化,体现了宋朝清冷、固执的文人风格,这与宋朝所崇尚的“理”密切相关,“理”倡导“存天理,灭人欲”,其结果就是让人遵循封建礼法,在无形中束缚了人们的心理。随着理学逐步在社会思想上居于首要地位,人们的美学观点也相应有所变化,[12]反映在宋代的首服上就是单一和过分正式化。宋与唐服饰相比,宋代“服饰款式少有创新,而且色彩单调,向质朴、洁净、自然的方向倾斜”,究其原因,除去宋朝面临内忧外患,权贵们无心在服饰上用心力外,程朱理学对人们的思想的钳制也是一方面。

中国古代有“冠、昏、丧、祭、乡、相见”之六礼,冠放之首位,足以证明冠在古代礼制中的重要性。如明徐元太《喻林》卷二十六引《淮南子·人闾训》云:冠之于人虽“寒不能暖,风不能障,暴不能蔽也”,但人们仍然使用它,不仅在于“其所自话者然也”,且“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13]冠之于封建礼制,不亚于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上自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王公大臣,乃至平民百姓,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首服,节日与日常又有差别,这体现了首服的礼仪性质。

古代的冠帽形制多样,并且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随制度、朝代的变更而异,从而使总数数量巨大,使中国古代的首服制度更加丰富多彩。宋代的首服,除幞头外,还有东坡巾、笼巾等,一方面与前朝头巾的继承相关,另一方面又与宋朝文官群体庞大、社会地位高有关。一个时代的礼仪、风俗、文化必与其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相关,在儒家传统的大体制下,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首服制度大体上沿革等级明确的规则,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民族的融合,首服的变迁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实用性增强的特点。幞头只不过是众多冠帽形制中的一种,它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不断地被创新、改进,不断地被加入当时统治者的主观意志,才在宋朝最终定型,成为宋朝男子的主要首服。

参考文献:

[1]陈茂同.《中国历代衣冠服饰制》,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2]吴欣.《中国消失的服饰》,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3]王雪莉.《宋代服饰制度研究》,杭州出版社,2007.

[4]同?4.

[5]黃能福,陈娟娟,钟漫天.《中国服饰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6]同2.

[7]赵连赏.《中国古代服饰图典》,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7.

[8]《四库全书》106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8.

[9]同2.

[10]戴争.《中国古代服饰简史》,轻工业出版社,1988.

[11]艾红.《宋代文官朝服研究》,上海大学美术学,2010.

[12]王春燕.《物质与精神对服饰的影响———浅析唐宋服饰演变的原因》, 《科技信息》2008年第31期.

[13]贾玺增.《中国古代首服研究》,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