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有效教学的几点做法
2016-05-30陈晓丽
陈晓丽
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幼儿受生活经验的限制,教师常常是问题的提出者,幼儿常常在教师预设的问题和情境中被动思考。作为幼儿园的一线教师,我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教师怎样促进幼儿思考?经过实践探索,我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一、在操作活动中引导幼儿多问“为什么”
幼儿喜欢操作,他们在操作活动中总会发现一些粗浅的规律或者有一些疑惑,如果教师不主动引导幼儿提问,就会降低操作环节的价值。比如:在组织中班幼儿进行“各种各样的声音”教学活动时,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乐器:三角铁、小鼓、响板、大小薄厚不一的锣、沙锤等等,让幼儿分组逐一自主玩过之后,我问:这些乐器都能发出声音吗?幼儿回答之后我接着问:这些乐器的是用同样的材料做成的吗?幼儿回答之后,我让幼儿再一次玩乐器,玩之前提出一个要求:你们在玩乐器之后如果有什么发现可以告诉大家,如果有不明的问题可以问老师。幼儿玩过之后,有两个幼儿的表现达到了我渴望的状态,一名幼儿说:老师,这些乐器不一样,他们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另一名幼儿马上问我:老师,它们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不一样呢?其他的幼儿马上七嘴八舌开始了探讨。在幼儿的好奇中,我多次让幼儿自己带着同伴的问题玩乐器并倾听和观察,让幼儿归纳出答案:制作乐器的材料不一样,敲击它们时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同样材料制作的同样大小和薄厚的乐器,敲击时发出的声音一样;同样材料但大小和薄厚不一样的乐器,敲击它们时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同一种乐器敲击的震动力量不一样声音大小也不同。在多次玩乐器的过程中,我引导幼儿主动发现问题并提问,让幼儿的问题带动同伴继续玩乐器,在玩乐器的过程中师幼一起总结归纳出科学现象,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在有限的时间内围绕重点内容布局
很多老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往往追求一堂课的完整性,开始部分先是千方百计进行趣味引导,然后再进入基本活动部分,尤其是在大班组织教学活动采用这样的教学环节时,往往会在幼儿已经接触过的内容上花费时间,往往适得其反。这样看似完整的引导过程,仔细分析起来很多时候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反而没有利用幼儿最专注的那段时间抓住教学重点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我在组织幼儿的教学活动时,往往考虑幼儿已有的经验到底需不需要花费时间复述或反馈,常常用一个有趣的情境或问题,直接把幼儿引入基本部分的探讨。如科学“蚂蚁家族”这一内容,我并没有一开始就用谈话、谜语、儿歌等形式组织教学,也没有出示图片或课件让那个幼儿认知蚂蚁的头、躯体、足等,而是先给幼儿播放了一段蚂蚁搬豆的视频,让幼儿说一说蚂蚁是怎样搬豆的,之后我问,你们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想问老师?总有幼儿的表现是让人出其不意的,有幼儿问:老师,那只蚂蚁跟同伴动了动触角是不是在打招呼一起搬豆子?另有幼儿问:发现豆子的蚂蚁为什么不怕别的蚂蚁抢走它的豆子呢?还有幼儿问:蚂蚁洞里边是什么样子的?有了幼儿的这几个问题,我引导大家一起继续边看视频边探讨归纳:蚂蚁就是用触角和同伴打招呼的;蚂蚁是群里动物,喜欢合作,食物是和大家一起分享的;蚂蚁洞里有很多条小路连接着大大小小的房间;蚁穴里住着蚁后,是她产出了卵孵出的小蚂蚁。最后,我请幼儿欣赏了蚂蚁从幼卵到蚂蚁的成长变化视频,认识了长大的蚂蚁。这种逆向思维的教学活动组织方式,往往是先把幼儿最感兴趣的问题摆在前面,引起幼儿的好奇,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提问,再组织幼儿一起探讨归纳,让幼儿一直处于学习认知的兴趣之中,达成教学目标。
三、分清师幼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主次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幼儿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的活动设计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很多次的听课中,我发现有的老师在活动设计中显示的是自己的技能而不是为了幼儿的情感和认知等方面的发展,一次活动热热闹闹下来,幼儿并没有多少收获和感受。教师一定要分清师幼关系中的主次问题,幼儿是花,教师是叶,教学活动中的大部分时间是要留给幼儿去操作、去发现、去领会的,教学环节中尽量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教师很多时候只是起到起承转合的作用,是“疏导”的角色,是围绕幼儿思维穿针引线的人。
总之,要想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有效,必须要有效利用时间、设计有效的环节、提出有效的问题,定位有效的师幼双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