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字总领
2016-05-30包石纹
包石纹
【摘 要】课堂阅读教学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主问题阅读教学方法作为阅读教学的新一种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发散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认知能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恰当而巧妙地设计好主问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深透地把握课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主问题;问题教学
课堂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师生进行信息交流,教师进行课堂调控的重要方法。在以往的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常常先是学生自由阅读,然后教师抛出众多散乱的问题给学生,课堂气氛看起来活跃,但实则问题纷繁,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甚至于还有可能限制学生思维和阅读能力的发展。
针对这种情况,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提出的主问题阅读教学方法便是一种新的模式。所谓的“主问题”是相对于整个课堂教学中散乱的问题而言的,“主问题”应该是占据了本次课堂教学的核心。好的“主问题”应该是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发散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认知能力的一种问题。同时,好的“主问题”也可以提升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做到教与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一字总领”的主问题提炼
1.“一字总领”的含义
所谓“一字总领 ”就是一种主问题的提炼方式,从整篇文章中提炼出最精华最独到的一个字,用以引领本篇文章的阅读理解。
2.“一字总领”的重心
这种“一字总领”的主问题设定方式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在这“一字”的选定之上,这也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最需要动脑筋的地方。这个中心字要是文章主问题的源头,也要是文章的重心所在。从中心字延伸出来的巨大空间要囊括阅读文章的主旨、思想特色、艺术特征等方方面面。
3.“一字总领”的优势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每个汉字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着诸多的联系。从字到词组再到句子,可以有着很长的延伸性。这种“一字总领”的阅读教学方式也具备很强的延伸性、拓展性。在文本阅读的范围内可以让学生有着无限的思维想象空间,阅读理解能力也能逐渐提升。对于教师来说这也是一种挑战,找出这“一字总领”的关键字,进而进行主问题的设定,阅读教学课程的安排。在这个字的引领下,逐层深入的解读文章,可以起到层层剥笋的效果。
二、“一字总领”的主问题设定
1.主问题的设定
实际上,主问题的设计研究就是对课堂教学提问的一种研究、一种创新,旨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只要该课程的主问题设定能达到这个教学目的,便是一个好的主问题,一个成功的主问题。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在提问研究上的创意是“在阅读教学中,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的提问、问题、话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地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1]
相对于繁杂的问题设定或是课堂提问,简洁明了的提问不仅能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提问的内容,迅速进入问题,展开对文本的理解,也能让他们在结合文本的具体情况之下拥有更加广阔的思维想象空间。
用一个字来引领全文的阅读和课堂教学,能使课堂更加的灵活,拓展性更强。比如《故都的秋》为什么景物描写都带有清、静、悲凉的特点?源于文章“悲”的感情基调。那么这个“悲”字便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用来展开主问题设计的那个总领一字。《陈情表》想要表达的感情其实非常复杂,但作者抓住了当朝统治者以孝治天下的特点来做“孝”的文章,这个“孝”字便可以设定为《陈情表》的总领一字;如果在文本中很难找到那个可以展开主问题设计的总领一字,便可往更广阔的范围去搜寻,任何一篇文章总离不开作者要表达的某种特定的情感,那么这个“情”字便可包罗万象,成为主问题设计的总领一字。以《小狗包弟》为例,以“情”字作为一字总领,可以设计这样几个“主问题”:
(1)小狗包弟在文中有哪些遭遇?
(2)“我”对包弟有哪些感情变化?
(3)你觉得“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4)你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这几个问题体现了教师整体的预设内容和思路。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家中的一条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革惨无人道的残酷现实以及表达了作家的深深忏悔之情。前两个问题是解读文本主旨的基础,后两个问题是学生解读文本主旨的关键内容。
2.主问题的衍生
一个活跃的课堂不能仅仅依靠三两个主问题就能够支撑起来的,即使能够做到也很吃力。这时候除了主问题以外,就要形成一个“话题群”。“主问题”就好比是一棵大树的主干,这个“话题群”就是这棵大树的枝叶,给整棵大树增添更多的活力,展现蓬勃的生机。那这个“话题群”就需要在这个主问题上展开,也就是紧紧围绕着这“一字”。现就以《氓》作为案例,来说明围绕这个“情”字,可以形成这样一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话题群:
①诗歌当中有一个独特的意象,这个意象跟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息息相关,大家能找到这个意象吗? (答案:淇水)
②诗歌是怎样借淇水这个意象揭示女主人公的感情轨迹的?
(学生合作探究后总结:当初“送子渉淇,至于顿丘”,渡过淇水他们定下了婚期,淇水见证了他们的欢乐时光;现在,女主人公被遗弃了,她又见到了淇水,淇水勾起了她的回忆,令她不能自已,“淇水汤汤,渐车帏裳”;但是“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女主人公最后坚强起来,表达了她决绝的态度,令人钦佩。)
③为什么我们会对这个女子产生同情呢?如果她是一个好吃懒做、刁蛮无理的人,我们还会同情她吗?……我们同情她,是因为这个女子的形象是美好的。现在就请大家结合文本概括诗中女子的形象。
问题归纳: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温柔、体贴、善良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纯真热情、对爱情与幸福的诚挚追求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勤劳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清醒、刚烈、坚强
④教师总结大家的看法之后,抛出下一个问题:大家看一下,这些诗句分别出自哪一些章节?这些章节分别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
(教师在学生讨论探究后总结:一二五章用的是赋的手法,第六章,用了赋比兴的手法。并指出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兼用了比兴手法。
⑤简单分析完接着提问:诗歌中还有比兴兼用的诗句吗?
(答案:三四两章)
⑥探究更深入的问题:在这些比兴兼用的诗句中,作者为什么要选取桑树来作比呢?谈谈这里比兴兼用的好处是什么?
学生课堂讨论、总结:
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作用:
内容上:比兴句能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增加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
叶沃若——女子正值青春年华或指男女主人公情意浓密时
叶黄陨——女子红颜已老,青春不再或指男女主人公感情枯竭时
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这些话题群,循序渐进,由意象的分析到抒情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再到诗歌艺术手法的分析,由浅入深,每个问题之间环环相扣,真正体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3.主问题的回归
再繁茂的枝叶也总有落叶归根的时候。课堂阅读教学到了一定的扩展范围就要开始收网,回归到课堂的核心,回到根的问题上,这样才能有更加深刻的系统的记忆,并且能够让学生学习到知识而又不空泛。以《氓》为例,本课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是如何通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以及赋、比、兴的手法来揭示诗歌的主题:通过叙述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诗歌的意象为刻画抒情主人公女子的形象服务,女子形象的刻画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最终都是为这个主题服务。他们之间是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用这个主题把话题群整合起来,才不至于让问题游离于文本之外。
三、“一字总领”的课堂教学总结
首先,“主问题”一定要体现教师预设的内容和教学思路。教师在备课时,一定会设计一些问题来达成教学目标。不管这些问题准确恰当与否、难易程度如何,总是要体现备课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那么,“主问题”的设计就要从大的方向和范围为文本的学习提供一个思维框架。如上文《小狗包弟》的主问题设计。
其次,主问题设计具有立体性,他给学生一个指向,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可以让更多的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到文本的讨论中来,从而提高课堂的整体效果;也可以实现整篇课文的谋篇布局的探索,使学生的思维从不同角度展开,从而达到对文本的立体把握。如上文《氓》的主问题设计。
总之,教师要想设计好主问题,至少要做到这么几点:能够站在高处审视文本;能够细微入致地把握学情;能够把关注的目光指向学生的阅读困惑;还要能拥有永不枯竭的工作热情!只有教师恰当而巧妙地设计好主问题,才能尽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认知、行为能力和情感活动,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把握课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余映潮:微型话题,各抒己见——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