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心理辅导体系建设的研究
2016-05-30周莉
周莉
【摘 要】以农村小学为立足点,阐述结合农村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层次、途径、方式方法、师资建设等问题,构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为广大农村小学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近年来,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越来越重视中小学心理辅导,同时在我国心理辅导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也不断增多,有关高校和部分中小学也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一、开展农村小学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们除了对空气、水、食物等基本生理需要外,还有更高层次的需要,依次为: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这些都可归纳为心理需求范畴,当人们的基本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心理层面的需求就将逐步涌现,心理需求若得不到满足,就将诱发一些心理问题。换句话说,心理问题的产生实质上是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的表现。
然而,事实上长期以来,社会、学校、家庭关心学生成长的焦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等问题上,往往忽略了与学生身心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一些小学生因不能承受压力,从而导致精神分裂甚至自杀;因适应不了社会环境而走向犯罪道路的事件也时有报道,这正是心理畸形发展的证据。由此可见,对小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辅导及开展校园心理辅导与咨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从大中城市逐步扩展到中小城镇,甚至农村。可以说,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是素质教育区别应试教育、现代教育区别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农村小学形成重视心理健康辅导的工作氛围
(1)国家从政策上体现了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随后,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01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并指出“中小学都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同年6月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更明确地提出“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领导重视,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工作计划。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它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有清晰的认识。学校培养新一代的接班人,必须在身心两方面都要健康地发展,要引导学生向既要社会认可又要个人满意的方向成长与发展。因此,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学校重要的教育内容,纳入了学校素质教育体系,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并加强了师资培训和硬件建设,提供研究经费,从而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心理健康辅导建设工作。教育只有反映未来发展的要求,才是最有前途、最符合社会需要的教育。结合教育形势及本校实际,学校确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向,即“三个基本目标”和“一个最终目标”。三个基本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一个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发展自我,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学校制订了“三年规划”。第一年,在落实教师心理健康的基础上,选定实验班,在部分年级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进行个案研究。第二年,全面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组建兼职师资队伍,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编写心理活动课教案。第三年,继续开设心理活动课,完善活动课教案,拓展工作领域,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以及与少先队工作、家庭教育结合的问题。
三、构建学校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很多,学校确定了以心理活动课为主,学科渗透与个别辅导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开设心理活动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辅导,目标有两个:一是发展性目标;二是防治性目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发展性的心理辅导活动,它理应面向全体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进行。学校确定各班每两周开设一节心理活动课,并纳入课表,由班主任主持,组织全体学生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内容安排上,低年级以校园适应和常规训练为主;中年级以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为主;高年级以情绪、个性和品德方面的内容为主。在教学形式与方法上,心理活动课经过研究、探讨,总结出多种形式(情境式、训练式、游戏式、辨析式、小品表演式等),可运用多种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训练法、表演法)。心理活动课由于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故深受学生的欢迎,教育效果良好。
(2)渗透于学科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全方位的,在学校的各科教材中已蕴含着不少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因素。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另一方面更有助于老师开展班级心理辅导工作,增强了辅导效果。两者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体系,就可以在课堂内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使课堂教学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3)进行个别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既要有普及性活动(即心理活动课和学科渗透),又要有针对性教育。有调查显示,当今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15%左右。虽然这些心理问题多数并不属于“精神病症”,然而其影响不容忽视。
学校心理辅导室为进一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设立了“悄悄话”咨询信箱,配备了固定的心理辅导员,定期或不定期地接受学生的个别咨询,用尊重、接纳、理解的态度,通过聆听、分析、疏导、建议等方式和科学的方法,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和诱导,解决个别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
四、农村小学心理辅导体系建设中的问题讨论
(1)关于农村小学心理辅导目标内容的划分。我们认为,学校心理辅导目标内容的划分应从学生年龄特征及身心发展实际出发,着眼于发展性价值取向,强调提高学生自我意识和社会适应性水平,并体现层次性要求。
(2)关于农村小学心理辅导运行机制的建立。要确保心理辅导的地位、任务、运作方式的落实及财力物力的提供,使学校心理辅导有章可循,不至于因学校领导的更换或个人的好恶而兴废,就必须建立学校心理辅导的运行机制。
(3)关于农村小学心理辅导途径的主次关系。学校心理辅导活动课应以全体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通过各种有针对性的活动,使学生在各种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得到启发,达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并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对于少数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可通过小组或个别辅导等途径,运用尊重、信任和关爱等基本方法和技术加以解决。
(4)关于农村小学心理辅导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仅靠学校是不够的,必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立体辅导网络。我们建议,应通过家长学校及社区学校等各种渠道,对家长进行有序列、分层次的家庭心理辅导指导,使家长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目的、意义有深一层的理解并予以支持和协助。同时,要依靠社区有关部门和机构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为学校心理辅导提供必要的社会资源。
参考文献:
[1]陈沛霖,陈立华.《论心理辅导与现代学校教育》、《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6.
[2]张声远.《学校心理辅导概论》、《上海中小学心理辅导培训教材》.1992.
[3]肖汉仕.《关于心理素质教育体系的探讨》、《教育科学》.1996.3.
[4]吴增强.《关于当前中小学心理辅导的若干构想》、《上海教育科研》.1996.8
注:此文系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二五”2014年规划课题《农村小学心理辅导与咨询建设的现状与展望》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号:BY[2014]G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