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2016-05-30邵永蕊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1期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学习能力培养

邵永蕊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下,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教师需做到:①尊重学生经验,灵活使用教材;②调整教师角色,促进学生发展;③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④面向全体学生、尊重自主选择;⑤重视过程评价,蕴涵情感体验。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习能力

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春风扑面而来,全新的小学数学教学理念如何走进课堂,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且应答的课题。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具有更强劲的生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尊重学生经验,灵活使用教材

1.加工教材

加工教材就是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并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创造性的进行加工。如小学冀教版教科书第二册《十几减9》这节课,根据教学需要,我们将情境图进行创造性加工,将教材提供给我们的信息设法遮住,让学生自主发现信息,提出学生最想解决的数学问题。这样加工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逐步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拓展教材

拓展教材就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挖掘教材隐含的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引伸。如冀教版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109页“用数学”,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图进行引导: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同学们很快就会说出“水里有 8 人,岸上有 6人,一共有多少人?”能列出一个怎样的算式?“8 + 6 = 14”。这时,问题已解决,完成了教学任务,本已该结束教学。而我却又问:“求一共有多少人?除了可以按水里和岸上来算,还可以把这些人分成怎样的两部分来算?”学生纷纷发表见解,有的说可以按男女生性别两部分算,有的说可以按教师和学生两部分算,还有的说可以按有游泳圈与没有游泳圈来算等。这样,充分挖掘了教材资源,不是“照搬教材”,而是“活用教材”。同时,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深造教材

深造教材就是突破教材的束缚,抛弃教材中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景,根据教学要求重新设计教学情景。如:冀教版教科书第二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材中给我们提供了一幅情境图,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求“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来引出加法算式10+20,进而研究它的计算方法。而实际上花摆在那里,学生不需要计算一眼就能看出是30盆,这对于孩子来说,好像没有急于解决的欲望。因此,教学中我大胆打破教材束缚,创设了一个到商店购买商品的情景图,让学生看着这幅图提出各种问题,然后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买一个书包和一个布娃娃一共花多少钱?”列出加法算式:40+30,然后研究计算方法。因为到商店购买学习用品是学生熟悉的情景,“想买什么?一共花多少钱”是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借助这一情境,让学生自主选择商品,算一算要花多少钱,很自然把学生带入到“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学习之中。

二、调整教师角色,促进学生发展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1.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变为平等的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这句话实在的道出了教学的真谛。师生间只有建立了民主、和谐、平等的关系,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能达到统一,教育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积极情感的共鸣,形成情感交融的氛围,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

2.由传授者、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参与者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与引导者。如:《 十几减9 》这节课传统的设计方法是从知识结构本身考虑,重视复习辅垫环节的设计,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强拉到“想加法算减法”这一方法上,忽视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思维特点。这样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是这样上《十几减9》的,先以15-9为突破口,重点研究十几减9的基本思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借助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汇报,在汇报交流中学生各抒己见,争相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用“破十法”,有的学生用“连减法”,有的学生“想加法算减法”,还有的学生用“15-10+1”。此时,计算15-9的基本思维方法得以充分展现,而教师在此过程中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时而参与学生对 15-9之计算方法的研究讨论;时而恰到好处的引导、点拨;时而对学生汇报时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时而为学生汇报的研究成果加以重点强调或升华。在出现多种计算方法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几种方法,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方法,并讨论交流喜欢的原因。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独立发展的空间,既有情感的体验,又培养了搜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学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运用灵活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积极采取小组合作、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学习形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提高,可采用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办法。教师事先发给每个小组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想办法研究长方形或正方形边角的特点。这时,组内的四名同学有的用尺子量边长,有的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有的记录结果。然后交流个人的看法,再由小组长汇集每个同学的发现,初步概括出长方形或正方形边角的特征,最后,全班交流。教师再结合学生的汇报,精讲点拨,加以整理、归纳板书。这样,通过学生探索、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等多种形式,既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知识、体会了乐趣,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2.设计开放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造力

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具体学习经验,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快乐。

例如在认识图形一课的练习课中,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贴一贴,说一说”等系列活动内容。“看一看”,先让学生观察“练习五”第4题,这些图形分别像什么?它们分别都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在学生欣赏拼的图形后,让学生“画一画”,用直尺画三角形、圆、长方形、正方形,画好之后让学生涂上喜欢的颜色,涂好色后剪一下,接着用剪好的图形拼一拼,拼好的图形再贴到一张纸上。这节课,学生拼出了各种各样的图形,就连教师也不禁被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感动。这节课的成功就在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了一个开放的情境中,少了许许多多条条框框,多了一些自由与宽容,学生便多了一些自信与勇气。正是这种不拘一格、和谐融洽的氛围,学生的手指变得灵活了,思维的闸门被开启了,有了“想象”,有了“创造”。

四、面向全体学生、尊重自主选择

面向全体,就是要求教师关怀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得到新的提高。在计算方法的使用上,要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机会;在练习题的设计上,也采用了“你喜欢哪个题,请试一试”!(点评)“用学具摆出你喜欢的图形等(点评)”的形式。这样的设计,尊重了学生的选择,使每个学生都有发展和表现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在课堂上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各种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目的。但是,改革的道路还很漫长,我们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继续探索,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新课程标准学习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浅析(二)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活教学
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初探
学业导师制对本科生学习能力和素质教育造成的影响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