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干预下的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
2016-05-30温晓明
【摘 要】青少年群体使用互联网的频率越来越高,上网渠道已日趋多样化,且网络信息泥沙俱下。过度使用和不良使用互联网会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导致青少年出现各种心理疾病,交际障碍,沉溺于虚拟世界等。而家庭是青少年重要的教育场所,重视家庭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干预显得极其重要。笔者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实践,运用家庭干预的方法进一步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并提出可行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群体;网络成瘾;家庭干预;社会工作
1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特征及内容
1.1网络成瘾的表现
高德伯格(美国纽约著名精神病医生)于1994 年提出了“网络成瘾综合征”,即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明显的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生理性受损的现象。而美国心理学会于1997 年对“网络成瘾”问题进一步研究得出,网络成瘾人群,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不能有效地控制时间,经常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上网,从中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使网络几乎成为现实社会的替代品,沉湎于网上的虚拟世界。“嗜网如命”而无法自拔,出现一些人格障碍,导致个体心理、生理受损。其症状可发展为食欲不振、头昏眼花、情绪低落、精力难以集中等,严重的可导致神经紊乱,免疫功能降低,引发心血管疾病、抑郁症及眼睛方面的疾病等。
1.2网络成瘾的内容
据《西安日报》完成的调查报告显示,西安市某中学的中小学生上网达到71.3%,有七成学生网民沉湎于网上聊天,其中有四成多的学生经常光顾色情网站,互联网成为一部分青少年名副其实的“电子海洛因”。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严峻性不容忽视。青少年网络成瘾包括的内容大体上分为三种类型。
1.2.1网络游戏。根据对青少年上网目的的调查数据,玩游戏成为青少年上网的首选目的,所占比例高达70%以上。
1.2.2网络色情。指沉湎于网络上的色情内容,包括色情文字、图片、电影和色情聊天等。
1.2.3网络交友。沉迷于网络聊天交友而不能自拔,通过QQ等聊天工具、网站聊天室进行人际交流,将网络上的朋友看得比现实生活中的亲人和朋友更重要,追求浪漫故事,包括“网恋”。
2家庭对青少年网瘾问题干预的分析
2.1研究对象选取
本文研究中,选取了20名网瘾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年龄介于12岁至15岁,他们都是来自陕西省妇源汇性别培训发展中心儿童部的受助对象。
2.2 家庭干预中出现的问题
2.2.1对网瘾结论的简单化。很多家长对网瘾的定义过于简单,即父母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判定过于表面化。根据笔者实际访谈调查显示,大部分家长认为青少年稍有接触网络行为,即被认为是网络成瘾。通过被调查20名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真正的网络成瘾是出于兴趣和爱好而迷恋网络,不管是聊天还是打网络游戏,开始可能只是出于一种好奇,后来就觉得非常有吸引力,从而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笔者在长期的专业实践与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发现,多数青少年并非真正成瘾。这其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数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孩子长时间接触网络的背后,是教养方式、沟通方式等家庭环境给孩子造成的压力,从而逃避到网络世界中不能自拔。
2.2.2对网瘾问题干预的固定化。所谓“固定化”,即家长遇到孩子网瘾问题往往采用严堵、打骂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父母遇到孩子行为出现问题时,倾向于向外界隐瞒孩子真实情况,尤其是上网成瘾等问题,被“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所影响;其次,被调查的20名青少年家长都表示,“子不教,父之过”,往往倾向于将孩子问题的解决扛在自己肩上。最后,“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思想,使得父母遇到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采用暴打、责骂的方式。有17名家长表示,孩子对他们说教的方法置之不理,或者表现出反感,则必定会发生言语上冲突,甚至上升为肢体上的冲突。父母在说教方法毫无效果之后,会采取相对强硬的措施,比如锁电脑、断网、断其经济来源,此类强制措施更会激起孩子的叛逆行为,会与父母发生较为激烈的对抗与冲突,如此下去,非但没有解决孩子的网瘾问题,而且还使得亲子关系进一步恶化,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2.3 家庭干预中父母的分工
根据笔者对20名青少年家庭结构的观察与分析,大部分家庭中,父母都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和责任,常以不同的方式和强度控制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以往情况下,很多研究将父亲与母亲的角色和功能没有进行明确的划分,导致结果较为片面,同时根据观察,父亲和母亲在控制方面及其作用,也会随着孩子的性别和年级变化而变化。例如六年级的郭××,在上了初中后逐渐对父亲有了依赖感,更加听从父亲的话。因此,在家庭干预网络成瘾问题时,要明确父母在教育子女中担当的角色和所处的地位。
3家庭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讨论
3.1家庭干预的类型
根据笔者在陕西省妇源汇性别培训发展中心调查的实践分析,家庭干预的类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3.1.1心理干预。心理干预从心理入手,是矫治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基础方法,改变青少年的认知方式,增强心理健康,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重视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是产生干预效果和巩固疗效的基础性工作。
3.1.2行为干预。行为干预是从青少年日常行为出发,制定专门的行为方案和计划,包括鼓励运动,移情法等。目前来看,运动是青少年普遍喜爱、容易接受的最好方式,运动产生的心理体验是青少年网络成瘾心理体验的有效替代情绪,因此运动是预防和矫治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必要和有效手段。
3.1.3心理干预和行为干预相结合。将心理干预和行为干预相结合,强调行为的变化和情绪的体验,二者相辅相成,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产生最佳的矫治效果。
3.2家庭干预中注意的方式
3.2.1 适当的亲子活动。根据笔者运用家庭社会工作方式的经验表明,一个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成功的解决大部分青少年心理问题、行为问题及思想问题。笔者以“家庭温暖法”,帮助20名受助人预防或戒除网瘾。同时根据调查,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中,父母对孩子关心少,陪伴时间少,亲子关系不佳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通过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戒除网络成瘾,父母要高度重视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积极营造和谐美满平等的家庭氛围。
3.1.2 转变干预的方式。当父母得知孩子出现了网络成瘾问题时,最好的方法是家长与孩子之间能得到充分的交流。这需要家长充当知心朋友而非正颜厉色的角色。只有为孩子营造一个敢于表达自我内心想法的平台,才可能解决由于某些原因出现的网络成瘾问题。通过交流了解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更好的解决问题。同时,网络成瘾问题不是“洪水猛兽”,不可采用打击、围堵的方式,也需要家长转变思想观念,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上网氛围和计划。
参考文献:
[1]郭德华等.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与运动干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
[2]黄俊官.青少年网络成瘾原因及解决对策研究[M].教育与职业.2006.
[3]刘兴来.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心理特征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6.
[4]杨海燕,李志强.试论青少年网络心理中存在的问题[J].陕西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2,1:18.
[5]张梅花.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人文探讨[J].教育探索,2006,6:46~47.
[6]吴慧燕.浅析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症[J].现代计算机, 2002,(5) .
作者简介:
温晓明(1992.2~),男,山西省大同市人,学历: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