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监测评价方法分析

2016-05-30兰雪

南方农业·下旬 2016年1期
关键词:水土流失

兰雪

摘 要 主要探索近年来水土流失监测方法、水土流失监测指标体系及评价的方法的研究进展,针对喀斯特山区提出了当前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监测研究存在的问题,从而科学合理地治理该地区的石漠化问题。

关键词 水土流失;监测评价方法;喀斯特山区

中图分类号:X1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1--02

1 水土流失监测方法

水土流失监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方法分为宏观监测法和微观监测法。水土流失监测手段包括常规的地面调查和定性遥感法。研究者们在研究中主要选用的水土流失监测方法是地面监测与调查监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的水土流失监测。但是这些方法主要针对常态地貌,只考虑地表径流引起的水土流失。

2 水土流失监测指标体系及评价

2.1 水土流失监测指标体系

高振纪[1]等人认为,水土流失监测指标体系包括,土流失影响因素、水土流失状况和水土保持效益。马晓薇[2]等人根据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建立水土流失定量指标体系,确定土壤抗冲性、降雨侵蚀力、地形起伏度等作为基于GIS的中国潜在水土流失评价指标。分析发现,他们的研究都与水土流失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有关,缺乏有关水土流失监测指标体系的研究。

2.2 水土流失评价体系

建立一个评价体系需要选择评价方法,筛选监测指标;确定指标权重值;对权重进行等级划分和评价结果合理性检验。

2.2.1 评价方法研究

评价方法主要有模糊分析法、定量分析法、EFI法、AHP法、集合论法和信息度量法列等。

2.2.1.1 模糊评价法

该方法可用于省、区等大范围生态区域的脆弱度评价,也可用于县(市)、乡(镇)等小范围区域的脆弱度评价,优点是计算方法简单易行,缺点是采用均匀分布函数进行各指标的脆弱隶属度计算,对指标的脆弱度反映不敏感。杨小青[3]等人以广西都安县石漠化治理示范区为例,建立了石漠化生态治理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石漠化生态治理效益进行评价。杨士友[4]等人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评价分析模型,初步建立了喀斯特山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2.2.1.2 定量评价法

充分考虑数据取得的难易程度和可靠性,选择主要的成因指标和表现特征指标建立指标体系,该评价方法充分考虑了指标的易获性和精炼性,使用起来方便、快捷,可用于各省、区内县、市、镇之间的对比评价。因考虑指标有限,不利于某一脆弱生态系统的精细评价。

2.2.1.3 AHP评价法(层次分析法)

AHP评价法主要是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然后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指标权重,最后计算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并检验其一致性。研究者们在研究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常常将AHP评价法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江洪[5]建立的长汀县其生态安全评价模型选用PSR-AHP选取生态安全指标。PSR模型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的“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框架模型。王辉[6]在研究龙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中也以PSR模型为基本框架,构建了一套适用于研究目标具体情况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2.2.2 权重确定

权重的确定一般有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和主客观结合赋权法3种,主客观结合赋权法相对用的较多,如层次分析法确定监测指标权重。张春梅[7]采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确定评价各因子权重。王德炉[8]在研究喀斯特环境生态脆弱性数量评价中提出各因子在不同生态类型中的相对重要性本身特性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李瑞玲[9]初步建立了石漠化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他们有应用目前较科学的方法对指标进行筛选,所以其提出的指标可靠性有待怀疑。评价系统也只是定性的描述,没有定量的计算各指标的权重,欠缺科学性。

3 存在问题

3.1 监测方法有待改进

喀斯特山区进行水土流失监测,必须充分考虑喀斯特地区地表径流、壤中流和地下径流水文三层次的水土流失特点,采用地面监测的径流小区监测法和人工模拟降雨监测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进行监测。

3.2 基于3S技术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本高

目前,常采用3S技术辅以常规性地面监测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研究区域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监测。虽然监测结果较精确,但是由于其工作成本高,技术含量高,不能非常普遍的运用于科学研究,所以需要加强对3S技术的改进和创新以便广泛使用。

3.3 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监测缺乏系统科学的指标体系

全国其他地方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然而喀斯特地区对水土流失监测指标体系研究相对薄弱,目前尚未建立起完整系统的水土流失监测指标体系,因此应在《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的指导下,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侵蚀特点,拟定不同的水土保持监测指标体系。

3.4 资金投入不足,监测工作不能正常运转

尽管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但仍不能满足监测工作的需要,使得一些监测站点手段落后、组织不专一、监测内容不完善,这是不争的事实。当前,中国的经济体制比较灵活,只要肯动脑筋、肯出力气,办法总会有的。

参考文献

[1]高振纪,邬伦,马修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监测指标体系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4):53-55.

[2]馬晓薇,杨勤科.基于GIS的中国潜在水土流失评价指标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1,21(2):41-44.

[3]杨小青.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效益的综合评价——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8,24(2):22-26.

[4]杨士友.喀斯特山区生态地质环境评价方法探讨[J]贵州地质.2003(20):68-72.

[5]江洪.长汀县水土流失遥感监测及其生态安全评价[D].福州:福州大学,2005.

[6]王辉.龙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

[7]张春梅.西南低山丘陵区土壤侵蚀胁迫下的生态敏感性评价与生态恢复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8]王德炉,喻理飞.喀斯特环境生态脆弱性数量评价[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9(6):23-26.

[9]李瑞玲,王世杰,熊康宁,等.喀斯特石漠化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热带地理,2004,24(2):145-149.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水土流失
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法
浅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现状和成因及对策
水土保持对防治水土流失的关键
吉林省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与评价
探究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问题及优化策略
北方农田土壤有机农药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综述
桐柏县小流域治理措施
水土流失现状分析及防治策略
浅析矿山水土流失的特点及防治措施
对水土流失的产生及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