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媒体”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对策思考
2016-05-30王文跃
王文跃
【摘 要】随着近年来网络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微媒体”大量出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机遇,但也带来了全新挑战。本文拟在探讨“微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的基础上,提出“微媒体”环境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以期提供一点有益借鉴。
【关键词】微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思考
一、“微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严峻挑战
1.社会主流“核心价值观”受到挑战
“微媒体”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和便捷化直接导致了舆论传播进一步去中心化。各种微平台的出现和扩散使大学生可以充分地进行信息交流和共享,传统形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利用主流核心价值观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教育模式受到了挑战。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得大学生可以随时接收到各种价值观影响,各类非主流、甚至有害信息可能通过“微媒体”产生不良影响,传统社会主流“核心价值观”正在受到挑战。
2.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受到了冲击
传统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居于“中心”,是“权威”,可以有意识、有针对性地选择材料,进行集中高强度的思想道德观念的灌输和传播,促思想行为转变。但是“微媒体”上下透明,左右交互,叙事方式原创性和生活化,每个人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可以随时爆炸式产生,使得思政教育至上而下、居高临下式的教育模式受到挑战,其权威形象不断弱化。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尴尬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情景下,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育方式主要是课堂讲授、面对面沟通以及党团实践活动等,教育工作开展的地点以固定的教室、办公室为主,教育形式单一,有限时间传递信息是有限的。“微媒体”环境中教师接收信息速度可能比学生迟,教师选用的案例或许早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丧失了信息优势地位和控制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更是无从谈起。
4.校园网络舆情的监控难度空前加大
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渠道与信息发布的自由性等特点赋予用户高度的话语权,参与者可以发布任何信息,主题分散无明确导向,真实性难以保证,而且信息一经发布就会被不断复制传播,很容易造成学生群体的盲从与冲动,对校园的安全稳定带来不良影响。同时,可能成为群体活动交流工具,很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不利于及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校园危机预警与处理。
二、“微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难得机遇
1.为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媒介和平台
“微媒体”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媒介和平台,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形式和手段。高校可将思政教育和新媒介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后利用这些媒介和学生进行无障碍交流,把握思想发展情况,从而找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打造校园微信公众号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引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
2.为优化思政教育方式方法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微媒体”带来一对一、多对多灵活的交流方式,可以有效为高校思政教育更新提供良好机遇,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微媒体”革新教育方式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积极打造“微媒体”交流圈来革新目前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灵活多样,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效果。
3.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效果
要积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理念,转变传统的那种忽略学生主体性角色的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要适应“微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积极主动地掌握和了解这些新出现的新的网络媒介,因地制宜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微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面对“微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机遇,高校管理部门和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采取积极态度,尊重大学生主体意识,创新思政教育方式,不断增强思政教育的时代感、有效性和影响力。
(1)适应“微媒体”环境,主动把握大学生思想新特点,作学生精神世界的引领者。教师要放低身段在“微媒体”上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以“良师益友”的姿态去面对学生,与学生们交流分享学习及生活中的人和事,或是分享自己读过的美文、美图和最新发生的事件,从中发现问题并及时给予引导,防微杜渐,通过师生互动产生积极主动的传播心理和行为,最终使大学生认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真正起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的功效。
(2)加强“微平台”建设,不断拓展思政教育的新途径,做校园思想阵地的坚守者。搭建学校、教师、学生互动的“微平台”,作为摆脱了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载体,使之成为“新闻宣传、信息服务、组织动员、答疑解惑”的新阵地,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成立网络思政教育专门机构,依托校园网搭建课后问题微博讨论圈、微信班级等,传递具有思想教育内容的信息,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延伸学习内容,针对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发布信息释疑解惑,组织讨论,发挥主流舆论的影响力。
(3)创新“微交流”教育,丰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做高校主流价值的弘扬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与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相结合,运用“网络语言”进行互动传播,在充分展示亲和力和感召力中实现主流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与“微媒体”的对接,营造主流舆论氛围。在教育教学中积极发掘“微媒体”资源,随时更新教育素材,善于利用视频、图片、声音等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充实、形式更生动,更能适应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真正在学生中产生影响,有效弘扬主流价值,传递校园正能量。
(4)加强“微舆情”监控,准确掌握校内学生舆情信息,做校园网络空间的监督者。高校应增强政治敏感性和责任感,把“微媒体”作为日常性工作平台,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实时监测,分析和掌握学生的热点问题,多层次、全方位地收集、监督和处理络舆情,维护高校的和谐稳定。培养大学生对纷杂信息的甄别、判断、和筛选的能力,应对不良网络信息的冲击,使之免受不良信息的侵袭。对于网络上存在的虚假信息和谣言,应加强管理控制和技术控制,随时监管、澄清和疏导相关信息,控制不良网络舆情,避免学生受其影响和危害,以维护校园稳定。
(5)紧跟“微时代”步伐,注重学习和运用微媒体技术,做与时俱进的时代追随者。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保持思想和行动上的与时俱进,主动学习掌握“微媒体”,真正融入到学生网络群中,了解其所思所想,增强自身“微媒体”参与能力和引导能力,做出令人信服的分析和解释,聚拢大批“粉丝”,成为“微媒体”意见领袖。只有这样,思政教育工作者才能成为既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熟悉大学生网络话语体系,从碎片化的语言和信息中及时发现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预见性和前瞻性。
参考文献:
[1]李华琼.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3(5):63-66.
[2]尹晓敏.微博兴起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1(2):49-53.
基金项目: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院级一般项目课题:“微媒体”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研究(项目编号:201503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