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布里尔小姐》中意识流的运用
2016-05-30苗松旸
苗松旸
摘 要: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布里尔小姐》在现实主义文学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小说中,作者没有直接将故事情节展现在读者面前,而是采用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来展现主人公的心理历程,从而使小说中的人物更生动、饱满。本文旨在分析小说中的意识流写作手法,对作品的欣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布里尔小姐》;意识流;心理活动
一、意识流及意识流小说
作为一种写作手法,意识流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曾风行于欧美各国,并对二战后的许多现代派文学流派有很大影响。“意识流”借用心理学术语“意识流”得名,并受到源于十九世纪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意识流说、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心理时间”论的直接影响。在创作上,这种写作手法打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心理活动的传统文学手法,而以直接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过程,特别是潜意识过程为主要特征。
意识流小说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之后,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随之引起人们思想上的混乱与危机。面对重重矛盾,人们对生活失去信心,精神空虚,对现实感到绝望,并相信只有“自我”才是真是存在的。在这样的时代下,意识流小说家产生了。他们用这样的表现手法描绘社会现实的迷茫、动荡和人们思想状态的混乱、颠倒。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被认为是这一创作手法的先驱。在乔伊斯的影响下,大量的意识流小说产生,如美国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法国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英国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等。
“意识流”小说的特征,说到底就是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在文艺创作中的具体体现。小说中的人物通常是疯子、白痴、虐待狂或被虐狂等不正常的人,作者通过描写这些人物的梦境、幻觉、联想、意识等来表达小说的内容。因此,小说中充满了对人物错综复杂的意识状态描写,情景片段前后跳跃。例如,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达洛卫夫人》记录了保守党议员理查德·达洛卫夫人克拉丽莎在一天十二小时之内的现实生活和心理活动,包括清晨户外新鲜空气触发达洛卫夫人的回忆和想象,路边邻居波维斯的想象(将达洛卫夫人比作一只樫鸟)。
二、《布里尔小姐》简介
主人公布里尔小姐是一个未婚的、孤独的老年女子,一个人住在法国的一间小公寓里,以教英语和为病人读报纸为生。身处异国他乡,并且处在社会的低层,布里尔小姐被周围的社会孤立,感到异常孤单。为了寻找归属感,她经常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窃听”别人的谈话,这样在别人的谈话中,她感到自己好像活在他人的生活中一样。慢慢的,她将自己当作是这个公园里不可分割的一份子。然而,当布里尔小姐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感觉到自己属于这个社会时,一对年轻男女的言语击碎了她的梦,将她从幻想拉回了现实。
作者曼斯菲尔德以现实主义基调创作《布里尔小姐》,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全篇没有固定的结构。布里尔小姐在整片小说中经历了自己信念的幻灭,从幻想自己属于这个社会,到年轻人刺激性的话语,再到自己默默接受现实。作者笔下的故事情节看似平淡无奇,却通过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细腻描写将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使读者更能体会布里尔小姐丰富的感情世界。
三、《布里尔小姐》中的意识流写作手法的表现
小说《布里尔小姐》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作者对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虽然故事情节简单,但曼斯菲尔德运用一系列动态的语言和影像生动刻画了这个被社会边缘化的老年女子。与其他现实主义作家不同,例如乔伊斯、沃尔夫和福克纳,这些作家是运用意识流表达作品中人物的疯狂状态,而曼斯菲尔德的小说更倾向于通过意识流表达主人公对周围事物的想法和感情。这样一来,《布里尔小姐》中的意识流具有简单朴素、带有女性气质的特点。也正是这一特点直接地将布里尔小姐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现出来。
小说的开始是布里尔小姐和她的旧围领的一段心理对话:
…可爱的小东西!再次触摸到它感觉真好。下午她把它从盒子里拿了出来,抖掉防蛀粉,好好地刷了一遍,把没有光泽的小眼睛擦得又恢复了生气。“我怎么了?”忧伤的小眼睛问道…没关系,到时候,到绝对必要的时候用黑色的火漆擦一擦小淘气!…
通过这些心理描写,读者可以切身感受到布里尔小姐对她那条旧的毛皮围领的喜爱。尽管那条围领已经很旧了,它依旧是她最喜爱的装饰品,并能为她枯燥的生活带来些许快乐。显然,由于布里尔小姐自己一个人生活,她与毛领之间的对话更能衬托出她的孤独和悲伤。
在小说的结尾,一对男女的对话深深地伤害了布里尔小姐。当布里尔小姐正在享受周围美妙的场景时,一对年轻的恋人坐了过来。他们想让布里尔小姐离开,并很不友好的称布里尔小姐为“那个愚蠢的老家伙”,甚至将她真爱的毛皮围领比作“和一条炸鳕鱼完全一样”。“她为什么要到这里来——谁需要她?她为什么不把她那副愚蠢的尊容留在家里?”“她的那条皮围巾太滑稽了。”“和一条炸鳕鱼完全一样。”所有这些言语对布里尔小姐造成极大伤害。在那时,她感觉到在其他人眼里,自己仅仅是个老家伙,并且,可爱的围领也变得荒唐起来。残酷的现实摧毁了她对和谐生活的希望。最后,布里尔小姐逃离了公园和人群,同时也逃离这个冷漠的世界,将自己关进那个昏暗的小屋,像小柜橱一般地小屋,坐在红鸭绒垫上。在过去,她的房间是一个让自己心安快乐的地方,但是现在,这间屋子成为一个将她与世界隔绝的“壁橱”。从那时起,在布里尔小姐的心中,自己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小说的结尾,作者写道:“她迅速解下围巾,看也不看,很快把它放进了盒子。但当她盖上盒盖时,她觉得听见了哭声。”这里作者似乎在写围领在哭泣,然而事实是,布里尔小姐才是那个哭泣的人。从享受周围事物到绝望的哭泣,作者向读者展示了布里尔小姐的心理变化。虽然没有任何语言,但一系列心理历程却最真实的揭露了主人公的孤独、伤心和绝望。
四、结语
《布里尔小姐》是曼斯菲尔德著名的小说之一,体现了作家曼斯菲尔德的创作风格。在小说中,作者运用意识流表达主人公的复杂的内心,让读者亲历布里尔小姐的内心情感历程,同时也更能体会主人公生活年代人们的沮丧和绝望。
参考文献:
[1]郭继德.美国文学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2]顾继梅. 从《布里尔小姐》看曼斯菲尔德的语言艺术特色[J].时代文学,2010.
[3]朱立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黄丽清.《布里尔小姐》写作手法初探[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
[5]Mansfield,K. The Garden Party and other Stories[M]. Middlesex: Penguin Books, 1980.